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孩子 | 做自己 - 2024年11月

只是孩子

作者:佩蒂.史密斯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04日
ISBN:978986882672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92元

「我們會怎麼樣呢?」佩蒂問。「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羅柏答。
這是關於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在紐約從相遇到相愛,從日日掙扎、絕不放棄到各自勇敢站上舞台的傳奇故事
  她的歌聲簡單有力,震撼了一整代人,開啟了搖滾革命  她的文字坦白細膩,寫活了一個終生摯愛卻無緣相守的人,  這是佩蒂獻給終生愛人的情書,也是她向純真熱情的紐約致敬之書。
  榮獲「2010年美國國家書卷獎」。
  《出版人周報》年度十大好書、《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村聲雜誌》年度最佳出版品、《People雜誌》年度十大好書
  1989年3月9日,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終生好友也是曾經的愛人羅柏.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走了,佩蒂在好友臨終前,答應他有一天要寫下兩人二十歲在紐約相識相戀並投身創作,掀起時代風雲的故事。 
  但失落的疼痛,讓佩蒂難以下筆。她停頓了十年。
    2000年,佩蒂終於提筆開始寫,整本書開始於兩人愛的故事,結束於生死道別。全書也是向六○年代七○年代的紐約文化致敬,在那裡,在那個充斥富人、窮漢、騙子及壞人的大雜燴城市裡,兩個年輕藝術家,像童話故事裡的孩子一樣在紐約受磨難並成長,她們攜手走向成名,走向創作的巔峰。
    2010年1月,歷經二十年的跋涉,本書終於出版。立即橫掃全美排行榜,包括紐約時報、出版者周刊、獨立書商協會、波士頓環球報、北加州獨立書商協會、今日美國報、丹佛郵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這位搖滾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這回用文字,寫出純真追求者的內心,正如她在書末所說:我把我們的故事說出來,完成我的承諾。這不是一個成名或賺錢的故事,它是我們的人生、藝術、青春掙扎、希望與夢想的完整呈現。
  《只是孩子》是身兼作家、詩人、搖滾歌手和藝術家的傳奇人物佩蒂.史密斯首部回憶錄,評論家和讀者一致推崇本書是繼2004年巴布.狄倫《搖滾記》之後最偉大的搖滾歌手回憶錄。本書內附佩蒂.史密斯及羅柏.梅普索普的珍貴攝影及創作照片。
作者簡介
佩蒂.史密斯 Patti Smith
  作家、表演家、視覺藝術家。佩蒂.史密斯的創作天份首先展露於1970年代她將詩作與搖滾樂作革命性的結合。1975年,她推出首張專輯《Horses》,這張唱片爾後成為樂壇百大不朽經典。該專輯的封面就是羅柏.梅普索普拍攝的佩蒂,身穿白襯衫掛著黑領帶,叛逆且新穎的形象,影響後世甚劇。
  史密斯將垮世代(beat generation)的詩歌和實驗性搖滾樂結合,被譽為「龐克搖滾桂冠詩人」(Punk's Poet Laureate)和「龐克教母」(Godmother of Punk)。她將19世紀法國作詩法介紹給美國十幾歲的年輕人,同時她中性的公眾形象和非女性的語言風格都走在時代前端,引領創作風潮。
  史密斯最廣為傳播的歌曲是她與布魯斯.斯普林一起創作的〈因為這夜〉(Because the Night),該歌曲在「Billboard Hot 100」排名第十三。她總共錄製了十二張專輯。
  史密斯1973年在紐約高譚書店開了第一個畫展,1978年後,她的畫作都由robert miller畫廊代理。2002年安迪渥荷美術館位她辦了一場回顧展,展出她的畫作、攝影以及絲印。展題「陌生的傳息者」(Strange Messenger)。
  2005年,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終生成就獎給她。2004年,《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中,將史密斯列為第47位。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她還獲得兩項葛萊美獎提名。2010年11月17日,這本自傳創作《只是孩子》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殊榮。
  她另外出版的書籍有Witt, Babel, Woolgathering,,The Coral Sea,以及 Auguries of Innocence.
  受到剛興起的龐克運動的影響。2004年,《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中,將史密斯列為第47位。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她還獲得兩項葛萊美獎提名。
譯者簡介
劉奕
  2000年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後改行成為搖滾樂文字工作者至今。初期寫樂評,文章多見於《通俗歌曲》等搖滾雜誌,生活交集地下搖滾場景。2005年起專職翻譯,為《滾石》雜誌翻譯文章,兼為搖滾樂人左小祖咒翻譯歌詞,同時淡出搖滾圈。個人生活簡單,愛好射箭,信仰佛教。個人微博:weibo.com/etiaoduanku
導讀/審訂者簡介
馬世芳
  廣播人,寫作者,1971年夏生於台北。兩岸知名音樂文化評論者。
  1995年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 / 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成為研究台灣流行音樂必讀參考書。作品有《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統籌編輯《1975-2005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2002年起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深度專訪音樂人,並常安排空中現場實況,屢被譽為中文世界最好的流行音樂節目。部落格:honeypie.org

導讀:那時,他們和世界都正年輕 文 / 馬世芳
前言
第一章 星期一的孩子
第二章 只是孩子
第三章 雀兒喜飯店
第四章 神和形離
第五章 牽著上帝的手
致讀者的話
獻給羅柏的詩 四首 譯 / 林維甫

  這部書花了二十多年纔終於成形,佩蒂.史密斯在這段期間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傷逝:羅柏辭世沒幾年,音樂夥伴理查.索爾(Richard Sohl)、丈夫佛萊迪.史密斯(Fred "Sonic" Smith)、弟弟陶德(Todd Smith)相繼驟逝,當時佩蒂已經遠離樂壇多年,帶著兩個孩子過著半隱居的主婦生活。在樂壇後進麥可.史戴普(Michael Stipe,REM主唱)、老友艾倫.金斯堡和偶像巴布.狄倫鼓勵之下,她重新站上舞台,又錄下了一張接一張震懾人心的壯美之作──上帝帶走了她最親愛的人,同時又還給這世界一位頂天立地的詩人歌手。而她必得花上這麼長的時間,纔能穿越失落的傷痛,尋得合宜的敘述方式。回望所來處,《只是孩子》也是一部獻給那些隕落星辰的傷悼之書。
  2005年,法國文化部頒贈藝術文化勳章給佩蒂.史密斯,這來自韓波與波特萊爾故鄉的禮讚,於她再合適不過。2007年,佩蒂正式列名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典禮最後群星大合唱的歌,便是她的「人民擁有力量(People Have the Power)」。近年她仍不斷巡迴演出、錄音,並且持續寫作。她的一對兒女,如今都成了厲害的樂手,經常和母親同台表演。
  2010年11月7日,美國國家書卷獎頒給了《只是孩子》。在領獎台上,佩蒂.史密斯憶及她當年在史克萊柏納書店(Scribner's)打工的日子:「我夢想能擁有一本自己的書,寫一本我能放在那架子上的書。」她眼眶泛淚地說:「拜託,不管我們科技再怎麼進步,請不要遺棄書本。在這有形的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比書本更美麗。」
  ——她的確寫出了一本擔得起那夢想的,美麗不可方物的書。
(摘自那時,他們和世界都正年輕  導讀 / 馬世芳)

★  一九六七年春天,我評估了自己的人生。我已經把一個孩子健康地帶到了世上,讓她生活在一個有教養的溫馨家庭的庇護之下。我雖然已經從師範學院輟學,但繼續走下去所需的自制力、生活重心和錢,我一樣也沒有。我在費城的一家課本工廠裡,做著一份法定最低工資的臨時工。  我的當務之急就是考慮接下來要去哪裡,以及要幹什麼。我堅守著成為藝術家的希望,不過我也知道自己絕對上不起藝術學院,而且我必須先謀求生路。我留在家裡什麼都做不了,我既看不到前景,也沒有歸屬感。父母為我們營造的成長環境充滿了虔誠的對話、憐憫,尊重個心意志,可南澤西的鄉村卻普遍看不到藝術家。我的幾個朋友已經搬到紐約寫詩,學藝術去了,這讓我倍感孤獨。  我在阿爾蒂爾.韓波的詩中找到了慰藉,我初次邂逅他,還是十六歲時在費城一個公車站對面的書攤上。在《彩畫集》的封面上,他高傲的目光與我的相遇。他那種不恭的才情點燃了我,我就像對一位同胞、親戚,甚至是秘密情人那樣地接納了他。我連九十九美分也掏不出來,直接把書拿走了。  韓波掌握著一串神秘語言的鑰匙,那種語言我無法完全破譯,卻讀得如饑似渴。我對他的單戀,像我經歷過的所有事情一樣真切。在工廠裡,我跟一群現實又殘酷的文盲女性工作,因為他而不斷受到騷擾。就因為讀著一本外文書,我被懷疑為共產黨員。她們在廁所裡威脅我,鼓動我去譴責他。我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強壓抑著怒火。我寫作和做夢都是為了他。他成為了我的大天使,把我帶離了工廠生活的單調和恐怖。他用雙手鑿刻了一部令我為之持守的天國指南。對他越瞭解,越使我的步伐增添了一分神氣,這也是不可能被剝奪的。我把我抄寫的《彩畫集》扔進一隻格紋旅行箱,我們要一起逃走了。  我有個打算,我要找到在布魯克林普拉特藝術學院念書的朋友們。我認為只要置身他們的環境,我就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六月底,我離開了課本工廠,我把這看作一個出發的信號。在南澤西找工作很困難。我應徵了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設在皮特曼的印刷廠和卡姆登的康寶湯公司,但這兩份工作,想起哪一個來都令我作嘔。我的錢還夠買一張單程車票,我打算把城裡的書店都逛遍,這對我來說似乎才是理想的工作。做過女服務生的母親,給了我一雙白色高跟鞋和一身簡單包裹著的新工作服。  「你永遠也當不成女服務生的,」她說:「不過無論如何我會支持你。」這就是她表示支援的方式。  那是七月三日星期一的早晨。我演了一場淚眼婆娑的道別,徒步走到伍德伯里,搭百老匯巴士先到費城。我途經深愛的卡姆登,向一度繁榮、如今卻顯得悲情的華特.惠特曼飯店恭敬地點點頭。遺棄這座掙扎中的城市,讓我感到一陣劇痛,但那裡確實沒有我能討的飯。他們正在關閉大造船廠,很快大家就要重新找工作了。  我從市場街出發,到內迪克連鎖餐廳稍作停留。我向點唱機裡投了二十五分的硬幣,點了妮娜.西蒙(Nina Simone)的雙面唱片,又點了離別前最後一份甜甜圈和咖啡。我走到菲爾貝特街,去了這些年裡始終縈繞腦際的那個書攤對面的巴士總站。我在過去偷過韓波詩集的地方停了下來,那個位置上換成了一本破舊不堪的《左岸之戀》(Love on the Left Bank)攝影集,裡面是粗顆粒畫面的五○年代末巴黎夜生活黑白攝影。那美麗的瓦莉.邁爾斯(Vali Myers),她野性的頭髮和化了煙燻妝的雙眼,她在拉丁居民區跳舞的樣子,都深深打動了我。我沒有偷走那本畫冊,而是把她的樣子印在心裡。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