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顏色釉瓷 | 做自己 - 2024年7月

明清顏色釉瓷

作者:《北京文物鑒賞》編委會 編
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ISBN:780501294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31元

所謂顏色釉,是指利用無色透明釉中加入的不同金屬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一定的燒成溫度和氣氛中呈現色彩繽紛的釉色。顏色釉從商代原始瓷產生以來,經過3000多年的不斷改進,到明清兩代進入了生產的巔峰時期,它的成就主要反映在景德鎮御窯廠的官窯瓷器上。清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御窯廠燒制的顏色釉就有35種之多。景德鎮以外的主要顏色釉瓷生產基地還有龍泉窯和德化窯,二者分別以生產青釉瓷和白釉瓷而聞名遐邇。北京地區出土或傳世的明清時期的顏色釉名目繁多,品種多變,充分反映了當時制瓷工藝的水平。 白釉瓷是明代的一個傳統釉色品種。它是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的瓷器。早在隋、唐、宋、元時期,中國的白釉瓷已很成熟,但都不是純正的白色,只有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窯才真正燒制出潔白如雪的一色白釉瓷。它胎薄瑩潤,釉色細膩,給人以「甜」的感覺,故稱「甜白釉」。永樂甜白釉代表了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其優秀品質一直保持到清代。1962年小西天清墓出土的明永樂白釉暗雲龍紋梨式壺和北京五塔寺塔基出土的明永樂暗花纏枝蓮紋蓋罐,就是永樂甜白釉的優秀之作。總體來看,北京地區出土的明代白釉瓷以小件為主,器形主要有壇、梅瓶、碗、罐、執壺、葫蘆壺、水盂、瓷塑等,一般沒有紋飾,偶有暗花裝飾。海淀區董四墓村明墓出土的6件白釉梅瓶,代表了明晚期白釉瓷的制作水平。清代由於彩瓷的生產占重要地位,故白釉瓷主要是作為彩瓷的半成品而生產。奉書收錄的清雍正白釉菊瓣盤,是一件傳世作品,它正是為燒制低溫釉二次掛釉用的半成品。 紅釉可分為高溫紅釉和低溫紅釉兩種。高溫紅釉以銅作呈色劑,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鈞窯,但很少有通體一色的瓷器,元代末期景德鎮窯方燒制成功,到明永樂,、宣德時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永、宣鮮紅釉,康熙郎窯紅、豇豆紅等都是其中的名貴品種。而以鐵為呈色劑的低溫礬紅釉則始見於明中期,由於其呈色穩定、容易燒造而發展較快,清康熙時新創的珊瑚紅釉便屬此類。此外,康熙時還學習西方的配釉法,創燒了以金作呈色劑的低溫胭脂紅釉,這種胭脂紅釉在雍正、乾隆兩朝尤為盛行,民國時期亦大量仿燒。北京地區流傳至今的紅釉瓷基本上囊括了上述各類名品,它們都制作工藝精湛,華美異常。 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藍釉瓷,是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高溫石灰鹼釉。它的特點是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一致,呈色比較穩定,因此受到明清兩代朝廷的重視,幾乎歷朝都有生產,從未間斷過,其器皿的數量不斷增多,質感也越來越好。藍釉因為色澤深沉,常被用來作為祭器的釉色,故又稱「祭藍」。宣德時期的祭藍釉非常名貴,與祭紅、甜白並列為上品。北京地區出土的藍釉瓷多為明晚期的作品,如朝陽區三里屯明墓出土的藍釉梅瓶、海淀區門頭溝村出土的祭藍釉執壺和八寶山出土的祭藍釉魚藻紋小蓋罐等都屬於這一時期。除祭藍外,明宣德時的灑藍釉亦獨樹一幟,非常稀少,其產品除景德鎮御器廠遺址中有出土標本外,傳世品不過一二,故首都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灑藍釉缽,彌足珍貴。 青釉是以鐵為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高溫釉,它是我國制瓷史上歷時最久的顏色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商代的原始青瓷,後經過兩晉青瓷,唐、五代越窯,宋、元龍泉窯,一直盛燒不衰。明清以來雖然彩瓷興起,但這種傳統的青釉品種仍日趨精進,獨放異彩,以其含蓄、高雅的色澤贏得世人的青睞。1956年北京昌平區出土的明永樂龍泉窯青釉繩耳三足爐、劉通墓出土的一對明龍泉窯青釉龍鳳紋雙耳瓶,以及北京朝陽區出土的明龍泉窯青釉孔雀牡丹紋綉墩即為有力的證明。傳世的青釉作品中則以景德鎮窯燒制的宣德冬青釉小碟、康熙豆青釉葵式洗、雍正粉青釉鼓式花插等最具特色。 自元末明初以來,陶瓷生產上出現了一種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種,如景德鎮官窯仿宋代汝、官、哥、定、鈞釉,這就是人們習稱的「仿古釉」。明清時期,景德鎮官窯仿古釉在工藝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有的釉色與宋代十分接近,以致一些制品被後世誤認為就是宋代器。仿哥釉最遲在明初已獲得了成功,一直延續到清代晚期都有燒制,以明代成化、清代雍正、乾隆時水平最高。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明成化仿哥釉卧足碗極為逼真,碗的內外均施青灰色釉,釉面布滿不規則的開片紋,並帶有宋哥窯「紫口鐵足」的特征,是仿哥釉瓷器的精品。此外,清雍正、乾隆時期的仿汝、官、鈞釉瓷器不僅傳世數量大,而且質量也達到了同類品種的最高水平。 黃釉可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高溫黃釉以唐代壽州窯瓷器最為著名。低溫黃釉雖然早在漢代陶器上就已出現,以後唐三彩及宋三彩中也能見到,但單一純正的黃色則創燒於明代初年,明弘治時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北京東華門169中學出土的弘治黃釉盤是黃釉器物的代表,同時出土的共有5件,包括了成化、弘治、正德三個時期,尤以弘治器最有代表性。此盤胎質細膩,通體施黃釉,釉面潤澤光滑,晶瑩透澈,底書「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款,為弘治黃釉的標准器。傳世的黃釉瓷器則以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一套雍正淡黃釉杯碟最為精美,杯、碟外施淡黃釉,內為白釉,黃白分明,互相映襯,是宮內流行的飲茶用具。 除了上述顏色釉品種,北京地區出土或傳世的其他顏色釉,如綠釉、醬釉、黑釉、爐鈞釉、茄皮紫釉、茶葉末釉等,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制作精美。北京豐台區出土的明洪武醬釉梨式壺,釉面勻凈,釉汁略薄,呈醬褐色,便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以上這些出土的顏色釉瓷器,與傳世作品互為補充,為我們全面展示了明清時期顏色釉瓷發展的輝煌歷程。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