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心眼的個性 | 做自己 - 2024年11月
死心眼的個性
真實世界的愛麗絲、日本文壇的艾蜜莉……
講談社散文獎得主,岸本佐知子的狂想曲華文首譯本!
譯有日文版《陰道獨白》、《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的超人氣翻譯家,
文筆、譯筆俱魅力十足,奇思異想絕佳綻放之力作!
★第二十三屆講談社散文獎(2007年)。
★日本亞馬遜四顆半星讀者高分評價。
★「Craft Ebbing商會」珍貴日版插圖,令人莞爾的直覺式幽默展現。
■SACHIKO死心眼的個性
這一本散文集結了五年多的時間裡,作者岸本佐知子為《筑摩》月刊撰寫的專欄文章,雜誌專欄就叫做「死心眼的個性」。岸本自己都說,她有著凡事追根究柢這樣子的死心眼個性,正因如此,一件件奇妙的觀察思索才能一一寫下、構成本書。或許,誰沒有一點「死心眼的個性」呢?人總在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有些自我的堅持、有些任性的想法、有些不為人知祕密儀式。透過這本《死心眼的個性》,你說不定也會勾起一些屬於你的死心眼的記憶!
■SACHIKO的生活狂想曲
岸本有著一雙對日常事物觀察入微的眼睛,特別的是,觀察了之後,她更要嵌入腦袋細細思索一番。在她的筆下,微小的事物都好像變成一件大事、沒有生命的事物都好像鮮活了起來、久遠的記憶就像會來到眼前跳舞,一切都是那樣活靈活現。一個人最自由奔放的就是想像力,本書讓你可以隨性所至翻開和闔起,看到哪裡、想像力就暢遊到哪裡,絲毫不需受任何順序所限,這是一本陪伴你日常生活的散文!
■SACHIKO的異想世界
△△山上的泡澡纜車、新宿街頭直徑三十公尺的大洞、賣了一整打雙黃蛋的殭屍街雜貨店……她說得活靈活現,簡直讓你相信她親歷其境!你會好想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那種地方?真的發生過那樣的事?然後,打開GOOGLE搜尋,想說下一次旅行也來去見識看看,GOO了許久,卻怎麼樣也找不到類似情事!正懊惱著是不是被她騙了之際,才會恍然大悟……。接著,你會轉頭跟朋友說「欸!你是否曾聽過……?」
◎本書特色
‧寫譯俱優的岸本佐知子(KISHIMOTO SACHIKO),散文作品於華文世界首度譯介。一次飽覽她在《筑摩》雜誌備受歡迎的專欄「死心眼的個性」五十二篇散文。
‧川上弘美、小川洋子、北村薫都為之傾心,最不可錯過日本女流作家;這本難得的半自傳式精巧散文作品,是認識岸本佐知子的最佳媒介。
讀著讀著,你會掉進她鋪設的思路迷宮裡,就像掉進愛麗絲的兔子洞裡……
看了幾篇,就會覺得想跟她交朋友:比如說她自我解嘲是「白目星球人」,就也想跟她說「嘿!我也是跟你同一個星球的人」。
任你隨性翻開闔起,讀來完全沒有壓力,還會勾起你曾經想過的一些「有的沒的」的事情!
【推薦人】
村上達朗(日本重量級版權、作家經紀人)・專業推崇
楊明綺(資深日文譯者)・撰文推薦
天野健太郎/吳季倫/黃友玫/黃碧君/陳系美/韓良憶 ・ 譯心一意推薦
【推薦語】
「台灣終於挖到寶了!散文竟然可以寫成比小說還自由、細膩、荒謬。以為在讀散文,但笑著笑著忽地發現你已在她的異想世界裡。 」──天野健太郎(聞文堂LLC公司代表,譯者)
「岸本佐知子是日本最棒的散文家,寫散文的人都必須以岸本女士為標竿。擅長寫散文的她,在日本如何被視為至寶?由本書可見端倪。」──村上達朗(日本版權經紀Boiled Eggs公司社長)
「這一次,乘著譯歌的翅膀,帶你飛進岸本佐和子的瑰奇城堡裡。」──吳季倫(日文譯者)
「觀察細膩、想像力豐富卻又少一根筋,抱持一顆赤子之心的白目星球人,脫離常軌的思考模式,就像闖進現實生活中的櫻桃小丸子般令人莞爾。」──黃友玫(日文譯者)
「岸本的腦袋有著另一個微宇宙,從常軌和常識逸出的奇妙想像,卻能引發莫名的同感。」──黃碧君(日文譯者)
「除了「岸本式」的「信雅達」,她的無厘頭、跳躍性思考,字裡行間無所不在,更凸顯全書的幽默風格與妙趣橫生!」──楊明綺(日文譯者)
(以上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岸本佐知子 KISHIMOTO SACHIKO
一九六〇年生。畢業於上智大學文學院英國文學系。專職翻譯多年。透過她的譯筆,將許多具有現代思維的西方作品引介到日本,現為日本文壇重量級翻譯家。著名譯作有:珍奈・溫特森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給櫻桃以性別》、《守望燈塔》,米蘭達・裘麗的《非你莫屬》,伊芙.恩斯勒的劇本《陰道獨白》;陳志勇的繪本《失落之物》、《夏天的規則》等。另有編譯作品《畸戀小說集》、《畸戀小說集II》。
岸本不僅翻譯,也自己創作,擅以散文展現內心思維的靈動、活潑,文筆頗有自身獨特的味道,很能打動日本讀者的心。出版多本散文集如《気になる部分(在意的部分)》、《なんらかの事情(某些因素)》,以及這本《死心眼的個性》,並以此書榮獲第二十三屆講談社散文獎(2007)。
譯者簡介
張秋明
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結束十年上班族生涯後專事譯職,喜愛旅遊與閱讀。譯有:《父親的道歉信》、《回憶 撲克牌》(麥田)、《模仿犯》、《火車》(臉譜)、《雛菊的人生》(時報)、《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日本篇》(日出)、《愛沙尼亞 九日慢行:古城、森林、海邊葦草與尋訪鸛鳥蹤跡》(日出)等書。
推薦序〈翻譯「夢」「想」〉──楊明綺
一
A 關於尼古
2 機器
3 星球人
4 高處不勝寒
5 人間
6 △△山的回憶
7 殭屍街始末
8 在郵局裡
9 絕交丸
10 新事業
J 管子
Q 裡面的小房間
K 妖精國的陰謀
二
A 摘自日記
2 鄰居
3 奧伯古格爾問題
4 「每天是EVERYDAY」
5 令人納悶的髮型
6 桃子
7 無影無蹤
8 夏日的回憶
9 眼球遊戲
10 只有一次的書信往來
J 戰記
Q 里斯本的地面電車
K Don’t Dream
三
A Watch Your Step
2 黃色圈圈中
3 作法
4 心理準備
5 存活
6 奧運外一章
7 先跟一般人一樣
8 又不是野餐
9 地板下的仙貝
10心煩意亂
J 鰻鯰團
Q 行過彆腳橋
K 居民錄
四
A 夏天的逆襲
2 寒蟬
3 十五光年
4 火鍋的季節
5 西太后的玉
6 近日的我
7 我的富士
8 房間的本我
9 美食隨筆
10 可愛的小寶寶
J 難題
Q Eye Spy
K 那一夜的回憶
結語
文庫版結語
推薦序
翻譯「夢」「想」
--「夢(白日夢)」「想(奇想)」如何翻譯?唯有「信、雅、達、趣」!
楊明綺(《超譯尼采》系列資深譯者)
從事日文翻譯多年,我時常留意日本書市動態,無論是日文書或日文翻譯書,都是我關注的焦點;也因此在「同行」方面(與我同樣從事翻譯工作的日本翻譯者)我特別注意到岸本佐知子女士。
岸本女士譯介多本英文小說,像是尼克爾森・貝克(Nicholson Baker)的《夾樓層(The Mezzanine)》(暫譯),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的《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給櫻桃以性別》、《守望燈塔》,史蒂芬・米爾豪瑟(Steven Millhauser)的《艾德溫・穆爾豪斯(Edwin Mullhouse)》、米蘭達・裘麗(Miranda July)的《非你莫屬(No One Belongs Here More Than You)》(暫譯),莉迪亞・戴維斯(Lydia Davis)的《故事的結局(The End of the Story)》(暫譯)等,好譯筆讓她在日本譯壇佔有一席之地,也讓喜歡閱讀外國小說的日本讀者們推崇備至。她的最新譯作是女作家茱迪‧巴德尼茨(Juddy Budnitz)的小說《健康茁壯的美國嬰兒(Nice Big American Baby)》(暫譯),帶點奇幻風格的故事,由岸本女士譯介再適合不過了。
我曾偶然翻閱某本日文雜誌,看到關於岸本女士的報導,赫然發現這位日本翻譯界的A咖級人物畢業於上智大學。上智大學在日本是與慶應、早稻田等明星私大並駕齊驅的私立大學,英文系更是該校的明星科系之一,足見岸本女士的外文功力底蘊深厚。我曾於上智大學的研究所進修,雖然與岸本女士唸的是不同科系,但某種程度來說,算是學姊、學妹的關係,也算是同行,能和日本的譯界前輩有著一點點相同的背景,我深感榮幸。尤其令我佩服的是,岸本女士不僅有好譯筆,更「譯而優則寫」,出版了散文集,她獨樹一格的寫作風格,深受女流作家小川洋子喜愛。除了小川洋子在廣播節目中,大力推薦岸本女士的著作之外,川上弘美、北村薰等人也公開表示自己是她的書迷。
岸本女士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白日夢」與「奇想」寫成散文集《ねにもつタイプ》(中文書名:死心眼的個性),她的奇想風格讓我聯想到日本文豪森鷗外的長女,也就是知名女流作家森茉莉。森茉莉在她的半自傳式奇想名作《奢侈的貧窮》中,用其一貫綺麗浪漫,又充滿魔幻魅力的文字,描述生活上的瑣事。岸本女士的文字沒有森茉莉式的隱晦譏諷,而是多了一些溫暖綺想,哪怕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東西,生活中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在岸本小姐的眼中都能幻化成不可思議的想像,遊走於虛實之間,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我想,覺得生活無趣的人看看此書,也能試著將擾人的芝麻小事轉換成另類人生趣味吧。
或許我們可將岸本女士的寫作也視為一種「翻譯」──把天馬行空的點子與幻想轉譯為文字,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翻譯三原則:
信:她敘述了童年經驗和日常觀察心得,帶領讀者走入一個異想世界。
雅:她的遣詞用字清晰易讀,短篇幅的節奏明快,讀來無負擔感。
達:她將腦中的影像具體化為文字,但依然保有畫面感,擴大了讀者的想像空間。
除了「岸本式」的「信雅達」,她的無厘頭、跳躍性思考,字裡行間無所不在,更凸顯全書的幽默風格與妙趣橫生!綜觀《死心眼的個性》,雖是文章獨立成篇,但寫作內容大致可分為「童年經驗」和「日常觀察心得」兩大類。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的理論,七歲以下的小孩子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sm),只從自己的觀點去看事情,雖然已經會使用語言和符號等去表徵外在事物,但是他們的推理能力並不符邏輯;直到七歲左右,認知發展正常的孩子就能想像自己看不到的事情。
由此對照岸本佐知子的童年經驗,孩子的世界確實充滿了「跳Tone」的個人色彩,例如她在書中提及的:名為「尼古」的毛毯與她發展出相濡以沫(口水吸吮)的親密關係;猶如高速列車疾駛的縫紉機……直至小學的「絕交丸」、中學的「麵包長腿叔叔」……孩提時期的想像力一路延伸到少年、青少年,甚至成為她成人生活的一部分。這令我聯想起美國導演理查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歷時十二年拍攝完成的電影《年少時代》(註)(Boyhood)。這部電影的結尾有一段對白:
“ 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 of thinking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you know,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人們總說要把握當下,但我認為是當下把握了我們。)
岸本幼年時期每個莫名、不知所以然的時刻,把握了當下的她,並且隨著時間的長河,沉潛為想像力的養分,於是她成年後的「日常觀察心得」,依然是童趣盎然的成人世(視)界。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然而,我們如何察覺每個妙思奇想的微小時刻,會在何時成為別具意義的吉光片羽呢?──善用想像力把握當下吧!夢想如是,寫作如是,翻譯亦如是。
二〇一五年二月
(註:《年少時代》從2002年開始,歷經十二年拍攝完成,記錄演員Ellar Coltrane飾演的Mason從六歲到十八歲的成長歷程。本片獲得第六十八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八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第七十二屆金球獎、第六十四屆柏林影展等許多獎項。)
◎推薦者簡介
楊明綺 Mickey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專攻出版學。曾任時報出版編輯、台灣角川日文書籍組主編,目前專事翻譯。近期代表譯作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遠流)、《超譯尼采》(商周)、《創造力的極論:村上隆在藝術現場談「覺悟」與「繼續」》(商周)、《松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悅知文化)、《我們的戰爭》(大田)等。
〈在郵局裡〉 日前在郵局窗口排隊時,還沒來得及拿出要寄的限時信放在櫃檯上,「啪」地一聲就有人先放下了信。那是一名穿著粉紅色運動服的婦人。也許是沒注意到我的視線吧!她心平氣和地面對前方站著。這樣的情形,有三種可能性:一、對方一開始就排在我前面,只因為我的視覺出現暫時性的障礙,才忽略她的存在。二、對方是來自沒有「排隊」習慣的地方、國度或星球。三、純粹就是插隊。 一和二就算了,問題是三。在這種情形下,我應有的態度是:A、一句話都不說。反正說什麼對方也無法理解,要是被回嗆又會搞得氣氛不好,壞了一整天的心情。再說,不過只是一、兩分鐘之差嘛!如果這樣能讓對方滿足,就隨它去吧!我就以菩薩憐憫愚魯眾生的寬大胸懷,豁然開悟地離開郵局吧!B、毅然提出抗議。因為我個人應有的權益遭到侵犯,若放任此一行為也將造成民主社會整體的危機。 為了避免再度受害,必須讓對方認錯,然後愉快地帶著實踐正義的成就感離開郵局。 我天生膽子就比沙漠的狐獴、海邊的龜足(Mitella mitella)還要小,照理說應採行的方法是A。但同時我心中總抹不去十八年前在峇里島被少找了錢的疙瘩,也算是度量狹小的人,因此怎麼說也不可能擁有菩薩般的心境,而且那一天的心情也早已經被破壞到底了!這麼一來,為了建立自己的新形象,是否應該毅然決然使出B戰術呢? 問題是,此時那個山田房江〔五十三歲〕(她肯定會取類似這樣的名字吧!),會如何出手呢?最好是「哎呀,真是不好意思。呵呵呵!」表現出和善的態度,但「要幹架嗎?」這樣人格火爆的當場挑釁也是有可能的。對我而言,事關創造新自我形象的人生大事,假設對方下戰帖,我能回答的也只有「來呀,誰怕誰!」這句而已。然後,兩人會像彈簧般跳開,房江慢慢地繞著半圓形將我往櫃檯逼近。我迅速環顧四周,卻沒看到任何可當武器的東西。相反地,房江伸手可及的範圍內,有擺著剪刀、原子筆、漿糊等文具的書寫台,傘架裡也有好幾把傘。情勢很明顯地對我不利。房江兇狠的眼神緊盯著我,同時伸手抓雨傘。一道冷汗從我背上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