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甜曼哈頓 | 做自己 - 2024年4月

苦甜曼哈頓

作者:史蒂芬妮‧丹勒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30日
ISBN:9789571367637
語言:繁體中文

《時代雜誌》評選2016上半年最好的文學小說No.1

  一名年輕女服務生
  揭開紐約高級餐廳背後美食的祕密及經營團隊的鬥爭
  被譽為餐廳版《地獄廚房》及《穿著PRADA的惡魔》

  「要學會端菜,更要學會看人。」

  一鳴驚人的處女作!麻雀變鳯凰的出版傳奇
  從餐廳女侍變百萬簽約作家,11家出版社暗中激烈競價
  五月出版至今仍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榜
 
  「當過服務生的人一定拍手叫好:『總算有人寫我們的故事了。』而且寫到了精髓。」--《時人》雜誌 

  泰絲是一名餐廳服務生,全書描寫年僅22歲的她一腳踏進曼哈頓高級餐廳工作的甘苦與夢想。刻劃這一代年輕人如何初來乍到、愛上紐約又因紐約而創痛成長的故事。極寫實而且傳神,獲得《我的城市,如此燦爛》傳奇作家作者傑伊.麥金納尼背書推崇。

  這是新人作家史蒂芬妮.丹勒的第一本書。作者曾在曼哈頓Union Square Café擔任女侍,期間長達七年。夢想成為作家的她,直到某天在餐廳當面將書稿送給傳奇書探彼得.蓋勒斯,讀後驚為天人,以百萬美金簽下經紀約。日後這份書稿更吸引多達11家大型出版社祕密競價廝殺。這是今年書市「麻雀變鳯凰」的出版傳奇,也締造今年最成功的新人作家。
 
  曾幾何時,關於紐約年輕世代的小說多是在寫作家和藝術家,如今這類小說寫起了大廚,甚至侍者。如同作者筆下那間開業經年的傳奇餐廳,經歷過去輝煌興衰,見證無數夢想起落。紐約仍舊是紐約。憑藉七年端盤子的經歷,史蒂芬妮下筆充滿說服力,寫餐廳後台出菜如戰場的緊張氣氛,寫打烊後年輕同事間的生活點滴,寫盡各種葡萄酒的不同風土滋味,從生蠔、香檳、性愛寫到毒品。她帶領讀者深入餐廳不為人知的禁區,細節真實如繪,開發味覺感官之餘,背後犀利超齡的智慧洞見,令《時代雜誌》深深著迷,選作今年上半年最好的文學小說第一名。

  這是一本談論饑渴的書,寫出種種感官歡愉滋味。然而,這也是一本比你所想更黑暗的小說,書中一段複雜的感情關係,一段由甜到苦的過程。能從苦中嗜得甜味,這段成長經歷讀得教人臉頰發燙。泰絲將在曼哈頓最傳奇的高級餐廳中學到人生至今最慘痛的一堂課。

獲獎記錄

  《時代雜誌》評選2016上半年最棒的文學小說No.1

國內外暢銷記錄

  《紐約時報》暢銷榜十週上榜(至今仍在榜)

書評

  「一鳴驚人的處女作,足以成為定義她這一代年輕人的傳世傑作……作者文壇初試啼聲,卻展現豐盈羽翼,筆調新穎,透露出超齡的犀利、智慧與洞見。」--《如此燦爛,這個城市》作者傑伊.麥金納尼

  「筆法明快,是當代版的《廚房機密檔案》 ……扣人心弦,害我在登機門外埋首翻頁,結果竟錯過登機。 」--《廚房裡的身影》作者嘉貝麗葉.漢彌頓 

  「挑逗感官,靈魂賞味,滿足慾望……作者膾炙人口的處女作猶如徜徉聲色都會的子夜盛景……對佳餚美饌的刻畫豈止令人垂涎,幾乎要帶著讀者直奔高潮。」--Leigh Haber,《歐普拉雜誌》
 
  「餐廳生活誘人,易成癮。本書就是寫在餐廳工作者的心路歷程……當過服務生的人一定暗自慶幸:『總算有人寫我們的故事了。』而且寫到了精髓。」--《時人》雜誌 

  「一本實話實說、不矯揉造作的小說……寫盡了各款各色的飢渴。本書勢必讓無數人飢渴異常。」--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書評

  「我太愛這本小說了。少有文學作品能精準道破紐約新住民的酸甜苦辣--不僅故事情節如此,連隨筆一提的描述語也一樣精彩。」--Kate Christensen, In the Drink作者

  「名師精修班,傳授情慾、毒品經……美食喚醒了泰絲的感官世界:乳脂香醇的沾灰起司、橄欖油浸潤的鯷魚、肉感綿密的無花果……本書真正的愛情故事其實在此--初嚐自我覺醒滋味時的天旋地轉感,亦苦亦鹹亦甘。」--《娛樂週刊》

  「活靈活現,鮮甜欲滴。」--Annalisa Quinn,《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本書黏手,令人一翻再翻,一坐下無法起身。」--Meredith Turits, 《Elle》

  「凌駕吹捧虛言之上的罕見佳作……快來見識一下口吻酸溜溜似檸檬的主述者泰絲,然後流連忘返於作者刻畫美食、毒品、小眾夜店的華麗精確詞藻。」--《紐約雜誌》

  「徹底讓人忘情書中。」--Diana Spechler,Who by Fire 與Skinny作者

  「一則愛的故事,赤裸、辛辣、狂野、零粉飾。」--《美麗佳人》

 

作者簡介

史蒂芬妮.丹勒(Stephanie Danler)

  是現居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作家。她是紐約新學院大學文學創作碩士。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戰山風情畫》﹑《野火》﹑《重生》三部曲、《十二月十日》、《往事不曾離去》、《修正》、《祭念品》、《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宙斯的女兒》﹑《全權秒殺令》、《單身》﹑《馭電人》、《大騙局》、《數位密碼》、《冷月》、《永遠的園丁》、《幸福的抉擇》、《蘭花賊》、《斷背山》等書。



 

夏季
秋季
冬季
春季

 

第二章 迎新會中,大老闆告訴我,「取悅他人的方式很多。每一位藝術工作者都承擔這份挑戰。但本餐廳的方式屬於最親密的一種。我們製作的是客人納入心腹的東西。不是飲食,而是體驗。」 餐廳有兩區無懈可擊﹕一在前面,門口旁的大窗前擺著三張露天咖啡店式的餐桌,能吸收全天角度互異的日光。有些人—不對,應該說是[賓客]—討厭坐門口旁邊,不願被區隔開來。有些賓客卻非門邊不坐。這三桌通常保留給最冷靜沉著的賓客—鮮少無精打采,更不會穿牛仔褲光顧。 大老闆說:「經營餐廳相當於舞臺設計。可信度高或低,取決於細節。賓客的體驗由我們掌控﹕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這一切從門口開始,以接待員和鮮花帶頭。」 無懈可擊的另一區是吧臺。歷久彌新﹕綿長的深色桃花心木,凳子高到令人飄飄然,音樂舒緩,燈光淡雅,多層次的叮咚雜音,鄰座的膝蓋不經意撞到你,某人伸手過你臉前,端走一杯瀲灩的馬丁尼。接待員帶著賓客走過你背後,只聞鞋跟響。餐盤速來速去的模糊影。酒杯互撞出清脆聲。酒保展露名家身手,一面把酒瓶摜進後吧臺,一面送麵包,同時又接受賓客點餐,記錄著免不了的難題和置換食材。最高明的常客一上門,必定問接待員﹕吧臺今晚有沒有空位﹖ 「我們的目標。」他說:「是讓賓客感覺我們和他們站在同一邊。在商場上,在人生中,談任何一場交易,關鍵在於你給對方的[感覺]。」 大老闆的儀態談吐像神。有些時候,《紐約郵報》會尊稱他為市長。高䠷,帥氣,常曬太陽,牙齒潔白無瑕,言辭便給,手勢美觀大方。我畢恭畢敬聽他講話,雙手擺在大腿上。 奇怪,這氣氛有一種難以捉摸的緊繃。讓賓客「感覺」我們和他們站在同一邊,聽起來假惺惺的。我四下望,倏然間,萬物在我眼裡看似貨幣﹕刀叉﹑木柱﹑吧臺上那盆貴氣十足的插花。我暗忖,天啊,讓人花錢花得爽就能賺大錢。我們才不和他們站同一邊﹔我們其實和大老闆同在。一直強調細節,講了那麼多術語—到頭來,這裡做的不就是單純的生意嗎﹖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