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 做自己 - 2024年10月
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歷史上短短幾筆紀錄,卻是無數有血有肉的人生
而那些無名的小人物們,正是堆疊出一整個時代的關鍵
現在,他們將帶你走進,那些你從不知道卻真實存在的臺灣歷史
◤六死三留一回頭,你我的先祖為何要冒著這麼高的風險渡海來臺定居?
一九四○年代的文青其實很潮,咖啡廳聚會、社群取暖,一樣也不少!
墾丁大灣沙灘旁供俸的一座女神像,竟是大航海時代流落異鄉的荷蘭公主?◢
歷史不該只能死背年代朝代數字,課本短短幾句說完的陳述,背後卻是無數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小人物用一生堆疊出的歷史。也正是這些有血有肉、豐富迷人的故事,造就了今日的臺灣。
「故事StoryStudio」邀集14位優秀作者,用20個在臺灣真實發生的故事,加上40餘幅珍貴史料圖照,廣及政治、經濟、移民、藝文、信仰五大領域,帶你走進那些課本沒有教過,但卻不能不知道的臺灣歷史。
本書特色
◆ 28萬粉絲追蹤,臺灣最專業有哏的歷史人文網站「故事StoryStudio」,邀集14位優秀作者,用20道生動易懂的小人物密碼╳40餘幅珍貴圖照,讓你一本讀通臺灣!
◆ 結合108課綱,國高中歷史最佳延伸讀物!以生動有哏的敘述讓真實故事躍然紙上,讓歷史比小說還精采,不再過目即忘!
◆ 隨書附贈雙面書衣「小人物人生青紅燈」桌遊,從清治時期到民國初年,在機會命運中,玩出正港在地人生!
名人推薦
◆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文獻收藏家)、陳茻(與點堂創辦人)謝金魚(故事StoryStudio共同創辦人)徐建國(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在地推薦
▎「故事」團隊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比起單打獨鬥,團隊成員間史料與知識的互通有無,使得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在敘述時顯得更游刃有餘。本書專注於描寫庶民史,由小見大,這些小人物像是一根針,將歷史的屏障戳破一個洞,讓我們能夠窺見隱藏在幕後的精采風景。——黃震南(活水來冊房∕文獻收藏家)
▎仔細想來,這本關於臺灣的故事書編起來,也就是一片屬於這島嶼的星空了。一個一個又一個,人與事、土地與時間,由此慢慢去堆疊,我們會更加有力氣去思考這裡的輪廓如何,過去如何,未來如之何。——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此書的初衷,為面臨一○八課綱調整的中學生,提供一本深入臺灣歷史的指南,以「人的故事」為星辰,在茫茫蒼穹中,定位出可以指認、記憶的座標。我們是先認識了人,才去了解這個人所身處的時代。課本上的兩三行印刷字背後,藏著的可能是數百、數千人的齊聲吶喊。——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作者簡介
故事StoryStudio
於 2014 年成立,致力於知識傳播、公眾教育與文化體驗,結合創意與數位技術,讓歷史與文化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和讀者一起「從生活發現歷史,從臺灣看見世界,從過去想像未來」。
作者群
吳亮衡(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李盈佳(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王政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馬國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博士)
陳韋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陳力航(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施政昕(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
林于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讀)
徐祥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讀)
紀博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在讀)
廖貽柔(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
林中台(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
許伯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士)
洪健鈞(暨南大學中文系學士)
第一部 政治:從前從前,被命運所左右的人生
1. 日治時代,那些被寫進課本的「愛國」少男少女
2. 當住在這裡好久的我們,突然與「國語」相遇
3. 二二八事件後,定格在泛黃報紙中的生命
4. 經歷霧社事件,走過二戰與白色恐怖的下山家族
第二部 經濟:古往今來,人人都想發大財?
1. 偶爾出海打劫的小賊,搖身一變成為「海皇帝」
2. 那些年,齊聲向慣老闆SAY NO的勞動者們
3. 戰後初期的臺灣農民,手中的稻米何去何從?
4. 沒有名字的造船人,和他們在造船界浮沉的人生
第三部 移民:移動的人,與他們的產地
1. 私渡臺灣的移民,與他們的海上大冒險
2. 烽火下的軍夫軍屬,被埋葬於時代的喧囂中
3. 太陽旗下,那些投奔新中國的臺灣人
4. 「香料奶茶」茶香中,失根的華新街住民
第四部 藝文:舞文弄墨,也有你不知道的眉角
1. 回到一百年前,口沫橫飛「說」電影
2. 無論國旗怎麼換,都放不下畫筆的藝術家們
3. 如果一九四○年代有臉書,當代文青都在哪打卡?
4. 本土超級英雄,以及對抗「魔鬼黨」的硬頸漫畫家們
第五部 宗教:神鬼傳奇,藏著的都是人心
1. 流落墾丁的荷蘭公主,以及殞命臺島的異鄉人
2. 清代臺灣,在祖先和上帝間選邊站的基督徒們
3. 浴火重生的將館,以及將魂永存的家將們
4. 反映傳統女性不平待遇,林投姐的兩種結局
附錄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推薦序:奇妙的知識增加了!∕黃震南曾經參加一場臺灣史大老的演講,他幽默地說:「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臺灣史的書,但是都有共同的缺點—他們寫的我都已經知道了,我不知道的他們都不寫。」當然,這只是演講時作為調劑的小笑話,不過也點出一個思考方向:臺灣史,還能怎麼寫?對於將歷史知識轉譯為「史普」文章的創作者而言,如何選擇題材、角度怎麼定位、用什麼口吻、要裹多厚的糖衣讓大眾易於入口,又要在一整排「臺灣史地」的書單中脫穎而出……其頭痛程度,絕不亞於書寫期刊論文。而這本《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則在現今坊間眾多臺灣史普讀物中,作了一次亮眼的示範。它由「故事」團隊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比起單打獨鬥,團隊成員間史料與知識的互通有無,使得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在敘述時顯得更游刃有餘。本書專注於描寫庶民史,由小見大,這些小人物像是一根針,將歷史的屏障戳破一個洞,讓我們能夠窺見隱藏在幕後的精采風景。由於本書題材繁多,各種資訊我也未曾全部涉獵,在此僅對書裡一二篇章做小小補充。第一章〈當住在這裡好久的我們,突然與「國語」相遇〉,提及國語政策的推行,事實上原住民的「國語政策」一直是當政者視為政績的項目。我在收藏日治時期旅遊宣傳單時,就注意到日本人來臺灣玩,老喜歡往桃園角板山跑。角板山在今天不算是非常熱門的觀光景點,為何在當時是旅客必遊行程?第一、角板山離臺北較近,仁者樂山不必遠征南投或嘉義。第二、角板山上有製茶場,參觀工廠又可品茗。第三、角板山上有原住民,體驗南島文化不必去帛琉。第四、角板山上有蕃童教育所,教育有成,長著南島民族臉孔的兒童開口講日語,往往能讓日本觀光客大吃一驚。所以說,原住民的國語政策成績,居然也推了觀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