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茶經大全 | 做自己 - 2024年6月

圖解茶經大全

作者:唐譯
出版社:新文創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7日
ISBN:978986893467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42元

  聞茶香、知茶事、品茶情,一部通曉茶文化的經典全書
  《茶經》是精闢解說茶事文化的茶學聖經,  所有愛茶、品茶、飲茶者的必知實用指南!  以白話圖解形式,細談茶歷史,趣說茶文化,  詳道飲茶禮俗,漫說茶與養生,  賞玩飲茶器具,學會健康喝茶。
  ★綜論經典  《茶經》是一部中國的精華茶典,內含茶史、茶藝、茶飲和茶具、茶器等各項實用指南,透過茶事認知,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延展與變化。
  ★精采圖說  本書精選百幅精美圖片,加入圖解說明,全新呈現茶文化的精髓,圖文並茂,增加閱讀樂趣和理解速度。
  ★解說詳盡  本書除了解說《茶經》,並講述茶的由來和演變、介紹各類名茶,還有沖泡方式、飲茶養生等各類知識。
  本書以傳揚茶文化為目的,邀請多位專事研究茶文化的學者參與審定,查閱眾多茶書典籍,精心編寫而成。全書一共分為十章,分別講述茶的由來及演變發展歷程、茶品種類及中國名茶介紹;茶道藝術及茶俗;茶生長的環境、茶葉的採製和加工、茶具及泡製方法;茶葉的主要產區、中國名茶分布區及十大名泉;除此,還講述了飲茶養生保健等。每章各圍繞一個重點進行描述,條理清晰,劃分細緻,讀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來閱讀。
本書特色
  詳談茶歷史,趣說茶文化,詳道茶禮俗,漫談茶中大小事    《茶經》成書於中國唐代,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茶學的專門著作,也是作者陸羽的畢生茶學心血結晶。《茶經》更是後代世人品茶香、行茶道、論茶藝、學茶禮的典範。
  《茶經》提倡的「精行檢德」和現代人追求的優雅怡然生活方式不謀而合,我們可以說品茶、研習茶藝和茶道,飲茶保健等,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休閒、會友、養生的必備選擇。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提升,如今茶文化的表達形式,不再僅局限於詩詞歌賦,更有深廣的文化內涵,內容和形式已日趨多樣化。茶的氣息已滲透到了生活中各方面,例如科技、教育、藝術、保健、經濟貿易、餐飲旅遊等,都看得到茶的影子。
  如今茶已成為最受歡迎的三大飲料(茶、咖啡、巧克力)之一,國際和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等文化活動越來越頻繁,都可證明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國際交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茶文化不僅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通過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讓人獲得美的享受,而且成為一種文化形態,擔負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和責任。傳統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宣導無私奉獻,重視修生養德,有助取得身心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
作者簡介
唐譯
  從事文學研究和文字寫作多年,醉心於中國傳統經史子集,對《茶經》和《道德經》及多部經典都有獨門見解。認為觀古文可以鑑古知今,對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第一章 茶史沿革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14盛享「茶仙、茶聖、茶神」的陸羽18領略茶學「盛宴」:茶經22「茶」字的形狀、由來及演變24中國美茶:茶文化的前端始末28帶你了解茶文化盛宴32茶史中的茶政與茶法34名茶典故:十八棵御樹的由來38歷史悠久的茶之商道:茶馬古道40茶香聞天下:傳播世界的主要途徑42茶者秉承的最高境界:精行儉德44《茶經》賦予的儒家論:中庸至和46《茶經》賦予的道家論:無為即有為48《茶經》賦予的佛教論:靜心自悟52《茶經》賦予的祛病論:萬病之藥54飲茶習俗的演變過程56
第二章 茶品分類第一節茶的分類茶類劃分的方法:七類茶葉60不發酵茶:綠茶62全發酵茶:紅茶66半發酵茶:烏龍茶68輕微發酵茶:黃茶70綠妝素裹之茶:白茶72後發酵茶:黑茶74第二節解析華夏名茶四絕美譽之茶:龍井76一嫩三鮮之茶:碧螺春78狀如雀舌之茶:黃山毛峰80茶中之極品:君山銀針82茶中之狀元:武夷大紅袍84茶中之聖:凍頂烏龍86紅茶之珍品:祁門紅茶88白如銀針之茶:白毫銀針90烏龍茶中的絕品:鐵觀音92
第三章 茶文化解析第一節茶之文藝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紅樓夢96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水滸傳100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西遊記102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三國演義104茶之文藝:繪畫106茶之文藝:採茶戲110茶之文藝:詩詞112第二節茶之習俗數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以茶待客114締造純潔、堅定的婚俗之儀:以茶為媒116奉行虔誠、講究的祭典之徵:以茶祭祀118民族之異:茶俗萬千120
第四章 茶的生態環境茶樹的植物形態128茶樹的生長環境132茶樹的春播秋種:繁殖、移植134茶的本性:解乏、消渴乃藥用成分136
第五章 茶葉的採製及加工第一節茶葉的採製製作茶餅所需的十六種工具142茶葉的採摘標準146第二節茶餅的加工製作茶餅的七經目之一:採摘148製作茶餅的七經目之二:蒸茶150製作茶餅的七經目之三:搗茶154製作茶餅的七經目之四:拍茶156製作茶餅的七經目之五:烘焙158製作茶餅的七經目之六和七:「穿」和「封」160
第六章 煮茶的用具和方法第一節煮茶的用具煎茶二十四器:茶具164茶具的時代變遷174第二節煮茶的方法茶之「四要」:精茶184茶之「四要」:真水188茶之「四要」:活火190茶之「四要」:妙器192第三節鑒茶的方法沖茶之沸點:三沸194陸羽的鑒茗之法:視產地、視色、視形198茶餅優劣的八個等級200鑒別茶餅的好與不好202蕩昏寐的特殊意義204
第七章 茶的產區唐代茶葉產區:八道208八道之一:山南道210八道之二:淮南道212八道之三:浙東道216八道之四:浙西道218八道之五:劍南道220八道之六:黔中道224八道之七:江南道226八道之八:嶺南道228
第八章 中國名茶的分布中國名茶分布區:綠茶232中國名茶分布區:紅茶240中國名茶分布區:青茶246中國名茶分布區:黃茶252中國名茶分布區:白茶256中國名茶分布區:黑茶259
第九章 中國十大名泉茶文化的結合體:泉水264
第十章 養生保健茶飲方與茶的妙用抗老益壽茶飲286明目茶飲289滋陰補血茶飲290降血脂茶飲292治陽虛、陰虛茶飲293安神花茶飲294清熱茶飲296美膚茶配方297茶飲禁忌299茶葉妙用301

茶之「四要」精茶茶藝是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藝精湛必須具備「四要」條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四者缺一不可。茶品以形、色、香、味分高下,水品以清、活、輕、甘、冽別優劣,火以活火為上,器以宜興紫陶為佳。名茶的形成、品水文學的出現、火候之掌握、茶具之發展歷史,無不以中國文化為背景,與茶道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精茶要靠感官鑒定茶的形、色、香、味,定出茶品優劣,不歷練難得真功夫。品飲名茶為古今時尚。茶藝的第一真功夫是識茶,即能準確地品評茶葉的品質,說出其產地。評定茶葉品質的優次和等級的高低叫評茶,要評的是茶的形、色、香、味。形,指茶葉外表形狀,大體有長圓條形、捲曲圓條形、扁條形、針形、花葉形、顆粒形、圓珠形、磚形、餅形、片形、粉末形等。如有名的龍井「雨前茶」,芽柄上生長小葉,形如彩旗;茶芽稍長,像一把槍,故稱「旗槍」。一斤乾茶約須要三、四萬顆嫩芽,採摘不易,焙製亦難,加工技藝十分講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要求茶形「直、平、扁、光」,這是古代欽定貢茶。清代詩人宮鴻曆《新茶行》就寫的是這件事,原詩是:「進茶例限四月一,三月寒猶刺入骨。旗槍未向雪中生,檄符已自州城出。」清代詩人袁枚在《謝南浦太守贈芙蓉汗衫雨前茶葉》一詩中寫道:「四銀瓶鎖碧玉英,穀雨旗槍最有名。嫩綠忍將茗碗試,清香先向齒牙生。」凡是名茶,茶葉之形尤為重要,使之成為藝術品,供人觀賞,這也很符合茶道宗旨。正如同舞蹈藝術,頗重體態語言和身體造型。古人飲末茶,任何茶皆碾為粉,無形可觀,要認出是何種茶,確要熟悉茶葉其他特性,方能定評。由茶餅、末茶轉到飲毛茶,可品其味又可觀其形,實是茶道一大進步。色,指乾茶的色澤、湯色和葉底色澤,因製法不同,茶葉可做出紅、綠、黃、白、黑、青等不同色澤的六大茶類,茶葉色度可分為翠綠色、灰綠色、深綠色、墨綠色、黃綠色、黑褐色、銀灰色、鐵青色、青褐色、褐紅色、棕紅色等,湯色色度分為紅色、橙色、黃色、黃綠色、綠色等。如備受英國人青睞的祁門紅茶,茶葉呈紅色,湯色紅豔明亮,英人喜以牛奶佐茶,調入後茶湯呈粉紅色。古人有不少茶詩寫「色」以詠茶,如「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唐.齊己《謝中上人寄茶》)、「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唐.陸希聲《茗坡》)等。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