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的時光:臺南府城文化風華 | 做自己 - 2024年11月

流轉的時光:臺南府城文化風華

作者:陳添壽
出版社:方集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13日
ISBN:9789864713011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6元

  本書分:
  1.【府城歷史叢談】收錄《東番記》、《熱蘭遮城日誌》、《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灣外紀》、《裨海紀遊》、《東游草》、《臺灣文化志》、《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日記與稟啟》、《窺園留草》、《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等11本與臺南府城的歷史連結。

  2.【府城文創風華】收錄上海、天津、湄洲、廈門、青島、寧波、哈爾濱、慶州、箱根、福州、漳州、泉州等12大城市與臺南府城展現文創的風華。

  3.【拙耕園話滄桑】收錄作者老家臺南後壁拙耕園的故事。

  4.【閱讀學思書寫】收錄作者閱讀書寫歷程,和70年來的論著目錄表。  

本書特色

  作者寫詩有情、寫散文有愛、寫小說有生活體驗,流轉的時光道盡臺南過往的歷史風華,以及作者成長經歷,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簡介

陳添壽(筆名陳天授)

  1951年出生於臺灣臺南

  [簡歷]
  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研究委員
  國家發展研究院諮詢委員
  中華民國企業發展研究學會理事長
  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理事
  臺北市臺南縣旅北同鄉會監事
  先後任教於臺北商業大學、臺北教育大學、空中大學、警察大學等校

  [現任]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董事、榮譽教授

  [著作]
  《為有源頭活水來》
  《臺灣政經發展策略》
  《臺灣經濟發展史略》
  《文化創意與產業發展》
  《臺灣經濟發展史》
  《臺灣創意產業與策略管理》
  《臺灣治安制度史──警察與政治經濟的對話》
  《臺灣治安史研究──警察與政經體制關係的演變》《文創產業與城市行銷》
  《警察與國家發展──臺灣治安史的結構與變遷》
  《文學、文獻與文創──陳天授65作品自選集》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一):資本主義與市場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二):社會科學與警察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三):自由主義與民主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四):民族主義與兩岸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五):臺灣治安史略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
  《我的百歲母親手記──拙耕園故事》
  《臺南府城文化記述》
  《近代名人文化紀事》(電子書)
  《文創漫談》(電子書)
  《生活隨筆》(電子書)
  《生命筆記》(電子書)
  《稻浪嘉南平原》(電子書)
  《紀事下茄苳堡》(電子書)
  《兩岸論衡》(電子書)  
 

自 序
 
第一部分 府城歷史叢談
《東番記》陳第筆下大員的考察記述
《熱蘭遮城日誌》臺灣歷史重中之重
《荷蘭人在福爾摩莎》重商主義思潮
《臺灣外紀》的東寧政權與轉型移墾
《裨海紀遊》登陸鹿耳門與西部誌奇
《東游草》記事與楊廷理的府城築牆
《臺灣文化志》的蔡牽八度入鹿耳門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玉井事件
《臺灣日記與稟啟》的胡適維桑與梓
《窺園留草》與許南英父子府城行止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導論篇
 
第二部分 府城文創風華
上海、天津與臺南大天后宮的媽祖信仰特色
湄洲媽祖祖廟、廈門大學與旅遊博覽會論壇
山東青島、蓬萊閣與寧波天一閣的文化觀光
哈爾濱、慶州與臺南古都的殖民地城市傷痕
日本箱根、富士山與臺南關仔嶺的溫泉故鄉
福州、漳州、泉州與府城開元寺的文化記述
 
第三部分 拙耕園話滄桑
拙耕園的緣起
陳氏先祖考證
曾祖父的續弦
南縣模範父親
母親104嵩歲
拙耕園的荒蕪
 
第四部分 閱讀學思書寫
閱讀書寫的養成
雜文專欄的撰寫
論文專著的出版
自述瑣記與主編
70論著的目錄表
 

自序

  這2018年4月11日起我繼【拙耕園瑣記】之後的書寫【嘉南記憶】,但自2019年8月3日隨著母親的遠行,我幾次嘗試提筆的想繼續書寫,但腦中盡是一片空白,我告訴自己這是我該停止書寫【嘉南記憶】的時候了。

  我大學時期接受國文老師的指導,鼓勵我閱讀文言散文集的《古文觀止》。這是一部由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所主編的著作。該書完成於康熙14年(1695),上起【卷一】的周文《左傳》,下迄【卷十二】明文的張傅〈五人墓碑記〉,共收錄222篇的經典作品。

  《古文觀止》旨在「正蒙養而裨後學」的作為家塾訓蒙讀本,並以啟發後人精進修身與學養。我認為臺灣當前社會對於自己生長的家鄉,和對於歷史文化的認知,有需要加強深入的了解,從而做進一步的連結。

  【嘉南記憶】的部分文字,經過我審修之後,交請方集出版社以《臺南府城文化記述》、《稻浪嘉南平原》與《紀事下茄苳堡》三書,委由HyRead ebook電子書發行之外,現在我又繼《臺南府城文化記述》的紙本書印行之後,將其他的部分文字審修為本書《流轉的時光︰臺南府城文化風華》。

  這書的第一部分【府城歷史叢談】,其中所選讀多本與臺灣政經發展歷史有關的著作,尤其聚焦與臺南府城有特別關係密切的部分。讀者將不難理解我書寫《流轉的時光︰臺南府城文化風華》的目的,不敢說亦有「正蒙養而裨後學」的宏旨,但殷盼臺南人不忘從政治經濟領域的廣泛閱讀,來深入了解與臺南府城有關的歷史文化。

  歷史紋理是城市發展必要的元素,而非人定勝天的思維。從《東番記》陳第筆下大員的考察記述、《熱蘭遮城日誌》臺灣歷史重中之重、《荷蘭人在福爾摩沙》重商主義思潮、《臺灣外紀》的東寧政權與轉型移墾、《裨海紀遊》登陸鹿耳門與西部誌奇、《東游草》記事與楊廷理的府城築牆、《臺灣文化志》的蔡牽八度入鹿耳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玉井事件、《臺灣日記與稟啟》與胡適維桑與梓、《窺園留草》與許南英父子府城行止,到拙作《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導論篇等11篇的文字,其時間系列一一延續下來地方誌的敘述,也在凸顯與我故鄉府城歷史的發展相結合。

  第二部分【府城文創風華】,其中所記述的城市,是我多年來藉由參加的研討會、會議,和旅遊的機會,從文化角度記下的參觀所得,我都會不忘隨時與自己成長於臺南老家的城市作比較,總覺得希望自己家鄉能更展現歷史文化的風貌與城市特色。

  【府城文創風華】的這部分,選擇了我曾到訪過的上海、天津、湄洲、廈門、青島、寧波、哈爾濱、韓國慶州、日本箱根、福州、漳州、泉州等大城市的文化記述,並聚焦在與臺南府城做相關連結,進而相互對照比較,作為臺南府城展現文創的城市風華,特別是城市變遷、文明演進與現代性的彰顯臺南城市發展的歷史意義。

  同時,藉由參訪這些城市活動,雖然有些是在小地方,但都有其不同的景色與生活經驗。我們透過參訪可以彰顯旅行本是一種生活學習的態度,而這些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如何梳理轉化為自身想法的展現,於是書寫旅遊紀錄成為是自己強調思路與情感結晶的境地,讓旅行與書寫揉合成為自己人生旅程重要的一部分。

  蘇東坡說他「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境遇與文學才華,無人能比,他說這話卻能服人啊!我的人生之旅,當然挫折不斷,才智平庸,但總有那種不容自己不寫出來,不能放下,不能繞過自己的壓迫感。我自勉努力的閱讀、學思與書寫,但求無愧自己的人生。

  第三部分【拙耕園話滄桑】,我將其時間序列分為:拙耕園的緣起、陳氏先祖考證、曾祖父的續弦、南縣模範父親、母親104嵩歲、拙耕園的荒蕪等六小單元。

  這樣有關故鄉與家族記述的文字安排,是延續【拙耕園瑣記】有關地方誌臺南府城文化記述的系列作品,都是我多年來旅外對家鄉懷念的文集。創立鹽分地帶文學的臺南鄉賢吳新榮有首描述〈故鄉〉的詩:

  睽違八年/ 我重又成為故鄉的人/ 坑凹不平寬廣的道路上/ 搖晃的骯髒底

  公共汽車/ 不載一個人駛去/ 一片片變得狹窄的田地上/ 欠缺奎寧的病患者/ 都以一樣的表情在對罵。

  我經常翻讀他的作品,也常讓我勾起同對我自己老家在臺南市後壁區的鄉愁來。

  我要承認和強調的是,自己和我的家族都是一個極為平凡的家庭,書寫家族史只是平實的記述下來,作為勉勵自己努力達成名符其實的耕讀世家。

  印度詩哲泰戈爾有詩:

  讓我不致羞辱您吧,父親,您在您的孩子們身上顯出您的光榮。

  或許這是我對先父母雙親最謙卑的心願和一份責任吧!

  第四部分【閱讀學思書寫】,我將自己追求知識人生的劃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我閱讀書寫的養成,第二階段是雜文專欄的撰寫,第三階段是論文專著的發表,第四階段是自述瑣記與主編,最後我在古稀年整理〈陳天授70論著目錄表〉,主要是記錄著自己喜愛閱讀、學思與書寫的人生,檢視到底還有哪些是可以努力的空間吧!

  這樣劃分是呈現我樂在追求知識階段方式,在時間上的分配上並不能很妥當的採完全切割模式,因為這四階段在過程上又是可能存在著重疊性的記述。我勉強這樣的作法,純粹是為了凸顯我自己樂在追求知識的人生歷程,相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順序和歷程也並不盡然相同。

  宋代蔣捷寫《虞美人.聽雨》的聽雨情境,凸顯少年、壯年與晚年的人生三階段境界。「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不論我是如何劃分自己樂在追求知識的人生階段,總希望我環繞的主題都是聚焦在強調「我的書我的命」思維,正如我喜歡聽日本歌手美空雲雀的歌,和她感性所說出的:「我的歌我的命」一樣,我是如何的想達到自己樂在閱讀、學思與書寫的知識人生境界。

  臺南府城有我許多的青春記憶,在書寫這些文化記述的時候,總不斷會浮起自己回想過去學生時代生活的日子,也曾想像我們每個人有可能某一天都會離開自己生長的家鄉,走向一個生疏或完全陌生的異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與發展,一切都得靠自己勇敢地迎向更廣闊的未知世界,尤其是對一個來自封閉農村小孩的處境。

  但是我們每個人得從認識自己家鄉起,雖是個小地方,卻是我們了解自己生命的根源,而只有選擇透過閱讀、學思與書寫的追求知識途徑或方法,才有機會可以跨界我們的生活視野和具備因應環境的能力,深入去認識到這個奧妙世界和去想像這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好為自己營造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是為序。也謹以此書告慰先父母親的在上天之靈,並作為我七秩的紀念作品。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