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跟著謝榮雅把奇想變生意,Red Dot, iF, IDEA, Good Design Award……做好設計,這只是開端而已! | 做自己 - 2024年11月
破立:跟著謝榮雅把奇想變生意,Red Dot, iF, IDEA, Good Design Award……做好設計,這只是開端而已!
史上最會得獎的設計師!
囊括 Reddot、IF、IDEA、G-mark,拿下國際設計逾百座大獎!
身為兩次獲得美國IDEA、德國紅點(Red Dot)、iF三大設計金獎之「金獎三冠王」!
他是怎麼辦到的?
他關心新一代設計師的前途。他認為新世代在設計上最大的問題不是才華和能力,而是缺乏對當代的熱情和使命感。而關於工作和人生,他始終相信來自上帝的呼召(calling)──從別人的需要看見自己的責任,那就是一個呼召。
這就是他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設計究竟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
他說「別人給我的框架與限制,我通常當作是突破的起點。」
而「設計,從不設計開始」,這是他奉行不渝的設計哲學。如果沒有回到這樣起心動念的討論,再怎麼設計,終將注定被框架在現有的思維,而無法進行破壞性創新,所以設計對他來說,就是「做最根本解決」的思考方式,所以做出來的東西不只是不一樣而已。以杯子而言,消費者其實是「買一個喝水的方法」。同理,牆上的掛鉤也只是人們「買一個東西放在牆上的方法」。
他的設計創作速度是很快的,因為不得不快。如果用電影製作來比喻,他經常擔綱原創劇本和導演的角色,需要和其他單位溝通與運籌帷幄包括服裝、道具、音樂、美術、攝影、剪接、宣傳等事宜,設計不是靈光乍現,是柴米油鹽的浩大工程。所幸,他非常享受在設計的過程裡調度與整合資源的過程,就算其中有數不清的、硬梆梆的管理和財務工作都是甜蜜的負擔─必須要成就理性的部分,才可安心享受設計產出的感性與成就感。
他回想剛創業時,只接幾種案子。第一,有錢賺;第二,沒什麼錢賺,但是很有趣;第三,雖然沒有前兩者,具有指標性,可以塑造設計地位和磨練團隊實戰能力。如果缺少這些元素,他寧可不接案。
創業,絕對是設計工作者可以徹底執行創意的過程。設計創業要成功,也不是只有產品好這件事情要關注而已,還要兼顧股權結構、股東關係、經營管理、團隊建構、品牌精神、企業文化等不同面向。創業的代價也許很高,但絕對是很棒的,前提是:如果你像他,希望這個世界因此不一樣。然而「設計的最高境界,不就是一份單純的感動?」如果,設計師們的努力真的能讓台灣的設計力更強、更有影響力,足以驕傲地說「設計讓世界更加美好」,那將是所有事業夥伴和團隊成員的努力有所回饋、靈魂得以悸動的珍貴時刻。
那麼,他這樣說「我對設計的價值與信仰,全都在這裡了。」
本書特色
超過200張彩色圖片、收錄珍貴歷年手繪設計草圖,結合勵志自傳、創意點子、設計心法,不論是設計入門學習或進階創業,絕對是愛設計、作設計的人不容錯過的一本典藏作品。
【攜手推薦】
前工研院院長 李鐘熙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唐草設計總經理 胡佑宗
網路家庭董事長 詹宏志
政大科管所教授 溫肇東
AAMA台北搖籃計劃共同創辦人 顏漏有
夢田文創執行長 蘇麗媚
作者簡介
謝榮雅
奇想創造、奇想生活、富奇想︱董事長
投入設計產業逾二十載,致力拓展設計整體價值的深度與廣度。透過鏈結台灣傳統產業製造能量與世界級的技術與材料,進軍國際設計競賽,開創傳統產業品牌化轉型的契機,協助國家級研發法人「技術商品化」工程,成效卓著,將台灣設計提升至嶄新境界。
生涯目前累計獲得超過百座國際大獎,囊括公認最具指標與權威的四大工業設計獎:德國紅點Red Dot、IF、美國IDEA 、日本G-mark,其中包含九座金獎,是全球獲得最多國際設計大獎的華人設計師,改寫華人設計師在國際設計界的地位。
二○一○年,以創新商業思維籌組奇想創造,以精準的設計力及全方位的設計思維,協助產業發展品牌、匯聚設計創意、整合技術與產業資源、拓展國際市場。二○一三年成功翻轉設計顧問的商業模式,另孕生奇想生活與富奇想兩個新事業體,實踐以「打造華人設計品牌」發揮國際影響力的初衷。
chapter 1
棲 息
1-1觀察與實作
結構體驗
什麼是藝術?
實作精神
童年
1-2天賦本能
天生勞碌
上帝的Creation
1-3框架與使命
跨界
細節與環節
堅持到底
著力點
chapter2
起 點
2-1職場啟示錄
「是什麼」跟「為什麼」
美學與工學
2-2聚落寶藏
對的客戶與對的設計師
畫得出來不一定「做」得出來
鷹式哲學
2-3線條與支點
打破想像
當年與當下
做對的事
第一次跨越設計師的角色
2-4 Awards/the World
全才的不足
技術力與執行力
追求共好
2-5 Duck
捨.得
必須的代價
chapter 3
本 質
3-1全面設計
什麼是「服務設計」?
設計思考精神
是的,我們重新開始。
利潤與創新
3-2 夢想生活實驗室
綠色設計:奇想鮮解凍、奇想奶油刀
科技設計:互動感應燭光
非設計不可的理由?
設計,從不設計開始?
3-3 NO.1 or Nobody
當代轉型
沒有簡單的答案
搞破壞與犯錯
破壞式創新──賈柏斯的啟示
3-4 設計同夥
User Experience-LUMI+旅店
馳騁想像,無限可能
開始慢慢貼近台灣的設計
3-5設計好生意
破壞舊工法──奇想靜音板
單一材料,極度簡化
介入與接軌
chapter 4
新 血
4-1 得獎被看見後,更要被市場接受
正確地表達比賽的語言
設計與堅實的理性訴求
德國RED DOT多些美學藝術價值
德國iF訴求工業量產與應用
4-2 GOOD、GREAT、「WOW!」
美國IDEA AWARD
日本GOOD DESIGN AWARD
看大師如何設計、如何重新定義
看似衝突、卻美好融合的事物
4-3 我們應該還得做更多!
篩選、演繹、介接、整合
設計服務
孵化新動能
4-4設計場的不對等交易
預算決定設計師好不好用?
打破傳統的遊戲規則
4-5 新設計力正在崛起
如何發動創意引擎
自造者(maker)和群眾慕資
3D列印技術
每一個想要的達成都要用盡方法
chapter 5
自 由
5-1失敗是一種機會
什麼是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設計在日常中
看到的事──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5-2 「我找到了!」
設計之於我,是生活。
設計之於我,是生命。
設計的最高境界,難道不就是一份單純的感動?
是本書的尾聲 是奇想新的開始
台灣產業的下個翻轉──牆經濟 謝榮雅×簡大為
「創業,必須花更多力氣瞭解現今的資本市場」
「堅持必定寂寞,才能把未來留給對的人」
「台商不弱,而是敗在品牌力、設計力的策略思考」
好吧,那來談談我們接下來要做的。
推薦序
〔他是我的父親〕
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並全力以赴吧!
「兒子啊,你有沒有想過未來要做什麼?」晚餐結束後,爸爸開著車駛往回家的方向。這時,坐在駕駛座上的他開口問道。
「現在還不確定,我想,用接下來的幾年慢慢摸索吧……?」帶著不確定的口吻,那時剛剛開始國中生活的我這樣回答。
仔細想想,自我有意識起,爸爸總是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重複著這個問題。而從對未來一知半解的幼稚園時期到上了高中的現在,我的回答也不停的換了又換。畫家、作家、建築師、設計師甚至歌手,各種各樣的職業和工作性質都讓喜歡嘗鮮的我饒富興趣。
很多時候,人常常會迷失在生活周遭各種事物所帶來的價值觀影響裡,無法自拔。就連原本看似牢不可破的信仰和堅持,也在一天又一天的干擾中逐漸搖擺不定了起來。而很不幸的,我便是那其中之一。「要如何如何,才能有好的出路」、「要怎麼做、怎麼做,才會賺錢」,浸泡在師長和同儕們如此這般的言談當中,我總有一種被困在密閉的容器裡日漸腐敗的錯覺。
「身上滿是刀,沒有一把利」便是爸爸常用來形容我的一句話。上了高中以後,我因著好奇心驅使,開始接觸各種不同性質的活動。貪多嚼不爛的道理我當然明白,但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無知蓋過了所有理性。那時的我自認為一定能夠妥善的駕馭,並完成在如今看來數量過於龐大的事務,而結果便是把自己弄得左支右絀,哪邊都討不了好。「興趣多可以,但一定要找到一件讓你覺得值得奉獻一生的事。」這時我想起國中時,爸爸曾給過我的勸告,而直到如今我才切身體會了這句話的重要性。
從爸爸身上,我總能很清楚的看見他所追求的夢想,不管是當初埋頭在一疊又一疊堆積如山的設計圖中,直到深夜也不敢有絲毫懈怠的青年,還是如今已然擁有相當規模的設計團隊,卻仍舊為此成天東奔西跑的現在的他都一樣。他們的眼光數十年如一日,始終都朝著同一個方向。而我知道,現在他所成就的一切,都是靠著多年的拚搏換來的。不僅只於事業,他也造就了現在的我。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便和爸爸兩個人住在一塊。或許很難想像,但那時是爸爸父代母職,處理各種家務、接送我上下學、供應我一切所需的。而那平時在外面對群眾侃侃而談的「大師」緊抓著吸塵器在家中來回走動的畫面,就算過了那麼多年再回想起,還是覺得十分滑稽。但無可否認的,那是我到目前為止看過(雖然彎著腰)爸爸最高大的身影。
雖然現在我們分隔兩地,見面時間越來越少,但每逢見面,爸爸的每一句殷切期盼都能讓我深受鼓舞。就如同他當初一肩扛起了如我這般的沉重包袱,現在的他也背負著「證明品牌價值」的重責大任。而隨著年齡增長,看著爸爸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事業,身為子女,我也期望他能夠繼續帶領台灣走向國際、繼續完成他「改變人類未來生活」的夢想。
在此感謝出版單位願意給我機會為本書作序,也感謝讀者們願意看我嘮叨到現在。希望在讀完以後,大家能夠更加認識我的爸爸──謝榮雅,並從他的故事當中得到啟發。最後,希望所有讀者都能像爸爸當初送給我的那句話一樣──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並全力以赴吧!
謝浩澤
2015/1/5
觀察與實作 在成長過程中,遷徙對我來說家常便飯,隨時「說搬就搬」。 由於父親是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經常要到台灣各地傳道牧會,所以我們搬家很頻繁:我在屏東枋寮出生,不久因母親要唸聖經書院舉家搬到新竹竹北,隨後又搬到台南柳營。在我四歲時,舉家再搬到台南後壁和嘉義梅山,而我在嘉義市成長,一直到五專時期再搬至彰化二林、彰化田中、彰化員林、雲林古坑等地,隨著父親的退休,我們才又搬回柳營……。 不斷變動的生活環境,讓我得以在每個充滿好奇心的人生階段,找到觀察的新素材。 結構體驗 我母親說,我從小就是個特別的孩子。她曾抱著襁褓中的我到枋寮教會裡,一般孩子都會東張西望,而我卻是仰著頭專注看著屋頂木造的結構。幾年後我們搬到後壁,那段時間我最喜歡到鄰居家,學大哥哥爬到木造挑高的屋樑上「棲息」,俯瞰屋內的結構。 一直到我從事設計工作,仍不改觀察的習慣。當我走進文創園區勘查老建物時,我仍會抬頭先看屋內的木樑結構,腦袋一邊思索著「這木樑是原本建築的樑材、還是改建補搭的?」、「屋內的電力系統是沿用傳統的陶瓷、還是現代的配線器材?」、「木頭的接合是用榫接技法、還是現代工法?」、「屋內的結構設計是偏閩南建築、或日據時代的設計方式?」在回想這一段歷程的時候才發現,我從小到大看待建築空間的方式,原來是這麼一致。 什麼是藝術? 教會是充滿音樂、繪畫、歌頌豐饒的文明聖地,從尋常人家的一扇門推出去,觸目所及卻是牛車與農田景象,形成很大的反差。後壁是很鄉下的地方,大部分的當地居民只求溫飽而已。我在父親牧會的教會托兒所學習,這裡無限制地供應蠟筆和紙張,我畫得再久也不會累,經常大人喊我好幾次「來吃飯了」也渾然不覺。要是遇到復活節、聖誕節等節慶,我就連著好幾天跟在父親身旁,不論是幫忙剪天使紙圖騰,或是爬上爬下佈置空間,都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看過電影《無米樂》的讀者會知道,故事場景就在後壁。我們居家周圍是典型的田園景色與農村風情,記得我鄰居小玩伴的舅舅是畫油畫的,經常在一望無際的稻田旁畫圖,我時常站在他身旁,看他一筆一筆的畫,空氣中一股泥土香和著油畫顏料的味道,這情景在鄉下是很難得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