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與開拓:舞蹈家劉鳳學訪談 | 做自己 - 2024年5月

尋與開拓:舞蹈家劉鳳學訪談

作者:李小華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26日
ISBN:9789571384498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0元

第一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台灣第一位舞蹈博士
──舞蹈家劉鳳學的追尋與開拓──

  「我好像一個拓荒者,在生命裡栽種四棵小樹──現代舞創作、原住民樂舞、唐讌樂舞、儒家舞蹈。花了一輩子的時光,就只完成舞蹈這件事。」──劉鳳學,2020年

  1997年,「新古典舞團」創辦人劉鳳學獲得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在此機緣下,劉鳳學首次完整地回望她超過半世紀的舞蹈生涯,由其門生李小華採訪撰文成書。

  作為台灣老字號舞團,在現代舞尚未被觀眾普遍接受的時代,劉鳳學如何奠定方向,踏上她對舞蹈的追尋之路?

  本書於師生間的對話展開。幼年在中國東北的成長記憶,關於少數民族的民俗巫儀、戰爭遷徙之所見,形成劉鳳學對宇宙和生命的疑問。孤獨的內在意念,推動著後來她創作的核心與潛能。

  1949年來台後,她在大學任教,之後更成立舞團及舞蹈教室,在教學與創作中,探索並知曉身體的可能性。她研究中國古籍的舞蹈知識,也蒐集台灣原住民舞蹈的資料,將時間之根,生命之根,從當下更向古老的源頭延伸。日後,她又赴德國、英國進修,將累積的實踐與西方的觀念相互闡發。在現代與古代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區別並整合,劉鳳學一步步擴展對舞蹈更寬闊的視野。

  這本書紀錄了一位踏實又深刻的舞蹈家的生命歷程,也是台灣現代舞發展史的重要見證。
 

作者簡介

李小華

  1950年生於越南西貢(現為胡志明市)。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英國倫敦拉邦舞蹈學院碩士。曾任新古典舞團團員、新古典舞團舞蹈訓練教師、台灣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科講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北安國中舞蹈實驗班特聘教師。現旅居法國。
 

前言
第一章 寂寞與孤獨
第二章 根
第三章 古代?現代?
第四章 新古典
第五章 印象
第六章 藝術與社會
 
記藝術家生活瑣事
後記
感謝
劉鳳學生平大事年表
 

前言 劉鳳學的舞蹈能把人帶入一種身體與精神完全投入的現象,不需任何戲劇性的誇大,也沒有過度的激情,她是一位自然又神祕的創作者。自然,是因為她從不為了迎合時尚的流行而創作;神祕,是因為她對舞蹈動作與空間的感知非常敏銳。 「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予之……魂兮歸來,去君之恆幹,何為四方些?」一種孤獨又壯烈的感覺,撼動了我的全身,緊隨著群舞衣裙搖曳的身影、手執青赤兩蛇之巫師與摯誠膜拜的獻祭者。在樂聲引導下,我背負著一條長長的黑帶,步上了舞台。除了投射在我身上的強光,周圍一片漆黑,我默默呼吸著舞台四周的空曠,傾聽著自己跳動的脈搏。屈原的浪漫精神和劉鳳學創作的那簡潔有力的舞蹈語彙,兩者在我的身上糾結,我已分不出什麼是自己舞動的身體,什麼是與我共舞的黑帶,什麼是時間和空間,什麼又是劉鳳學或屈原的《招魂》,我只覺得自己舞出了一種理想和掙扎。以上是我演出劉鳳學作品《招魂》(一九七四)時的經驗。 劉鳳學的舞蹈能把人帶入一種身體與精神完全投入的現象(phenomenon),不需任何戲劇性的誇大,也沒有過度的激情,她是一位自然又神祕的創作者。自然,是因為她從不為了迎合時尚的流行而創作;神祕,是因為她對舞蹈動作與空間的感知(perception)非常敏銳。她能透視出動作與空間所存在的各種內外關係,並且把這些關係化為藝術表現的符號(symbol)。這些符號不但吸引人去想像、思考及尋找其存在的意義,同時也充滿了對時代、文化和歷史的情感。她的舞蹈時間感知,並不限於某一時段,而是與歷史連成一脈,所以看她的舞,常常讓人有一種超越現代和古代的感覺。 一九八四年,當她從英國回台北重建唐代的《皇帝破陣樂》,我是這支舞的表演者之一,也協助抄寫該舞的樂譜。劉鳳學不只對中國古代舞蹈有很深厚的認識,對古代的音樂也很有研究。我們在一起工作時,她曾不斷地解釋,如何從古代音樂的速度(tempo)去了解舞動時的質量感(dynamic content)。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