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兵器100年(上) | 做自己 - 2024年6月

輕兵器100年(上)

作者:(美)邁克爾·E·哈斯基尤
出版社:人民日報
出版日期:2014年02月01日
ISBN:978751152402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60元

對在自一戰初期至二戰結束期間內使用的各種輕兵器給予了非常直觀的指南。書中內容按戰場地域和不同的戰役進行章節划分,包括:西線戰場的各個部分(1914-1918)、東線戰場部分(1914-1917)、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日戰爭)、納粹入侵波蘭和法國及各低地國家、北非戰役(1940-1943)、東線戰場(1941-1945)、意大利與西西里島登陸戰役、西北歐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本書篇幅緊湊,內含各款手持武器,譬如:連發左輪手槍、半自動手槍、栓動步槍、全自動步槍、突擊步槍、狙擊步槍、沖鋒槍、輕重各型機槍和各種步兵支援武器。這些步兵支援武器包括:榴彈發射器、反坦克器材槍、巴祖卡火箭筒。對戰爭進程有重要影響的著名武器有做特別介紹,譬如:魯格手槍,李恩菲爾德系列各型號步槍,SVT-40托卡列夫突擊步槍和勃朗寧M2重機槍。同時也一並收錄了一些不太著名的槍械型號,譬如:中國仿制的格韋爾1888型步槍(一般稱之為1888年型委員會步槍),蘭徹斯特沖鋒槍和肖沙輕機槍——歷史上肖沙輕機槍曾在長達25年的時間段內被稱之為「史上最爛機槍」。本書配有250多幅附有詳盡圖注和相應技術參數的彩色圖片和照片,是模型愛好者和對20世紀武器技術有強烈興趣的軍迷們必備的關鍵指南。邁克爾•E•哈斯基尤,現居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市,已研究並著述軍事史課題長達25年。他還編寫了《二戰中的特種部隊大百科全書》、《戰斗命令:1939-1945年西線盟軍坦克》、《基礎武器識別指南:戰后至現代裝甲戰斗車輛》、《基礎武器識別指南:戰后至現代炮兵》。哈斯基尤先生也參與編輯了由艾森豪威爾美國研究中心編纂的《二戰案頭參考》。

前言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及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意大利與巴爾干諸國 第三章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間歇期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與西線戰場 第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 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 詞匯表 進階閱讀書目 譯者附注

日新月異的輕武器技術深刻影響了20世紀前半葉進行的兩次世界大戰及20年代至30年代的戰爭間歇期。1914年至1918年以及1939年至1945年期間,當時的世界強權在全世界范圍內混戰一團,尋求爭奪歐洲和亞洲的霸權。士兵們手中的步槍或是沖鋒槍的不同往往決定了戰爭的勝敗。軍事戰略家們宏大的計划通常最終被分解為士兵們所進行的單次戰斗結果。士兵們竭盡所能,裝填並發射他們手里的步槍。在20世紀一開始的時候,現代軍隊的服役人員就已經更加清晰地意識到他們正面臨着各種日益進步的技術。這些技術在陸地、海上和空中都給他們帶來了挑戰。沒有什麼地方比戰場更能體現人類的聰明才智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復裝步槍被栓動步槍所取代。典型栓動步槍包括毛瑟、李恩菲爾德、春田步槍以及其他。而由M1伽蘭德步槍首開先河,半自動步槍終於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面世。1944年,美國將軍小喬治•S•巴頓(1885-1945)評價說伽蘭德步槍是「史上所發明的最偉大的戰爭工具」。毫無疑問,當時的槍械設計師們對一戰以前的那些老步槍所作的改進、提升以至於重新修整都受到了大批已故先輩設計師們的影響。毛瑟步槍變種繁多,在世界范圍內能找到很多與之有親緣關系的槍支。許多在二戰各戰場上現身的槍支都能將其設計元素追溯至毛瑟格韋爾98型。該型步槍是短卡賓毛瑟98K的前身,而短卡賓毛瑟98K是德國國防軍在1930年代至二戰結束時期內裝備的標配步槍。1935年至1945年這10年間,一共制造了1400萬支短毛瑟98K。精確度、耐久度和火力是一支步槍成功的三大要素。嚴酷的戰場環境也為設計師們的想象力提供了實證實驗場所。美制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被德國人仿制,他們推出了44式突擊步槍(STG-44)。STG-44可稱之為是一項真正傑出的發明創造,堪稱史上第一款大規模列裝的突擊步槍。因此,1939年至1945年期間,半世紀之前發明的栓動步槍還在與半自動步槍和全自動步槍一道參戰。全自動步槍將主宰21世紀的戰場。從STG-44脫胎而出了標志性的卡拉什尼科夫AK-47突擊步槍、美制M-16和其他同類武器。它們將塑造未來戰爭的形態。機槍恐懼症也許再也沒有任何一種步兵武器能比機槍更能表明:步兵戰術如果不能跟上武器進步的腳步,將會發生怎樣的慘劇。機槍的使用在一戰期間得到擴散。在「收割」生命方面,它史無前例地超越了任何一種輕兵器。從塹壕里發射的機槍在一戰期間的消耗戰中射殺了那些魯莽狂熱的步兵。英國的「維克斯」機槍和德國的「馬克沁」機槍都深受美國出生的發明家海勒姆•馬克沁(1840-1916)作品的影響。他后來移居英國並用他發明的高射速強火力自動武器革命性地改變了現代戰爭。1916年夏,英國軍士查爾斯•奎納爾在西線戰場上遇見了德國機槍,他幸運地活了下來並講述自己那可怕的經歷。「第一波人倒下了」,他回憶道,「兩挺機槍對着他們射擊,他們完全被一掃而空。每個人不是死就是受傷。我們跟上去。我們已經來到了空曠無人的地帶的中間,而這時敵軍機槍手發現了我們。他們開始像對付前一波人那樣對付我們,就像用水管子澆水一樣。最后,我是唯一幸免站在那里的人。」兩次世界大戰的間歇期中機槍在戰場上的神勇表現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容彈量和口徑大小都有提高。1930年代標志性的德國機槍MG34是一件精確度很高的武器,射速也較為可觀。它是二戰中主要的步兵支援武器之一,也贏得了所有交戰對手的尊重;然而增產的需要以及原材料的稀缺導致德國人不得不放寬對精確度的要求並減少機加工工序以便騰出產能制造單兵武器。而M42從其自身的角度來講確實是款傑出的機槍,它舍棄了MG34的一些優點和完善之處。而盟軍稱其為「圓鋸」,其射速十分驚人。從維克斯機槍到布倫輕機槍,英制機槍要麼是可靠的一戰時期舊武器的升級版,要麼就是1930年代研制工作的新產物。維克斯MkI型及其后繼改進型從1912年就在英軍中列裝,一直服役至1960年代末期。這一型機槍因其高可靠性和皮實耐用的特點在長期的戰爭中贏得了卓著的聲譽。布倫輕機槍的傳奇則始於1931年。當時的英國軍隊正在尋求一種輕機槍。他們選擇了一款捷克斯洛伐克設計師的設計,加以改動以便適合英式特點,由此造就了一款二戰中最廣為人知的自動武器。在美國,約翰•勃朗寧(1855-1926)的影響廣為流傳。他設計制造的M1911型11.4毫米(0.45英寸)口徑手槍從形制和功能來看時至今日依然是典范。而7.62毫米(0.30英寸)口徑勃朗寧自動步槍(BAR)則伴隨着美國大兵們經歷了二戰中每個戰場上的風風雨雨。M1919型7.62毫米(0.30英寸)口徑步兵機槍和M2型12.7毫米(0.50英寸)口徑重機槍則在現代武器史冊上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蘇聯自動武器,譬如PPSh-41(波波沙41型)7.62毫米(0.30英寸)口徑沖鋒槍在二戰中被大量制造,它導致了對步兵火力的重新估計。一隊每人都裝備了自動武器的紅軍戰士的確是可畏的對手。當德國國防軍在東線的進攻狂潮衰退之時,是紅軍戰士們漂亮地向世界證明了大量配有沖鋒槍的步兵所具有的巨大戰爭潛力。與步槍、機槍以及突擊步槍一樣,反坦克武器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歇期內迅速發展起來,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快速走向成熟。反坦克器材槍逐漸被淘汰。士兵們更青睞火箭彈、彈簧推進炸彈或者是空心裝藥拋射彈。各國的反坦克小組裝備了巴祖卡火箭筒、鐵拳反坦克火箭筒、戰車防御炮。這些裝備預示着新一代智能型發射后即丟武器的誕生。而這些新武器正是今天反裝甲武器設計的鼻祖。可怕的技術盡管在一戰以前輕武器技術一直在穩步提升,其進步速度還是受全球戰爭的刺激而顯著加快。這種加速提升只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歇期稍微有所減慢。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財政緊縮的限制。1914年至1918年期間的高額戰爭消耗讓各國倍感壓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促進了新的發明,也把更加致命的武器送上了戰場。大批量制造的半自動和全自動步槍在戰場上與仍在使用的那些一擊一發的老式栓動步槍爭奪着戰場主導權。20世紀的輕武器設計師們在已經被證實的可靠系統上運用自己的獨創發明。他們進一步證明了「某些武器被改動得越多,它們其實就更接近原樣」。在戰場上更快、更有效、更經濟地殺死你的敵人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但是,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麼該武器自身就與攜帶它的士兵一道,同樣在其戰斗任務中效率頗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