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力帶太極:塑身、防身、防肌少,三效合一生活化(收錄實際操作QR Code影片) | 做自己 - 2024年11月

彈力帶太極:塑身、防身、防肌少,三效合一生活化(收錄實際操作QR Code影片)

作者:楊典岳鄧秀娟沈大白
出版社:凱信企管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13日
ISBN:9789869869034
語言:繁體中文

  當風靡全球的「彈力帶」遇上博大精深的「太極」,
  這美好的中西碰撞結合成時下正夯的「彈力帶太極」,
  將帶給你前所未有在瘦身雕塑、健身防身、防肌少等多方面的全新體驗。

  在疫情嚴峻的此刻,如何居家利用有效的方法,提升免疫力,強肺健體,尤其重要!
  據國際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導:
  太極拳對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康復,有正面幫助!
  市面上獨創,同時也是唯一一本,太極結合彈力帶的實體操作書,應運而生。

  全書融合東西方研究,完美結合運動理論與實務操作,
  輕鬆入門好上手,最能高度發揮生活綜效,
  達到塑身、防身、防肌少,三效合一生活化的健身養生目的。
  尤其,正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最佳的病毒解藥就是「免疫力」!
  只要一條彈力帶,結合零基礎好入門的太極養生拳法,
  跟著本書及教學影片,不必外出擔心群聚風險,
  在家就能健身、強身,提升滿滿的保護力。

  ★適用對象:
  1.零基礎者:
  ‧女人可瘦身塑身、保持身材、增加自我保護能力
  ‧男人欲強身健體,練就健美體型、提升防禦機制
  ‧長者能鍛鍊身體、預防骨鬆及肌少,延年益壽

  2.進階者:
  已有太極拳基礎者,可因彈力帶這極好的教學與習練輔具,
  助達學習太極拳更高境界。

  【本書重點】
  ★全書所有的招式及動作,都有照片動作分解以及影片示範教學,零基礎、輕鬆學★

  ▍彈力帶應用模式
  彈力帶的運用方式幾乎沒有止盡,有效應用彈力帶,即能輕鬆達養生、健康目的。

  其功效:
  ‧穩定肌力,矯正軀幹
  ‧平衡肌肉控制力道
  ‧消除肩頸筋膜沾黏,降低肩膀左右歪斜
  ‧改善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
  ‧順暢淋巴、增加瘦身速度
  ‧胸背骨骼正確安置,減緩酸痛
  ‧矯正駝背及骨盆歪斜
  ‧穩定上半身、放鬆脊椎
  ‧強化下肢力量、雕塑手臂
  ‧預防五十肩、強化腰腹肌力、瘦腰腹
  ‧增強二頭肌鍛鍊、加強背肌力量
  ‧瘦小腿肚,改善蘿蔔腿

  ▍太極熱身七大基本動作
  太極的熱身除了是讓身體暖和,能夠適應激烈活動,預防或減少運動傷害外,更重視的是要有綜效,所以即使只是熱身運動,動作上仍有攻防意念。

  其功效:
  ‧放鬆肩胛與胯部,做到陰陽分清
  ‧練矢狀面的起落,體驗太極返璞歸真的奧妙精髓
  ‧練習應對前方擊來狀況
  ‧練習應對後方擊來狀況
  ‧練習有人從前方拉踩或突然從方撞擊時的因應措施

  ▍彈力帶太極18式
  太極拳「鬆」X彈力帶「阻力功能」,是天作之合。

  功效:
  ‧強身健體、養生塑身
  ‧守與攻之間,能兼顧效果、效率與效能,達防身、保護作用
  ‧訓練身體反應、對外在環境任何輕微的改變,能有更靈敏的覺察
  ‧鍛鍊肌肉、強健骨骼、強壯關節,預防骨鬆及肌少症。

  ▍生活化太極的綜效詳解
  太極拳與其他運動或武術很大的不同點是,可以落實在日常生活上來獲得進步。
  應用在生活上的益處包括:透過放鬆與有效的動作,提升生活品質;同時對於學習時間有限、非職業太極選手而言,對於太極拳藝的提升極有幫助。

  ‧太極VS身體知覺:讓頭、舌、肺、肩……等身體器官能合理運作,充分知覺自己的身體
  ‧太極VS行為舉止:調整坐、站、走、蹲、臥的姿勢
  ‧太極VS生活日常:影響食、衣、住、行、育、樂及社交

本書特色

  ◎第一本結合彈力帶與太極的養生、保健、塑身、防身書。
  ◎集結數位資深作者群、顧問(審定者)數十年的研究與經驗分享。
  ◎全書收錄最好入門的彈力帶太極招式分解動作及實際操作QR CODE影片,零基礎也能跟著影片即時看、隨處學。
  ◎具體傳授太極如何影響平時行為舉止及落實在生活作息中。

作者簡介

楊典岳

  習楊家老架太極近二十年,專擅拳、棒、棍、劍、槍、扇,左手刀、推手等武藝,2019中華世界楊太極武藝全國錦標賽太極拳架個人組冠軍。

鄧秀娟(JoJo)

  幼教老師,AFAA國際健身有氧舞蹈教練,東吳大學推廣部彈力帶太極老師,中正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有氧太極老師,彈力帶太極協會秘書長。

沈大白

  東吳大學會計系教授,霹靂國際多媒體獨立董事,傅明太極拳協會成員,長年研究太極教材教法,著有太極傘—武與舞的本體覺Power,策略風險管理與太極拳理應用。

審訂者簡介

張耀庭

  中正大學物理碩士,師範大學體育系運動生物力學博士,論文鑽研太極拳,另有多篇太極拳專業研究發表於國內外國際學術期刊,於師範大學,陽明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太極拳正式學分課程。

林銘遠

  守護天使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修煉太極拳三十餘年,包括楊氏太極武藝、陳氏太極拳(一、二路)、趙堡架、鄭子太極、太極推手大捋與散手、及太極導引等。曾獲太極競賽金、銀、銅牌諸多獎項與擔任國際錦標賽之裁判。

 

第一章     彈力帶與太極的美好邂逅
 ◆CP值最高的運動
 ◆彈力帶簡史
 ◆太極拳與彈力帶結合的化學效應

第二章     百變彈力帶
◆應用彈力帶的練習要點
◆彈力帶的應用模式

第三章 熱身不只是熱身
◆無人似有人,靈活的攻防練習
◆熱身基本動作(起落運動)

第四章 彈力帶太極十八式
◆習練太極拳基本要求
◆彈力帶太極十八式(勢)(守攻合一陰陽相濟)
◆乘著想像的翅膀:十八式的各種變化
◆如何辨認太極拳與太極操 – 檢查與驗證
◆小貼士-彈力帶應用於防身的簡單介紹

第五章    太極拳的祕密武器
◆太極拳知名的世紀大戰
◆推手與實際打架的區別:推手、揉手與散手
◆太極氣功
◆習練太極拳最重要的祕密武器與最易含混的誤區 – 鬆
◆習練太極放鬆的好撇步

第六章 生活化太極拳的綜效(Synergy)
◆常見對於身體知覺上容易混淆的誤區
◆太極VS行為舉止
◆太極VS生活日常
◆太極拳的未來發展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序

◆彈力帶太極的高度綜效

  太極拳與彈力帶都是歷史挺悠久的運動,較可惜的是,因為它們都不是那麼的容易學得透徹(所謂易學難精),或是並沒有相當程度的被商業化,所以知道或學習的人雖多,深入的人卻挺少。
    
  太極拳雖然是在國內相當普遍的運動,但是絕大部分的學員學完一些動作,就覺得已經學完學會太極拳了,這就好像是入寶山卻只挑了塊一般的石頭,頗為可惜。更多人的想法是太極主要只合適於老年人的運動,年輕人並不適合,這也是相當程度的誤解。另一方面,傳統武術在擂台上屢屢敗給格鬥搏擊,讓太極拳本來防身護身的功能也蒙上些陰影。
    
  至於彈力帶運動,它的CP值極高,又有各種變化應用可以練習,雖然許多學術研究發現,其效果不會差於其他昂貴的器械,但同樣因為從商人的角度而言,販售利潤不高,也就不如其他健身甚至重訓器材受到更多的推廣。
     
  本書作者群與顧問們在偶然機會發現,彈力帶與太極的有效互補與結合,能高度發揮綜效,經由許多理論研究與實務操作實驗,推出本書。也希望提供更好的身心運動模式。我們雖然多半在運動產業只是業餘,但是花在研習彈力帶及太極的時間與金錢,可能還超過各別的職業生涯專長。
     
  現代是個知識跨領域整合的社會,本書作者群與顧問們的專長包括了運動理論與實務的探討,也針對不同東西方相關流派的研習,希望能將每位都幾乎數十年來鑽研的經驗分享出來,提供讀者一個全新的學習空間。
    
  今年剛好是百年僅見的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期,更期望讀者能經由本書許多身心動作建議,來提升自己的體能與免疫力!
 

◆ 坐、站、走、蹲、臥的調整 1. 坐 首先坐要坐在坐骨上,練太極拳要注意坐胯,也是一樣的意思。當然虛靈頂勁,全身鬆開也是一樣要注意的,有時即使背靠著椅背,要讓腰能貼著椅背(或許加個墊子之類),胸部打開,也不要讓薦椎來支撐上半身,腳最好能著地也分攤身體的重量。太極拳有要求涵胸,但主要是鬆開胸部,不要造成駝背圓肩。此外,端正著坐左右對稱說來容易,而照過大頭照的都會知道,攝影師一定會發現我們總是有些歪斜的地方。 2. 站 站的時候不用像有的模特兒要求後腦,後背,後臀與腳跟成一直線,但因為每個人體型厚薄都不相同,這樣的要求並不健康。主要是讓骨盆能夠適當的支撐好胸肋骨,至於骨盆後傾或是過於前傾都不適當。基本上還是虛靈頂勁,全身鬆開(包括立體的3D方向)。膝蓋對腳尖,全身重量較能平均分布在腳底(包括腳趾),如果足弓凹陷可適當的五趾抓地(只是意念不要用力),大趾在平衡上有重要角色。雙腿打開大些固然有助平衡,但與人體結構會有所偏差或是容易削弱內足弓。我們寧可把站立當作一種持續穩定的動作,感受身體內在的流動,而不只是一個不動的姿勢而已。 至於由坐到站,一般是頭有向上向前的意念,髖骨放鬆上身前傾,重心移到腳底,透過自然的反作用力,身體就輕鬆站立不必費力,要注意上身包括背部仍是鬆開的。偶爾也可以試試不用前傾靠臀部大腿力量直直起身,感覺體會不同的施力方式。至於由站到坐,也是可以試著虛靈頂勁讓頭的意念向上向前,然後為了平衡,身體不想向前傾倒,於是放鬆髖關節,臀部向後就自然隨著地心引力坐下來。易犯的錯誤是快碰到椅子上時,跳過大腿底部接觸椅面就直接臀部掉下去了。 3. 走 站立時,如果同樣的虛靈頂勁讓頭的意念向上向前,如果不是靠臀部後落維持平衡,另一種平衡方式是一腳向前踏出,再配合些慣性,就開始走了,動步時也盡量由骨盆與襠部來帶動腿的動作。此外,也不要忽略前腳踏出時腳跟要先著地,像滾輪一樣的滾到腳趾,然後後腳要抬起來時,後腳五根腳趾(包括小趾),也要能充分地都能夠撐著地面。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