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與心理諮商師對話,療癒親密關係,走出孤獨 | 做自己 - 2024年11月
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與心理諮商師對話,療癒親密關係,走出孤獨
美好的親密關係會成就我們,但糟糕的親密關係,也真的會拖垮我們。
唯有找到親密關係的出口,才能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
#為什麼真愛如此難尋?
#為什麼親密感會慢慢變淡?
#為什麼越愛越孤獨、越愛越受傷?
#為什麼婚姻會出現危機?
#為什麼在婚姻中活得這麼累?
#怎樣才能守護自己的愛情?
#如何拯救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
很多人,在致命的愛情迷思裡越陷越深,總以為:把愛情變成親情,婚姻才穩固;做個賢妻良母,婚姻就能長久幸福;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其實,認清愛情的真實模樣,才能了解你自己以及身邊那個人的內心究竟在想什麼?在乎什麼?逃避什麼?最終才能找到親密關係的出口,難題迎刃而解。
★毀壞的親密關係,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每個人的內在小孩。
那些童年的經歷、父母的教養、情侶的相處、夫妻的相處,都是養成殘缺的內在小孩,衝擊親密關係的元凶。
透過本書一次一次地與心理諮商師對話,檢視最深層的自己,找出毀壞親情、愛情與婚姻關係的原因,逐步與心中的內在小孩和解,走向親密關係的療癒之路。
★在親密關係裡,先認清自己的痛點,才能真正獲得療癒――
▍你是「碎片人」,還是「整個人」?→婚姻中最殘酷的不是出軌,而是忽視。
▍當我們無法接受自己「弱小」,就會尋找「強大」的伴侶→你缺什麼,就會在親密關係中期待什麼。
▍接受無法接受的,原諒無法原諒的,放下無法放下的→最好的感情,不是成全,而是成就。
▍想跟老公談心,先等億萬年→傷害關係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想當然」、「自以為是」、「不假思索」。
▍所有的創傷,都是來自傷痛而無人陪伴→婚姻中我們需要脆弱相對。
▍為什麼所有人都會離開你?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有多麼討厭,你也不知道自己有多麼討厭自己。→因為有你的陪伴,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經由重建親密關係,可以更有安全感地去面對當年無法面對的,接受無法接受的,原諒無法原諒的,愛無法愛的,恨無法恨的,認識無法認識的,放下無法放下的。
本書特色
*本書以心理學角度出發,剖析每個人的心靈深處,直擊親密關係問題的真正原因。
*作者以資深心理諮商師的多年經驗,將案例以真實對話呈現,讀者彷彿與諮商師面對面,進行一次既隱私又深入的療癒過程。
*文中有許多經典語句,都是愛情與婚姻關係的最佳解答,提供相處問題的解決方法。
*適合遇到愛情與婚姻關係難題的人閱讀,也適合想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閱讀,為療癒親密關係的最佳參考書籍。
名人推薦
˙心理諮商師|楊嘉玲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心理師|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許嬰寧
˙作家、臨床心理師|洪培芸
˙知名作家|神老師&神媽咪
˙律師娘|林靜如
作者簡介
盧悅
致力於幫助更多的人擁有美滿的感情與婚姻,多年在兩性、情感心理領域精耕細作,經常上電視和媒體做節目和訪談,分析深刻獨到又親切幽默,深得大家喜愛,其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風格被粉絲們稱為“盧悅飛刀”。
目前為心理諮詢師、IHNMA國際催眠師、心理情感文章作者、婚姻情感心理諮詢師、情感心理專家、心理情感作家,以及數十家主流媒體特邀心理專家。
創立女性情感心理平臺“心之助”。
第一章/愛情的那些套路
˙女人找到真愛,從識破那些情感套路開始
˙世界上所有的真愛,都是“勾引”出來的
˙婚姻中最殘酷的不是出軌,而是忽視
˙新鮮感,是和愛的人一起去發現未知的自己
˙沒有出口的親密關係就如同一潭死水
˙不敢表達恨,是我們情感世界最大的坑
˙想跟老公談個心,先等100000000000萬年
第二章/為什麼女人在婚姻中活得這麼累
˙你缺什麼,就會在親密關係中期待什麼
˙不想佔便宜,你的婚姻才能持久
˙和很“作”的人談情說愛,會有什麼樣的體驗
˙婚姻最大的秘訣:學會正確地“咬人”
˙為什麼女人在婚姻中活得這麼累
˙我不想給你安全感,只想教你無所畏懼
第三章/出軌有解藥嗎
˙婚外情的本質是什麼
˙出軌的人到底在想些什麼
˙為什麼你出軌了卻不願意離婚
˙出軌是毒癮?那什麼是解藥
˙選擇忠誠,並不代表婚姻就永遠安全
˙你才是重建婚姻的手術師
第四章/懂得絕情,才能真正地深情
˙有一種男人,花光所有運氣也要遇見
˙愛情最好的模樣:女人教會男人柔軟,男人教會女人長大
˙金童玉女式的婚姻怎樣恩愛到底
˙相愛不是愛的開始,相殺才是
˙如何判斷一段婚姻有沒有救
˙懂得絕情,才能真正地深情
第五章/怎樣找到那個愛你一輩子的男人
˙讓男人珍視一個女人的,是正向情緒價值
˙其實只是和自己談戀愛,也許你從未真正愛上過別人
˙為什麼愛得越久越不能真心相對
˙為什麼成功男人最後都愛上了這種女人
˙婚姻中的我們需要脆弱相對
˙婚戀中,你最需要知道的規律是什麼
˙怎樣找到愛你一輩子的男人
推薦序
外遇這個對手,沒交手過,別跟我說你懂愛
記得年輕時剛進研究所,修到「婚姻與家庭」、「婚姻與伴侶治療」這兩門課時,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假如伴侶外遇了,關係真的可以回得去嗎?真有所謂的破鏡重圓嗎?」
在我當時小小的腦袋中,覺得外遇是對關係最大的背叛,我不知道除了離婚或分手,還能有什麼解決辦法。我心中一直覺得信任就像一張白紙,一旦被捏皺了,就算用力撫平,也恢復不了原狀;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打成紙漿,才能再度重生。所以對於那些伴侶外遇,卻選擇留下來,遲遲不離婚的人,我都推論他們是因為情感太過脆弱或是經濟問題,才會讓他們沒有走掉。
直到我進入實務工作,碰到各形各色的當事人和他們的關係,我才發現自己對人性的認識有多麽淺薄。
曾經有位優秀的女性,在得知先生和同事外遇後,每晚哭得撕心裂肺,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很差勁,才會留不住先生。可是一到了白天,她又會恢復正常,把小孩照顧好,工作做好,同時還把老公的事業照顧得服服貼貼。她不缺錢,也不缺人喜歡,她是部屬心中的好長官,只要她喊一聲,所有人都會立刻圍過來給她關懷。老公開口要離婚,結果被所有人唾棄。
小三贏不過她,開始鬧自殺。她卻是第一個衝到醫院關心情況的人。看著小三枯槁的面容,先生憔悴的臉龐,她心想如果你們的愛如此堅貞,她的退出可以換回兩個人的快樂,她願意成全。結果,老公不肯了,老公堅持要留下來,死也不肯簽字,還把所有財產都過戶給太太。
他們的腳步一直對不上,一個想走時,另一個還在猶豫;等到一方決定放手後,原本想走的,卻打死不退。他們歷經人心最醜陋的一面,承受地獄般的煎熬,結果有次晤談時,我的當事人卻跟我說:「她從不恨小三,相反的,如果沒有那個小三,她的先生不知道自己有多麽孤單、脆弱。他們現在也沒辦法牽著手,說心底話。」
很難理解對吧?!我再講一個故事,同樣是獨立的職場女性,手上握有先生和小三,過去兩、三年一起出遊、對話的證據,只要她公開出來,法官絕對會判決離婚,並且把小孩的監護權都給她。可是她沒這麼做,她只是默默聽著錄音檔,理解老公無法在她面前展現出來的另一面。然後,在我和她的晤談中,平靜地說著她老公的痛苦和為難,沒有想採取任何激烈的手段,要世人還她公道。
如果你讀到這裡覺得一頭霧水,心裡有很大的矛盾,甚至有點生氣,我非常鼓勵你閱讀〈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一書。
這本書能夠幫助你放下道德的框架,直指人性的複雜。那些違反你直覺的反應,背後都隱含著幽微的心理動力。唯有你願意跟著作者的筆,一起躍下潛意識的深淵,探索那些被壓抑在理性之下真實的慾望,你才有機會真正的懂人,懂一個人最深的需要和恐懼。那不是法律可以保護的軟肋,輿論可以討回的正義。
假如你是在二十多歲遇上這本書,你很有可能會罵它胡說八道。
假如你是在三十多歲遇上這本書,你也許會邊看邊覺得困惑,可是你就是放不下書,覺得作者說對了一點什麼。
假如你是在四十多歲遇上這本書,而你讀著讀著忽然發現臉頰有淚,感慨萬千,或許代表你更懂人性,也更靠近自己一點了。
假如你是在五十多歲遇上這本書,你可能會笑笑地讀完它,然後跟後輩晚生說,別想這麼多,該哭的就哭、該痛的不要閃。
當你懂得並願意承認人不完美,不再對自己和他人存有那麼多的幻想。
你的愛情,才有可能開花結果;你的人生,才有機會真的懂愛。
祝福你~
心理諮商師 楊嘉玲
【試閱1.】 女人找到真愛,從識破那些情感的潛規則開始 他們隱藏著一些讓人難以覺察的鉤子,一旦你上鉤就要出血,為他們提供能量,這樣你的自我就犧牲掉了,直到最後被當成口香糖吐掉 少些潛規則,多些真誠,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呼喚。 什麼是潛規則?潛規則本身的意思就是「不把人當人看」的遊戲。潛規則就是控制,控制就是不把你當人看,而把你當人肉電池用,利用你、剝削你。 有許多所謂的「巨嬰」,他們都是成年人,卻在人際關係中成為能量的吸血鬼。 每個人都有暫時隱退的時候,都有遇到事情崩潰的時刻,但和「巨嬰」的差異在於,我們是暫時性的。也就是說,我們會暫時有一些負能量,但隨後負能量會回歸到正能量,而「巨嬰」的負能量則是無始無終的,會一直惡性循環。 他們就是人際關係的癌細胞,隱藏著一些讓人難以覺察的鉤子,一旦你上鉤就要出血,為他們提供能量,你的自我就犧牲掉了,直到最後被當成口香糖吐掉。很多人這時候才明白:原來這不是愛,這只是赤裸裸的敲骨吸髓而已。 這些潛規則,你的伴侶可能在玩,你自己可能也在玩,相信我,玩這些潛規則的,一般沒有好結果,最後就是一場全輸的遊戲。 沒有人是傻瓜,可以永遠承受損失,只承擔義務不享受權利,所以這樣的關係最終會讓所有人都受傷。 第一個心理遊戲:沒有人可以幫得了我 有位學員對我說:「老師,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我回答她:「那就離婚呀!」 接著她又說:「可是,我要是離婚了,小孩怎麼辦?如果真離婚了,我就沒有辦法照顧孩子了。」 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監護權,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她說:「這樣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以後我要怎麼面對公婆和親戚?」 總是有些比較熱心幫助別人的人,會一再以救援者的身分掉入這種心理遊戲中,並反覆上鉤。 在這種循環往復的交談裡,那個真正想要幫助別人的人,會變得愈來愈沮喪、愈來愈失落,而那個尋求他人幫助的人,最後會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時受創的經驗裡。於是,被深埋在心中的聲音――「沒有人可以幫得了我」和「我總是求助無門」再次被喚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這個心理遊戲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學會不斷用犧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