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魅影(音樂劇) | 歌劇魅影唱腔

《歌劇魅影》(英語: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譯《歌聲魅影》、《(歌)劇院魅影》,是一部知名的音樂劇,由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 ...歌劇魅影(音樂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1986年首演的英國音樂劇。

關於1991年同名美國音樂劇、歌劇魅影的其他意思,請見「歌劇魅影(消歧義)」。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劇院魅影。

歌劇魅影音樂安德魯·洛伊·韋伯歌詞查爾斯·哈特(英語:CharlesHart(lyricist))理查·史提哥(英語:RichardStilgoe)(改編)劇本安德魯·洛伊·韋伯理查·史提哥(英語:RichardStilgoe)[1]原著《歌劇魅影》卡斯頓·勒胡作品演出1986西區1988百老匯1988維也納1988東京1989多倫多1989斯德哥爾摩1989洛杉磯1990漢堡1991第一次美國巡迴1992第二次美國巡迴1993舊金山1993斯赫弗寧恩1995香港1996巴塞爾1997奧克蘭都會區1999墨西哥城2000哥本哈根2002馬德里2003布達佩斯2004改編電影2005聖保羅2006拉斯維加斯改編版2006台北2006香港2008第三次美國巡迴2009布宜諾斯艾利斯2011南非2011英國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25周年紀念版)2012菲律賓2012英國巡迴2013北美巡迴2013泰國2014-2016北美巡迴2014莫斯科2014台北2014塔爾圖2014布拉格2014西班牙巡迴2015波多黎各2015赫爾辛基2015香港2015紐西蘭巡迴2015伊斯坦堡2015英國伯明罕2019菲律賓馬尼拉2019新加坡2019馬來西亞2019以色列特拉維夫2019杜拜2019韓國釜山2020韓國首爾大邱2020台北還有許多國際和業餘表演語言英語獲獎1986年奧利弗獎最佳新音樂劇1988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歌劇魅影》(英語:ThePhantomoftheOpera),又譯《歌聲魅影》、《(歌)劇院魅影》,是一部知名的音樂劇,由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LloydWebber)作曲,劇本根據法國偵探小說家卡斯頓·勒胡所撰著的愛情驚悚小說《歌劇魅影》(法語:LeFantômedel'Opéra)改編。

音樂劇的歌詞和對白由RichardStilgoe創作。

1986年首演,於1988年獲得七項東尼獎,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

另外,於2004年,這部音樂劇被搬上銀幕,詳見歌劇魅影(2004年電影)。

目次1影響2評價325周年紀念演唱會4劇情簡介4.1第一幕4.2第二幕5曲目5.1上半場5.2下半場6參考文獻7外部連結影響[編輯]1986年10月9日,《歌劇魅影》在倫敦的女王陛下劇院首演,是英國其中一部最長壽的音樂劇,一直到2020年才因2019冠狀病毒而暫停演出。

1988年1月26日,首演時的主要角色,如飾演魅影的麥可·克勞福(英語:MichaelCrawford),飾演克莉絲汀的莎拉·布萊曼,飾演勞爾的史蒂夫·巴頓,把《歌劇魅影》帶到了曼哈頓的美琪劇院,這齣音樂劇從此開始在百老匯上演,目前它仍在上演。

卡麥隆·麥金托什製作的一批音樂劇,包括《貓》、《西貢小姐》、《悲慘世界》,在百老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歌劇魅影》成為在百老匯上演最長壽的一部音樂劇,它打破了音樂劇《貓》在2006年1月9日創下的7486場演出的紀錄。

主題曲自1986年上映以來流傳至今,仍然被傳唱。

評價[編輯]《歌劇魅影》可以說是一部折射著後現代魅力的劇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編了卡斯頓·勒胡(GastonLeroux)的原作小說,去除了原作後半段配角搶戲的鬆散結構,而完整保留原作的歌德小說懸疑陰森風格,並使之更適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戲中戲令觀眾徘徊於現實與虛幻之間。

尤其是追逐魅影的那一場戲,整個劇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響起了魅影的聲音,使觀眾置身其中,因為那句「我在這裡」似乎就在他們的身邊,就在隔壁的包廂,而那幕吊燈突然墜落的戲也著實令氣氛緊張刺激到極點,前排觀眾的驚叫與台上演員的呼聲連成一片,在這方面,舞台設計瑪莉亞·布瓊森自然功不可沒。

在全劇中,一首「PhantomoftheOpera」的旋律反覆出現,羅爾與魅影在「AllIAskofYou」不同演繹表現了他們各自對於女主角克莉絲汀不同的愛情,最後這一主題在管弦樂中浮現,顯示了愛情最終戰勝了悲劇。

25周年紀念演唱會[編輯]2011年,此劇上演的2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