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家具圖像研究 | 做自己 - 2024年5月

敦煌壁畫家具圖像研究

作者:楊森
出版社:民族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ISBN:978710511243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83元

本書試圖從家具史的角度系統分析敦煌壁畫中的家具圖像,並從中找出敦煌家具與中原傳統家具的聯系及差異。本書將家具變化劃分為三大時期,一是南北朝;二是中唐(家具史家的一個重要分期);三是五代宋,且三個時期多是民族融合的時代,並將敦煌壁畫家具分若干類 一床榻類、坐具類、幾案類、雜項類等進行分門別類的詳細敘說其圖像及其發展,並參照諸多家具史的研究列示了詳細的家具分類表。此家具的分類,以往學者也很少進行劃分。此外,還與敦煌以外地區同類家具的形態進行了比較,對其淵源作了探尋。 敦煌壁畫中的床和榻多不易區分,當配備有屏風或隔障才可斷定它是床。宋代敦煌壁畫出現圓形榻、元代出現組合的多功能榻,這些家具史上從未提及。敦煌藏經洞出土籍賬文書中未出現“榻”的名詞,卻出現了如六腳大床、蓮花大床等,文書中出現的“踏床”可能就是當地人對榻的俗稱。敦煌籍賬文書中所記家具名稱相對豐富,可補充壁畫中家具圖像之缺憾。隋代始現“筐(匡)床”的圖像,使人們對《莊子》等著作中談到的“筐床”有了較為形象的認識,壁畫中的筐床遺跡延續到五代時期《勞度叉斗聖變》壁畫中舍利弗的束腰蓮座上。敦煌壁畫中出現史書上缺乏明確記載的四周圍有帷幕的榻或床.並常常可見這類床榻上面還放有帶帷幕的書案或幾案。初唐壁畫中出現“架子床”,北魏《女史箴圖》上早已出現帶頂蓋、屏風、“幾”組合的“架子床”,隋代壁畫也已有帶頂蓋和四根立柱、內置有床榻圖,但它只能算做帳構“斗帳”,初唐才形成了組合形即床榻、斗帳、屏風和高“幾”合,的架子床圖像,可窺當時西北地區富裕家庭中家具的配置。“高座”即高榻,為家具史增加一新的坐具種類。“胡床”,是十字交叉腿、可折疊的坐具,即“馬扎”,但敦煌北魏壁畫的胡床是雙人坐,存家具史上罕見。胡床家具傳為漢靈帝時輸入,本文通過對山東孝堂山祠堂東漢和帝、章帝時畫像石上的胡床圖像的分析,證明西漢已存在胡床,這一論斷以往學者似乎未曾談到。敦煌壁畫中的胡床圖像截止到五代時期。胡床在敦煌壁畫中還有它的橫向發展,研究者對此探討的也較少,敦煌籍賬文書中罕見“胡床”名稱。北魏壁畫中出現四腿凳子也是中國家具史上較早的圖像。高坐具的出現對漢晉時代書法的驟變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對樂器演奏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凶為垂足倚坐解放了席地坐的人的手腳。敦煌石窟椅子圖像出現在西魏壁畫上,一樣僧盤坐在坐面為網狀的禪椅上,這是敦煌壁畫中最早的椅子圖像,也是唯一的一幅繩床圖像。壁畫中的椅子多數適于盤腿坐,這與坐禪和傳統席坐習慣坐姿的束縛有關。壁畫中與席坐相關的“憑幾”,出現在唐代,在此前、後不再有。唐代壁畫中與床榻、憑幾相配的“隱囊”同龍門石窟北魏病維摩背靠的“隱囊”圖像相同,形態始終較固定,現代的沙發、椅子軟靠墊是其遺續。“筌蹄”坐具始見于北涼壁畫中,與束腰蓮座近似,區別在于是否畫有網狀圖案和蓮花瓣紋飾。 壁畫中佛前的供案在家具圖像數量中最多,且帷幕形案佔多數。敦煌唐宋寺院籍賬文書中出現有胡桃根阿桌等名稱,比元明時的樹根(癭木)家具早幾百年。晚唐壁畫中還出現帶抽屜臉的桌子圖像,早于宋元時的圖像,這在家具史上很典型,使帶屜桌產生的時間提前。樹根桌和帶屜桌的開始出現,時間上均早于家具史通常的說法,這些觀點的提出可能會修正家具史已有的定論。敦煌壁畫中有很多屏風家具的圖像和屏風畫。屏風家具多是聯屏式,即可以折疊的,獨屏或插屏數量少,籍賬文書中有“佛屏風”。屏風畫通常是洞窟經變畫的下部畫有連續的紅色條框。本書還提出經變畫與屏風畫也是有聯系的,單獨的一幅經變畫當屬于獨屏;-四鋪經變並列畫于一壁,當屬于聯屏。壁畫中的衣架多是“Ⅱ”形,少數為“開”字形橫桿式。箱子家具的樣式多是頂形,與中原的流行式樣大多相同。敦煌壁畫豐富的家具圖像,為研究中國家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

序言 第一章敦煌壁畫中的床榻類家具 第一節敦煌壁畫中的床圖像 一、四腿床 二、帶壺門並在腿下加托泥的床 三、涅�佛右脅睡臥呈須彌座式的床 四、平台床 五、敦煌壁畫中獨特的床一一四面圍帷幕的床 六、圍欄床 七、匡(筐)床 八、敦煌壁畫《維摩詰經變》中的架子床” 第二節敦煌壁畫中的家具——榻 一、帶壹門並在腿足下加托泥的榻 二、四腿榻 三、圓形榻 四、多功能箱狀榻 第二章坐具類 第一節坐具——胡床家具縱橫談 一、胡床的歷史 二、胡床更名為交床的事實 三、由胡床、交床到交椅的產生過程 四、胡床向橫的方面發展和演變 第二節繩床一一網狀軟屜坐面椅 一、繩床的歷史 二、繩床的發展 三、敦煌壁畫中的繩床 第三節椅子家具圖像 一、椅子的來源及其早期形式 二、敦煌壁畫中的椅子 三、其他資料中的椅子 第四節凳子(杌)的淵源 一、方凳 二、長凳 三、帷幕長凳 四、圓凳一 五、杌凳 六、高凳 七、宣戒床子 八、方床子 九、三腳床子 第五節高座類家具 一、繡墩 二、坐墩一 三、酒樽形墩 四、束腰蓮座 …… 第三章 幾案類 第四章 雜項類 附錄︰敦煌壁畫中的家具圖像分類表 參考文獻 後記

家具史屬于俗文化範疇的一個部分,與衣食住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彼此相互影響。敦煌壁畫中的家具圖像和藏經洞出土的寺院籍賬等文書中的家具名稱,是研究中國家具史不可多得的形象而系統的第一手珍貴史料。 中國古代家具史上,秦漢及其以前的時代是以席坐為特征的家具發展時期。本文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劃分敦煌家具史圖像為人變化時期,而且這三個時段與民族遷移和大融合相關聯。 第一階段是南北朝時期,尤以南朝梁末“侯景之亂”為時代變化的分水嶺,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侯景之亂,不僅于南朝政治上為巨變,並在江東社會上,亦為一劃分時期之大事。”朱大渭先生著重對此問題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認為︰侯景之亂,首先是高門土族遭受最為沉重的打擊,從而趨于沒落衰敗,江南的少數民族首領以及庶民(寒門)地主為主的豪強勢力趁亂增強,致使陳朝的中央統治集團內部階級與民族成分發生了實質性的嬗變。手握兵權的軍事首領和寒門地主的社會、政治地位發生明顯的變化,南朝社會進入了嶄新的時代。如果這也稱得上是一場革命,勢必對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系、典章制度、家風禮法、社會心理等)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與此同時,佛教也加大力度發展自己的勢力,對士族儒家的傳統文化、行為規範和思想觀念等產生沖擊。 南北朝從晉室東遷持續一百七十多年,河西地區包括敦煌社會相對安寧,中原大姓前來避難的不少,從而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也包括民俗、觀念等,相應地促進了當地文化事業的繁榮,出現了“敦煌五龍”等杰出人才。當地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很重視儒學,因而產生了一大批儒學名士,北朝河西儒學對隋唐時期也有著深厚的影響。屬于民俗類的家具實物和樣式等隨中原大族同樣被帶人河西地區,並進而對河西地區的家具等用具產生影響。從家具圖像來看,敦煌北朝時期是很簡略的,數量也很少,這主要是席坐習慣的延續,家具的種類較少,高坐具家具尚未普及使然。此時家具有筌蹄、胡床、衣架、榻、匡(筐、框)床、蓮花高座等。魏晉南北朝時家具也在逐漸增高,胡床、繩床等高型家具的出現是其代表,而且這兩件表現形式是超前中原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佛教的佛、菩薩倚坐獅(師)子座和須彌座等坐姿造像、繪畫進入中原,由席地而坐,發展到垂足坐(“虜俗”)的坐姿時有所見,從而影響華夏固有的家具制作傳統。 這段日寸期莫高窟北魏壁畫中首次出現僧人躺臥的四腿單人床,腿的高度已經與今天床腿高度相同。魏晉時中原開始出現在帶壺門的腿上加托泥的床榻,敦煌西魏壁畫出現帶壺門的榻,隋代壁畫才出現帶壺門加托泥的床榻圖像,敦煌隋代壁廁中還出現有獨坐的四腿匡床。北涼壁畫中出現有簽蹄坐具圖像,早于雲岡和龍門石窟。北魏壁畫出現有四腿凳子,仍然早予中原。西魏壁畫出現繩床椅子,這種椅子也早于中原地區。隋代壁畫還出現“蜀柱柱頭式”禪椅,北朝時代椅子或繩床幾乎都是僧人就座。對此段敦煌壁畫家具史的研究,楊泓1987年在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上發表也列舉了此時的四足方凳圖像)。楊泓論文認為敦煌兩魏(285窟)禪僧所坐椅子是目前發現的北朝晚期的椅子形象,出現的時間比人們原來認為的要早得多;胡文彥《中國歷代家具》指出︰莫高窟西魏的這件椅子圖像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最早的椅子形象。劉敦楨的論著和胡德生《中國古代家具》及1996年《古代的椅和凳》也均列舉該線描圖像,並且胡氏把該窟西壁龕內塑倚坐佛的長方墩形寶座也稱作椅子。劉森林在《中國家具》一書中也附有西魏洞窟西龕塑主尊倚坐佛的長方墩形寶座線描圖,佛足下有長方形薄腳踏,仍稱此寶座為“敦煌285窟西魏壁畫上所繪坐椅”,台灣學者翁同文在《中國坐椅起源與絲路交通》-文中附有莫高窟北魏第254窟西龕塑交腳坐佛坐長方墩寶座黑白圖片,他稱“敦煌第254窟北魏有靠背坐像”和雲岡石窟同期同類佛寶座為“準椅子”,此情形與第285窟主尊坐長方墩寶座一樣,筆者認為,這種長方墩寶座或可被稱作“金剛座”,但不是椅子,實際寶座的靠背是不存在的,那是塑的佛背光和頭光而已。《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稱敦煌第285窟的窟頂的椅子是至今我國古代可見的最早的扶手椅形象。暨遠志 ……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