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前面是什麼?:後擴展時代的臺灣當代雕塑2013 FORMOSA雕塑雙年展 | 做自己 - 2024年4月

我們的前面是什麼?:後擴展時代的臺灣當代雕塑2013 FORMOSA雕塑雙年展

作者: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16日
ISBN:978986041508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570元

  完整記錄高雄駁二藝文特區展出的,第一屆FORMOSA雕塑雙年展展覽記載,含策展人策劃起源,展覽專文評述,33組近50件展出品詳盡文字說明與圖片記錄。並且收錄2000年以來,臺灣當代雕塑發展重要事記,是當代雕塑發展探討的重要書籍。

  全書收錄有策展起源與藝評觀點,以及33組展出作品完整圖文介紹。作品採三大主題分類:「自然演繹 環境變奏」「當代造像 異音複調」「日常觀想 生活『物』語」,詳細收錄當代雕塑在後擴展時代的多元開放姿態。

  從展覽概念到展覽呈現,以圖文比例5:5的豐富度,重現當代雕塑歷程。

序言_高雄市市長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財團法人東和鋼鐵基金會
駁二藝術特區
展覽現場
策展論述
展覽專文
國際學術研討會
藝術家座談會
藝術家作品
附錄_新世紀臺灣當代雕塑發展大事記



  「我們的前面是什麼?」把一種反思式的主題,放在一場別開生面、規模完整且系統性介紹的當代雕塑展中,不禁引發我們在觀賞之餘的省視念頭,探究著我們眼前的作品,與藝術家的創作意念,思索著和作品相互牽動的環境,與身處這樣環境裡的感受。而我卻有更深刻的領會,能讓這些代表臺灣當代雕塑的藝術家作品陳設在駁二藝術特區,對市民而言,是既難得又幸福的美學體驗。

  高雄的藝術文化發展,正努力昂首飛翔,尤其在駁二藝術特區數度奮力的突破中,我們看見了曙光也迎向了希望。這次的FORMOSA 雕塑雙年展便是停辦了20 多年的臺灣當代雕塑展的重生與再啟,33 位臺灣中壯年代表藝術家,近50 件作品匯集在駁二藝術特區,完整呈現當代雕塑在不斷試驗與延展後的藝術新境界。這些精選而出的雕塑作品,在駁二碧海藍天的映照下,形象更加鮮明,意念更加凝聚,與你我也更加親近。

  我們的前面是什麼?來往人群,站在一座座雕塑作品間,前面是藝術家想像創造的情節;駁二藝術特區,站在高雄的河海交界,前面是燦如夏花的夢想;高雄,站在臺灣的海岸線上,前面是浩瀚寬廣的世界。


高雄市市長 陳菊



當代雕塑與駁二水岸的觀想連結

  雕塑這門造型藝術,在人類源遠流長的文化中,是信仰的虔誠,是權力的宣揚,也是情感的傳遞。轉換到眼下的時空背景,當雕塑更純粹的透過多元的媒材與技法,單為藝術家傳達美與意念時,不僅賦予當代雕塑極為鮮明的性格,拉近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也拓展了雕塑藝術的各種可能性。

  2013 年的尾聲,我們於駁二藝術特區推出在臺灣藝壇罕見且具代表性的「2013 FORMOSA 雕塑雙年展」,讓雕塑作品與駁二特有的水岸文創氛圍進行對話,在民眾向來熟悉的港區倉庫環境,適切地安排了臺灣中生代雕塑家的代表作品,近50 件的大型雕塑,跳脫傳統雕塑以當代之姿展現創作者的構想,每件都能讓人細細品味,同時與環境相互激盪出令人驚豔的火花,也讓藝術回歸到與空間與生活的鏈結。

  我們很榮幸地能夠與財團法人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及東和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同策辦本展,為臺灣藝術發展立下新的里程碑,提供民眾更精彩更寬闊的藝術欣賞視野,同時也樹立了產業挹助文藝發展的典範。駁二藝術特區以當代、創新、多元為基底,鼓勵跨界實驗精神,提供當代雕塑藝術更旺盛的生命力與想像空間。當更多元的藝術類型在此迸發,人們沉浸其中悠遊其間,彷彿也能領略「我們的前面是什麼」。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史哲

秉承著海洋文化與工業命脈雙重城市形象的高雄,在行之有年的貨櫃藝術節與鋼鐵藝術節之外,2013年首度舉辦FORMOSA雕塑雙年展,在鼓勵跨界實驗精神中,以臺灣極簡藝術宗師林壽宇於1985年第一次大型雕塑雙年展中的獲獎作品「我們的前面是什麼?」作為命題,在歷史意識中提出物換星移後的觀念辯證對照與觀看,並探問臺灣當代雕塑於疆界擴展後回應新時代經驗的前進可能。(一) 疆域擴展:臺灣當代雕塑發展的脈絡梗概如果說當今對雕塑的概念,完全不同於往昔,其中變異的關鍵,無疑是在於「疆域擴展」的問題。臺灣當代藝術的正式開展,約始於1980年代中期。專業的現代美術館的成立、不久後的政治解嚴、民主進步與社會開放、海外學成歸國的藝術家投入藝壇或學院教育、國際藝術潮流與發展動態的引介等等,皆促成臺灣逐漸邁入一藝術新階段而於1990年代開啟趨向多元的局面。雕塑雖說受限於創作現實因素而腳步較緩,但是今日臺灣當代雕塑多向開放的態勢,亦是始自世紀末的藩籬突破而疆域擴展的創作實驗。(二) 「後擴展」時代的臺灣當代雕塑三探自然演繹‧環境變奏「自然」是個具有多重而複雜意義的詞。人類對自然的感知與理解,深受個人生命經驗、文化脈絡、時代背景所影響而有別。之前的臺灣現代雕塑,主要援引文人傳統或東方美學的抽象精神體系,揉合現代主義純粹精鍊的形式,來表現「自然」。在臺灣當代雕塑中,「自然」,卻不再僅是形而上的抽象觀念問題,更關乎實際確切的真實世界。許多的當代藝術家都著墨於形而下或物質化的「唯物自然」、現代的俗世自然環境,也較多關注個人/地方的微觀敘事。他們尋求與自然建立新的個人與文化聯繫,表現素材、手法與形式也隨而變異。藝術家以當代的新感性再現「自然」的具體形象,也以新媒體或加入互動參與的方式,重新詮釋、提供不同的感官體驗,召喚新的「自然」懷想與感知。在人造的偽山假石、仿生的奇花異草、療癒性的自然母體空間、科技的聲光幻景中,演繹複數多元的當代「自然」形式與內容,也讓人反思城市發展、工業進步、科技發達時代中的人與自然關係的變動不定。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