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你來說:美利堅名師大話哲學史 | 做自己 - 2024年6月

你懂你來說:美利堅名師大話哲學史

作者:唐納‧帕爾默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01日
ISBN:978986178520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35元

  ※這才叫哲學輕鬆學!美國哲學名師的第一手課堂講義都幫你備好了!
  本書嚴肅地看待哲學、講述哲學,可是講法絕不枯燥呆板,減輕厚重的哲學之道帶來的難以承受之重,讓哲學不再無聊難懂。
 
  【三十餘年哲學教學心得之作】
  ●本書是作者教授三十餘年哲學概論和哲學史的教學心得之作,可說是上課講義等級的哲學入門書。
 
  ●從哲學最早的起源開始講起,以編年史方式,並論及彼時彼地人們的生活情狀,有血有肉呈現了哲學的紛呈樣貌與風潮。
 
  ●以輕鬆活潑的文風,以及上百幅手繪漫畫插圖、圖表,對西方哲學史進行了親切易懂的概述。
 
  ●自出版以來多次再版,數十年來廣受美國學子與哲普書讀者歡迎,無論對於人文社科學生,或是普通大眾,都是極佳的哲學入門讀物。
 
  【你少的哲學書就是這本!八大必收看點】
  ●作者──為大學教授暨作家,教書三十多年,最知道哲學難在哪裡。
 
  ●寫作──筆法輕鬆不枯燥,以說故事的方式,理出一條主線,讓複雜難懂的理論變得清晰可親起來。
 
  ●呈現──除了書寫,作者也不忘發揮畫圖專長,以幽默的漫畫風畫出了一幅幅哲學插圖,還有清楚剖析立論的圖表們。
 
  ●收錄──你想認識的、應該認識的重要哲學家及其學說,如:畢達哥拉斯、德謨克利圖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兒、洛克、康德/黑格爾、叔本華、馬克思、尼采/沙特、李維史陀、拉岡/杜威、維根斯坦、蒯因、納斯邦。
減輕。
 
  ●祕笈──每章章末都有「哲學觀念,劃重點」單元,速查哲學學說與抱佛腳專用。
 
  ●作業──每章章末都有「我想,我會懂」單元,有助進入哲學深度思考,學校老師出試題參考必用(!)。
 
  ●熱門──為全美最受歡迎的「哲學概論」入門書暨上課講義,亞馬遜網路書店從未斷書,持續長銷熱賣中。
 
  ●來源──本書根據二○一二年第六版譯成。
 
  哲學,其實離我們沒有那麼遠,因為我們每天都藉著實踐生活,一點一點勾勒並修正我們的生存哲學,是吧?!

作、繪者簡介
 
唐納‧帕爾默(Donald Palmer)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加州馬林學院榮退教授,過去三十多年來一直在大學教授哲學史、哲學概論課程。早年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學士、碩士學位,後於西班牙國立納瓦拉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教學經驗豐富且深受學生喜愛,長年著書立言,清楚爬梳西方哲學長河與流變並深入探索哲學問題,期有助學子與哲普書讀者無痛進入哲學領域並悠遊其中。
 
  著有多部哲學書籍,皆風行多年且修訂、再版不斷,為大學學子修習「哲學概論」這門課的絕佳入門書。
 
  最新動態是,手邊有部新作剛脫稿,主人翁為唐吉訶德(Don Quixote),書名暫定為《Philosophy and Madness in La Mancha》;不變的常態是,與妻子長年輪流在北卡羅萊納、舊金山灣區及法國西南部洛特(Lot)谷地三地居住。
 
  本書收錄了作者以漫畫手法繪製的上百幅插圖,初衷是為了幫助學子們能更輕鬆地學習「哲學概論」這門課。可說,就像《人類的故事》、《聖經的故事》作者亨德里克‧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那樣,他們都是左手能書寫,右手能速寫的準畫家級文人。
 
譯者簡介
 
葉文欽
 
  東吳中文系與清大哲學所畢業,對歐陸傳統與分析哲學都有所涉獵,喜好文學與哲學,現為自由工作者。

●開場白
●導論
第一章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公元前6-5世紀
第二章 雅典時期:公元前5-4世紀
第三章 希臘與羅馬時期:公元前4世紀-公元4世紀
第四章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哲學:公元5世紀-15世紀
第五章 歐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公元17-18世紀
第六章 康德之後的英國與歐陸哲學:公元19世紀
第七章 現象學傳統及其餘緒:公元19-20世紀暨21世紀初期
第八章 實用主義與分析傳統:19世紀晚期-21世紀初期 
●詞彙表
●譯後記

開場白
 
  維根斯坦(Wittgenstein)說過,一本哲學著作可以通篇都用笑話寫成。本書並非如此,也不會把哲學史當成笑話看。這本書對哲學的態度雖然嚴肅但並不死板,就像副書名所寫的,本書的目標就是──想要幫大家減輕一點負擔。然而要怎麼辦到這點,而不單單只是把貨品往外扔呢?(註1)
 
  首先,我從公元前六世紀開始講起,一直講到二十一世紀初,以此提出一整套西方哲學的概觀,不但介紹了西方哲學的一些核心觀念及其沿革,行文上也力求簡明易讀,既不能講得過於瑣碎,同時也沒有寫得好像已經把這些哲學的內容與深度都給一網打盡,毫無遺漏。再者,我遵循了源遠流長的中世紀傳統,運用插圖使文本增色。其中一部分我用圖表整理出一些比較複雜艱澀的概念,希望真正做到了言簡意賅;不過大部分的插圖就只是想讓大家輕鬆一下,別老是一副那麼沉重的樣子,畢竟那算是哲學家的老毛病(尼采〔Nietzsche〕說,再那樣沉重走下去的話,就只能通到墓園裡頭去了)。然而即使是放進了點哲學笑話,我還是希望這些笑話也能有點啟發性功用,應該要能幫助讀者從這些小玩笑裡領會到一些觀念。我教「哲學概論」這門課三十多年了,也熱愛這門課,課堂上總能引起台下學生不少笑聲,這讓我相信,這種輕鬆以對的教學方式應該是行得通的。我不敢說已經達到了尼采所云的那種「歡悅的智慧」,但是我同意他的看法──智慧真的可以讓人歡悅,而我們應該為此多加努力。
 
  為歷來的女性哲學家感到不平
  在你翻開本書, 開始看泰勒斯(Thales)和他的形上學之水(這可以說是史上首見的真正「重水」)以前,我還想多說幾句,我想談談──女性哲學家的角色,以及為什麼她們在這樣的書中會如此少見。我把一般提到的好幾種可能原因,羅列於下:
 
  一、女性確實比較缺乏能力,無法把思想昇華,因此沒辦法在更高階的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同叔本華〔Schopenhauer〕與佛洛依德〔Freud〕的說法)。
 
  二、女性確實在哲學的歷史中有巨大的貢獻,不過哲學史的作者向來是有沙文主義情結的男性,一直在否定或打壓她們的貢獻。
 
  三、這個父權社會對女性一直有著很深的執念,也感到嫉妒與恐懼,並以系統化的方式,透過在政治、社會、宗教與心理上的權力操弄,(有意或無意地)把女性從哲學史裡頭給排擠出去。
 
  我相信第一點根本不值一提,至於第二點則算是有些道理,而我自己也算是有部分的罪責,沒把實情給講出來。舉例來說,光是在古典時期的晚期就有至少七十位女性哲學家有相關的文字記錄,其中最傑出的有阿斯帕西亞(Aspasia)、狄奧提瑪(Diotima)、阿瑞忒(Aretê)與希帕提婭(Hypatia,她後來獲得了一份遲來的榮譽,有一本女性主義哲學的刊物用她的名字命名)。然後跨過幾個世紀來看看我們的時代吧,可以發現二十世紀上半葉有許多知名女性在哲學史上有卓越貢獻,包括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蘇珊•蘭格(Susanne Langer),以及蘇珊•斯特賓(L. Susan Stebbing)。
 
  然而,不論這些女性哲學家的想法有多麼原創、深邃、啟迪他人,我相信基於許多理由(大概就是前面所說的第二、第三點了),她們之中還是極少有人能跟男性一樣獲得思想史家的諸多關注。
 
  幸好,在過去這些年頭裡事情已經開始有了改變。如果想要正確理解當代哲學,我們就再也不能用理所當然的態度忽視一批女性分析哲學家的巨大貢獻,包括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菲利帕•芙特(Philippa Foot)、安斯康姆(G. E. M. Anscombe)以及朱蒂斯•賈維斯•湯姆森(Judith Jarvis Thomson),此外也不能忽視對歐陸哲學有所貢獻的女性,包括史碧華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莫尼克•維蒂格(Monique Wittig)、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以及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人。除此之外,有一波新的女性哲學浪潮也已經展開,而且不僅止於影響到當代哲學的風格,在內涵方面也已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所以, 雖然這樣說不免會有風險,但我支持上述第三點那個原因。我真的相信,如果女性沒有系統性地被人從哲學史的主要角色中排除出去,那麼哲學史的面貌跟現在相比,就會變得更加豐富、更有深度、更具同理心,也會更加有趣(更不用說會更加歡悅了)。因此,本書的最後結束在對一位當代女性哲學家著作的討論之上,並用她自己對哲學所提出的問題「你要何去何從?」(Quo vadis?)作為尾聲,都不是憑白無故的。
 
  每章章末都有彩蛋──通往重要哲學思想觀念的捷徑
  本書的第六版(註2),除了改善從第二版就開始出現的內容以外,也延續了始於第三版的新資料增補工作。像是,我在第三章裡頭加入了一小塊關於懷疑論的內容,也把一些過時的資料全部都刪除了,並且拿掉了一些比較不受歡迎的插圖,然後補放了新的進去,然後為了讓內容更加清楚與精確,我也重寫了許多文字。而為了讓這本書可以對學生更方便友善一點,我又在每一章後面介紹最重要哲學觀念的地方都劃上了底線。另外還有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我把原本的第七章分成了兩章,變成第七和第八章,我把新的第七章稱作〈現象學傳統及其餘緒〉,而新的第八章則是〈實用主義與分析傳統〉,其實我並不喜歡這兩個標題,因為裡頭所講到的二十世紀哲學應該更豐富多樣才對,可是我又想不出其他辦法,就只能這樣了。哲學家史丹利•卡維爾(Stanley Cavell)也在自己的著作中碰過如此御眾於一的難題,覺得自己下的標題既流於表面又易引人誤會,但是他還是那樣做了,然後他說:「想在智識的國度裡劃界分家⋯⋯這標題怎麼下,都不可能不會讓人有意見的。」
 
  本書從撰寫到成書,再到改版,一路上獲得了許多人的協助。至於我的妻子Leila May,則一向都對我提出最敏銳的批評,同時也是我最大的靈感來源,在本書文稿的製作期間,她總有辦法讓我在枯燥的工作裡頭展露笑容,甚至還發現了書上原本沒寫進去的笑點,我也拜託她把大部分的笑點記下來,因此大概讓書裡頭的有些地方比原本的樣貌更加有趣吧。
 
  註1:此語出自《聖經》的〈使徒行傳〉。此句原文:How to do this without simply throwing the cargo overboard?
  註2:編按:本繁體中文版乃根據原書第六版譯成,目前原書已來到了第七版。
 
譯後記
 
老派並未過時
葉文欽
 
  隨著哲學風氣在台灣漸起,市面上的哲普書也越來越多。然而,哲普書其實是一個相當不容易做好的書種,這是因為哲學的特性使然。哲學跟自然科學相反,越是「基本」的問題往往越難回答,寫科普書的人不需要苦惱「什麼是原子」、「能階的特性」之類的問題,只要想出有趣又簡易的說明方式就好;但「什麼是真理」、「道德是絕對的嗎」等問題,不但不像科學知識那樣有現成答案,更糟的是沒有「正確答案」,這樣的學問要想寫得通俗又不能過度簡化,作者不僅要有專業的功底,也得要有經驗與創意才行。本書的作者是身居第一線的哲學教授,把多年來累積的教學講義改編成為哲普書,除了本身學問夠,在難易與主題的取捨上也有不錯的平衡,既可以用來當作大學通識課程或哲學概論的用書,對於一般有心好好讀點哲學的人而言,用以自修也能有不少收穫。
 
  大抵而言,哲普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從個別觀念出發,介紹哲學的各個子學門,例如從某個現實議題回頭過來尋找其中的哲學觀念;另一種作法則是探究思想的本源,把哲學家與哲學觀念的時代流變一一整理出來,也就是所謂的「哲學史」。本書選擇的寫法是後者,而這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容易顯得枯燥的作法,畢竟對一個原本不懂哲學的人來說,看到一個又一個人名、一個又一個學派此起彼落,很容易就覺得眼花撩亂,而因為對每位哲學家或學派的解釋篇幅都很有限,所以也常讓讀者摸不著頭腦。因此,不少哲學史寫法的哲普書都會想方設法包裝一下,甚至加入類型小說的元素,為的就是讓讀者能有動力繼續讀下去,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暢銷書《蘇菲的故事》,以魔幻外衣來包裹哲學內涵。只不過實情是殘酷的,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這樣的哲普書到最後真正入了眾人之眼的也往往只是華美的外衣,鮮少有人弄懂裡頭的哲學資訊,不免有買櫝還珠之憾。
 
  相較於目前流行的那些標榜新穎與趣味的哲普書,本書可謂是「old school」的範例,老教授在老學院裡用的老本子,不過卻可以在美國賣上數十年,一版又一版地重出,而且口碑不墜,對比於一些流水般出現的輕盈新派哲普書,以及越來越多標榜哲學頭銜卻只是玩弄術語的行銷手段,讓我想起電影《復仇者聯盟》裡考森探員說的話:「大家也許正需要來一點老派。」
 
  不太一樣的哲學史
  我認為當代的(西洋)哲學史有兩種典型,一個是柯普斯頓(Frederick Copleston)這類史家的著作,務求精細與全面,深獲哲學專業人士肯定;另一個典型是羅素或威爾杜蘭這些人寫的哲學史,他們在學術圈以外擁有巨大的讀者群與影響力,雖然在專業深度上似有不足,但亦是一家之言,甚至能讓專業哲學人讀到一些平時少見的逸趣,畢竟那些正宗的哲學史不太可能會把詩人拜倫也寫進去,或是把叔本華的篇幅寫得比黑格爾還要長。思想史或哲學史跟一般的歷史不一樣,有時候,有意思的正是作者挾帶的私貨與成見,而不是規規矩矩的客觀陳述。本書可以說大致循著正規哲學史的路數在走,然而不時又會往羅素的那種寫法偏過去,像是書中罕見地收錄了人類學家李維史陀,也花大量篇幅介紹拉岡,然後又在下一章費力介紹蒯因艱澀的分析哲學,最後談到納斯邦時又好像說起老友時那般熱切。此外,作者在介紹某些大哲學家(例如柏拉圖與康德)複雜的理論時,並不像一般寫法那樣追求條分縷晰、面面俱到,而是像說故事一樣,用一條主線來串起整套理論敘述,雖然不免失於簡略,甚至會有誤導的可能,不過也比較容易讓讀者看到其中的理路,對哲普書來說,不失為某種接地氣的作法。
 
  寫哲學史的最大難處在於取捨,也就是要介紹什麼、省略什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敘述中保留思想史上的因果脈絡。在翻譯的過程裡,我也得靜心慢讀此書,我發現有不少地方的敘述可以說是虎頭蛇尾,甚至有頭無尾,作者似乎丟了個線索或線頭就不寫下去了。我心裡可以想見,這些,在課堂上就是老師可以好好「表演」的地方,老師可以從這些斷口開始補充自己的意見,這是本書作為課堂講義的優勢,然而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卻不免算是缺點。為此,我在本書中加入了不少譯註,雖然我心中一直謹記著叔本華的批評,譯者不該太過「侵犯」原作者、自以為改善了原作,不過這畢竟是以普及為目標的書籍,所以我還是決定稍微多事多手寫些補充,乃至於有時補充的字數甚至多過於要註解的內容,希望多少能幫助一般讀者理解哲學概念與本書內容。至於譯文的形式,我則希望盡量在保留原文結構(這對哲學往往格外重要)的條件下譯得可親一些,若是仍有難解之處,建議讀者還是多找些相關資料參照,畢竟哲海無涯,往往靜水流深,任何哲普書都只是幫你打開箇中的一角,只有親炙後方能有所心得,體會徜徉之樂。

第二章  雅典時期(公元前5-4世紀)【文本內容】(節錄) 辯士學派The Sophists:不算真正的哲學家! 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熱衷於政治權力與修辭之學,於是不讓人意外地,接下來產生的這批哲學家並不真的算是哲學家,而比較算是修辭學家,人們稱之為辯士學派(Sophists,本意為「賣弄聰明的人」)。他們在城市之間來來去去,並開業授課以收取學費(講授的內容無關乎實在或真理的本質,而只在乎權力與遊說的本旨)。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寫過很多談及辯士學派的文字,根據他們傳遞給我們的形象,當時的懷疑論與犬儒學派均已成一時之圭臬。 ●辯士1  普羅泰格拉斯Protagoras 普羅泰格拉斯(約在公元前四九○~四二二年)大概是辯士學派裡最有名(卻最不極端)的一位。他教導大家,成功之道在於小心謹慎地接納傳統制度(並非因為這些制度是真的,而是因為了解制度、掌控制度的利多於弊)。對普羅泰格拉斯來說,所有的制度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事實上,所有的一切都相對於人的主體性。普羅塔格拉斯最有名的主張是homo mensura,意即「人是萬物的尺度」。 普羅泰格拉斯強調「主觀主義」(subjectivism)、「相對主義」(relativism)以及權衡利弊,這些想法成為了所有「詭辯」(sophism)的骨幹。根據一些故事記載,普羅泰格拉斯遭指控褻瀆之罪,而他所著關於諸神的書籍則在雅典被燒毀示眾;不過他的著作還是有少數殘篇留存了下來,其中有一部分談及宗教的內容是這樣說的:「關於諸神,我無從得知他們是存在抑或不存在。」 ●辯士2  高吉亞斯Gorgias 另一位著名的辯士是高吉亞斯(約在公元前四八三~三七五年),他似乎想要罷黜哲學,以修辭學取代。在他的演講錄與著作中,他「證明」了下面的論點── 一、無物存在。二、即使有物存在,亦無人可知。三、即使有人得知,亦無法傳述。 這當然有問題,如果這樣謬論都可以得到「證明」,那沒有什麼是不能「證明」的。高吉亞斯並不是想要告訴大家某些關於實在(reality)的驚人真理,而毋寧是在教我們怎麼打贏口舌之爭,無論我們的主張有多荒謬都沒關係。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