中原大學景觀設計系第三屆畢業生作品專刊 | 做自己 - 2024年5月

中原大學景觀設計系第三屆畢業生作品專刊

作者: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30日
ISBN:978986738367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60元

  收錄中原大學景觀設計系第三屆畢業設計作品。
本書特色
  四年前,一群對大學生活充滿憧憬的高中生一同踏進了中原景觀。  跟大多數的人一樣,當時的我們並不真正知道何謂景觀。  在這四年中,我們用身體所有感官去看、去認知且去實踐  身體力行永遠比紙上談兵來得有效率  我們是一群用行動認識環境的景觀人  然而,四年的時間雖然很短,卻已足以建構我們在景觀領域的專業基礎  我們將呈現我們對環境的態度

系主任的話P002
目錄P008
系簡介P012
A鄉村環境與文化地景
01 02 化育-宜蘭三星鄉大隱村規劃設計:林玫君、邱淑亭P020
03 新興鄉惜 小鎮車站新生命-中里車站+舊中興紙廠、紙藝文化生活園區:楊潔(女英)P028
04 新興鄉惜 小鎮車站新生命-宜蘭二結車站、穀倉整體規劃設計:蔡靜嬅P032
05 鄉村綠托邦-坪林鄉逮魚堀可持續發展社區規劃設計:劉修宏P036
06 07 蛻變的時空 新印象 新關係-新竹的門戶意象 光復路/公道五地區的重塑再生:林佳儀、楊晏如P040
08 09 高雄生活藝園道-鼓山、三塊厝鐵路地下化規劃設計:官美吟、林雨萱P048
10 11 舒活綠.水.道-高雄市鐵路地下化規劃設計:簡欣怡、蔡佩璇P056
B觀光遊憩與生態地景
12 THE AWAKENING-高雄市鼓山水廠區規劃設計:高本幸和P066
13 舊城水湄-高雄市左營區規劃設計:陳立瑄P070
14 玩索古樸城市-高雄左營蓮池潭風景區水岸規劃設計:周昀潔P074
15 海港之星-高雄市光榮碼頭景觀設計:王寶鈞P078
16 徜徉在都會區中的濕地公園-高雄愛河中都濕地規劃:黃佳瑋P082
C公園綠地與開放空間
17 ACTION國際聚心-台中新市政中心周邊規劃設計:張銘倫P088
18 NEVER LANDSCAPE聚中劇-台中市大都會歌劇院周遭規劃設計:吳昕靜P092
19 Children's Zoo-以新竹動物園探討兒童空間:殷嘉岑P096
20 生活在大觀園-over one floor:黃紫剛P100
21 迷鹿森林-鹿港生態休閒園區規劃設計:蕭亦廷P104
22 迴鹿時光-鹿港藝文休閒園區規劃設計:胡孟婷P108
23 都心綠地-高雄市中央公園周遭道光榮碼頭整體規劃&中央公園設計:邱意純P112
24 WAKENING ON THE WATERFRONT-高雄市光榮碼頭地景公園規劃設計:黃歆茜P116
25 諸羅進行曲-嘉義音樂都會公園規劃設計:簡良軒P120
26 諸羅圓舞曲-嘉義音樂和平公園規劃設計:陳沅鎂P124
27 養息-基隆河大直內湖段上塔悠水岸規劃設計:林沛緹P128
28 捲回自然-台北基隆河大宜內湖段都市河岸空間規劃設計:高禎澤P132
29 FINDING AN INVISIBLE-圓山遺址公園及台北城市博物館地景設計:余宛柔P136
D都市設計與環境再生
30WALKBLE CITY-MEMORY PASSAGE-台中市雙十路段規劃設計:韓介仁P142
31CPR -舊瓶裝新酒舊市植新樹台中舊都心心肺復甦術:張斐茜P146
32桃園國際機場-桃園地景國際機場規劃設計:裴駿P150
33 34 板橋新舊都心的對話-都市空間之重塑:湯博強、崔景翔P154
35中原大學活力大學城-中原大學地區:羅則凡P162
36城市循環-中壢市生態社區設計:陳勁宇P166
37山羌穿越都市,人們經過森林-高雄左營 綠串連:許書魁P170
38重建(王留)公圳-新生大排圳道空間再造設計案:陳怡潔P174
39都市水脈-台北中山 都市水空間:林愉婷P178
40微氣候群聚組織研究-從微氣候的角度校園空間改善的可能性:張舜涵P182
生活記事P186
畢業展覽P200

系主任的話喻肇青
  中原景觀自2004年創辦,已進入第七年了,也送出了第三屆畢業生。回想創系之初,一些教育上的想法和教學上的嘗試,也都在老師和同學的努力中逐漸落實,具體的成果也多少展現在這本畢業設計作品集中。同學作品雖不算成熟,卻展示了過去六年教育的特質,也讓我們看到仍須精進之處。
  中原景觀的教育著重於三個面向:「共生生態」、「文化地景」及「環境營造」,三者環環相扣,並統合於「環境規劃與設計」,共創永續生活環境。當初突顯「共生生態」做為發展方向的主要原因,是基於全球氣候異變所帶來的環境危機,必須嚴正以待。從人的適居生活條件來看,景觀專業在因應未來「可持續環境生活營造」所負擔的責任,相對地比建築設計和都市計畫專業來得更為重要。可與自然合作,且完成物質循環的「小共生」生活環境營造,是我們教學的重要課題;透過向原生文化學習的啟蒙,進行低年級的環境體驗和空間設計,進入相關議題的學習,進而操作不同尺度的生活環境與規劃。
  「文化地景」是另一個主軸,從一年級的空間與文化課程和「大樹教室國際合作參與式設計工作坊,開始將社會性的因素帶入空間觀察與環境營造,試圖將生活、文化和人的關切,注入同學的設計思維。隨著年級的增長,擴大應用於環境規劃設計的範圍。至於「環境營造則逐步由低到高年級,強化設計、規劃、工程的知識與技能,將「共生生態」和「文化地景」的理念融入環境營造,最後盼望能在各年級設計課的操作中體現所學。
  當初在規劃課程架構時,就已察覺到大學景觀教育四年是不足的。於是我們將八個學期的時間規劃為五個階段,以配合同學的成長進程,分別為:一上的「啟蒙」、一下二上的「扎根」、二下到三年級的「成長」、四上的「開展」和四下的「驗收。尤其是入門的啟蒙和畢業前「海外研習」的開展,以及畢業設計的驗收,前後呼應,由主體學習到自我評估。這本作品集不僅展現了每位同學個別成長的成果,也同時讓我們看到景觀系整體教學的效果,以及必要的改進。
  三屆畢業和三輪完整的教學,可以算是完成了草創時期的任務。在大家的努力之下,雖然大學入學成績領先,研究所也可望在一年後招生,而接下來是更嚴峻的考驗。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