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球 | 馬球

馬球,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

這項古老的運動起源於2000年前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以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西方人相信馬球運動即起源於此。

馬球馬球,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

這項古老的運動起源於2000年前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以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西方人相信馬球運動即起源於此。

中國也是馬球的起源地之一,古代的史籍上叫擊鞠、擊球或打球。

簡介馬球比賽馬球一直被視為帝王的運動。

這項運動集速度、策略、技術、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為一體,是鍛鍊“領導智慧型”的最佳方法,成為歐洲歷代的皇室、貴族成員都必須從小練習的體育項目。

時至今日,馬球運動依然是皇室貴族、各國領袖的摯愛。

馬球會分布在全球六十個多個國家,是富豪名流雲集的地方。

醉心馬球的名人包括英國皇儲查爾斯及他的二位皇子、蘇丹皇子拉集達、澳大利亞傳媒巨頭凱瑞·柏克及電影明星湯米·李·瓊斯等等。

目前全球共有80多個國家開展馬球運動,其中以阿根廷、英國、美國、巴西、智利為佼佼者,每年都有許多馬球賽事舉辦,世界很多知名品牌積極贊助並投資馬球比賽,也組織專業選手參賽。

而英國作為下屆奧運會的主辦國,正在努力使馬球運動重返奧運會。

目前世界馬球運動聯合會是這項運動的世界性組織。

歷史馬球的歷史久遠悠長。

關於馬球的起源有三大學說:波斯、西藏和黃河流域,至今沒有定論。

而三種起源學說中,中國就占了兩種,可見馬球和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

在中國古代,馬球史稱“擊鞠”,盛行於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沒,主要流行於軍隊和宮廷貴族中。

各種文獻和文物都記載了中國馬球的興盛。

球狀小如拳,以草原、曠野為場地。

遊戲者乘馬分兩隊,手持球伏,共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

現代馬球運動在19世紀50年代英國人從印度帶到歐洲,重新制定規則並加以完善,很快就從歐洲的宮廷傳播到全世界。

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奧運會上,馬球比賽成為正式比賽項目,截止到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馬球比賽一共舉辦過5次,當時馬球運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迎來了馬球的黃金時期,但後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世界經濟一蹶不振,也影響了馬球的後續發展,使之退出了奧運會,但很多馬球愛好者仍在積極運動使之重返奧運會。

基本規則基本要求馬球打馬球沒有年齡的限制,但需要一定的騎術技巧,一般人從不懂騎馬到上場打馬球,需要三至六年的培訓。

馬球的境界很廣,以國際等級區分,從-4至10,共分15個等級。

處罰比賽中,裁判主要依靠運球路線和球員進攻權來進行處罰。

運球路線是指球被擊後的運行軌跡。

進攻權是指擊球後的球員有策馬接著在運球路線上追逐再次擊球的權利。

誰最後擊球,誰就擁有進攻權。

比賽規定對方球員不可在進攻球員前橫穿運球路線以干預進攻或者將他撞離運球路線。

但是,在進攻球員沒有被阻擋的前提下,並排側面阻擋或使用球桿干擾是允許的;角度小於45度的衝撞也並不算犯規。

衝撞接觸點僅僅限於馬的臀部和肩部,球員間的故意碰撞則視為違例。

球員不可用球桿有意觸擊另一球員以及他的坐騎。

比賽中規定右手持球桿。

每匹馬球馬最多可在一場比賽中參加兩局。

球隊分配馬球比賽兩隊對抗,每隊4人,1號和2號為前鋒,3號、4號為後衛。

一般來說,1號相當於足球比賽中的前鋒,是主要的射門手;2號球員也是前鋒,經常埋伏在對方的禁區,伺機而動,更像一個影子殺手,要求擊球準確,主要負責組織進攻,傳球給一號得分,也可以自己射門得分;3號球員一般比較強壯,在阻礙對方傳球的同時還要回球給隊友,所以必須攻防兼備,是場上的靈魂人物;4號球員是場上的組織後衛,主要通過用球桿干擾對方球員射門得分。

對於經驗豐富的球員來件,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戰術與策略。

當然,在具體比賽中,每個隊員的角色必要時要進行替換,以保證準確把握戰機,射門得分。

球員進攻比賽以中線爭球開始,運動員用球槌擊球,每個人在場上不受位置限制。

在爭球過程中,對方隊員必須與領先搶球隊員的跑動方向保持一致。

如形成角度或迎面而來則判犯規。

由於馬球運動對抗性強,故規則細而嚴格。

裁判員可根據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