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as if:一則商界的傳奇,擷取青年企業家的思維,細品八零後領導者的心路 | 做自己 - 2024年11月
彷彿as if:一則商界的傳奇,擷取青年企業家的思維,細品八零後領導者的心路
36歲,掌管六家投資管理公司,一家基金銷售管理公司
他是,集團資產規模已近2500億元的香港上市公司金誠創辦人韋杰
2015年獲選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大獎
2016年獲選中國金融風雲榜中國金融行業十大領軍人物
堪稱近年來中國商界的傳奇
做為一個領導人,永遠懂得共享榮耀
韋杰:「時光不老,我們不散。希望未來,我們能給彼此前進的信心,共同發展,共享輝煌。」
誠則金開,更有取信天下、澤及萬物之意。經營一間企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領導人的道德與態度,通過「誠」的方法,自然就金石為開。
拆掉思維裡的那面牆,將擁有一片更廣闊的天空
韋杰:「我希望,金誠能讓我們多一些同理心,互相學習理解,一起向著真實的世界走近。」
領導一個企業,需要有大格局,但若被格局所囿,反而無所發展。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對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也會相去甚遠;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和累積不同,擁有的訊息不同,理解也就不一樣。
成功僅僅是專注在當下應為的事情上
韋杰:「大道至簡,才是得道。大智若愚,才是智慧。」
小到事情,大到人生,上坡下坡都是我們會遇到的狀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發展企業、管理部門,乃至於執行專案,就像從台階路段到下坡路段,再上了陡坡,崎嶇蜿蜒、反覆迂迴,直到登頂,是一個從適應調整到穩定提速的過程。當有一天大家懂得爬山的妙處,就會明白人生的道理,。
運用獨一無二PPP商業模式,做“全生態城市化營運商”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是一種融資和項目管理模式,為解決地方政府建設的資金需求,以特許協議為基礎,形成的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最終讓雙方達到與預期單獨行動更有利的結果。而獨一無二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金誠集團最核心的業務,光是合作簽約的PPP項目就已高達千億人民幣,含蓋軌道交通、產業園區、環境治理、社會住宅、醫療…等基礎設施。而金誠能夠實現PPP項目拆分整合、招投標訊息發佈、對接洽談乃至法律支持、融資等服務。
大道無語,即彷彿
記不得走了多少路,想不起轉換多少次心境,僅八年荏苒,創造縱橫國際的青年企業家。
有豪氣,有柔情,有迷茫,也有頓悟
韋杰注重傳統文化,認為一個愛家的人才有更多的情懷來支撐對於事業的責任心。作為一個年輕的創業企業家,他更注重感恩和回報,認為有捨才有得。——騰訊
作為一家全球近兩千名員工企業的最高領導,韋杰的辦公桌上連台電腦都沒有。桌子左邊白板上四個大字「從零開始」,右邊疊掛著世界、中國、浙江、江蘇四幅地圖。35歲的韋杰在這片天地裡是一個胸有成竹的常勝將軍。——《人物》
作者簡介
韋杰
1981年生於金華東陽。浙江大學法學碩士,金誠集團創始人,現擔任金誠集團董事長。於畢業後考取司法資格證書、律師執照,後投身金融,創業成立金誠集團。至今在跨國六十多座城市設立分支,擁有六家投資管理公司,一家基金銷售公司,憑「新型城鎮化商業模式」的開創更讓他先後榮登華爾街日報、福布斯等國內外金融名人媒體。
韋杰對道家文化有深入理解,其辦公佈局、行事風格乃至企業文化皆有深遠影響,其辯證的中國化管理模式為企業戰略格局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此外,韋杰致力於慈善,其作為楷模帶領整個金誠集團團隊投身幫助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留守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的慈善事業,並舉辦全國公益巡迴畫展。
自 序 彷彿看見
開 篇 一念之間
一萬扇門的選擇
第一篇 精誠所至
「金誠」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從一碗鴨腿飯到營養餐
七個人請來一千人
最初的成長靠自己去完成
機場借錢的玄機
「中興一號」帶來的「中興」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該出手時就出手
格局之上
輪到你敲鐘了
做一盤萬人迷的番茄炒蛋
第二篇 篤行慎思
我把後背留給你了
以樹為師
工作,是一個機會
30歲擁有10個億比50歲擁有1000個億更幸福
拆掉思維裡的牆
複製貼上帶來價值3億的錯誤
四萬元買的本田奧德賽
《西遊記》的團隊是最好的
左腳還是右腳
工作需要置身事外地參與
不開心也是需要分享的
走到洞外看世界
我是這樣過河的
翡翠的價值究竟在哪裡?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
睡覺的奧秘
成為他的手和腳
只看最好的翡翠
是要一棵巨樹,還是一個茂盛的植物園
越強大,受限越多
我為什麼出一張「白卷」?
是金誠,也是江湖
就看你敢不敢玩
二十歲吃奶和二歲用避孕套
桃子樹上長不出梨
擁有直升機的高度
請用自己的熱量保暖
移樹要先看樹根
團隊工作就像接力賽
打響戰役唱好成名曲
第三篇 大道至簡
只有半小時是屬於你自己的
妙與徼
掃地的時候掃地,燒水的時候燒水
計程車司機和書呆子
楊過為什麼能贏郭靖?
蒙上眼睛過橋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師的缺失,標準的缺失
番茄在明朝傳進中國,但這不重要
爬山的妙處
我會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惡意?
從一本劍譜到萬法歸宗
接近你害怕的東西
彩虹是怎麼來的?
佛說難報父母恩重如山經
碳的命運
價值來源於差異
看得見的門,看不見的門
在探索中發現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跋 跨越長江,成就夢想
自序
彷彿看見
不知不覺,從《易觀》走到了《彷彿》。
原來,一直是想用另外一種語境來寫這本書,書名叫《易觀》。雖然同樣是故事,但會更多地思考和評論,希望通過自己經歷的許多事,來記錄走過來的坑坑窪窪。《易觀》這個名字,起得比較契合我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易」指的是事物的本質,「觀」指的是反復地觀看。可惜在快速的現代生活中,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總是不能真正地落地,沒有辦法真正靜下心來慢慢地分享所見、所思、所行。那就真實一點過日子吧!就像我們所經歷的所有事情一樣,其實一樣美好,即使沒有按照我們本來的意願發生,但我們彷彿都曾共同在那個時間裡看見。
這個世界上有三種知識,第一種是可以外化的,通過一定的學習和方法可以掌握的;第二種是不可外化的,但又在所有的存在當中必然存在的存在;第三種是既外化又不外化的,彷彿我們看懂了短暫的外在,又能體會到永恆
的內在。三種知識不同的途徑均可到達。第三種比較難一點,因為掌握它的方法只有悟,又必須兼具學習和實踐,沒人可以教你,但又好像人人都在教你,學了之後好像又是最沒有實際效果的。
我比較不幸,學不會前兩種,等若干年後發現自己一直在循著第三種知識這條「絕路「走的時候,已經沒辦法回頭了,因為我的思考方式和行事風格既定,彷彿改不了了。後來一狠心,那就一路走到黑吧!看看這個彷彿不存在的狀態究竟是長什麼樣的。
機緣卻又是如此。當你狠下心來和命運打算過幾招的時候,他又笑嘻嘻地站在你前面說:「我是你爸爸,我給你請了個家庭教師。」「來來來,好好學,好好幹,我今天擁有的以後都是你的。」突然,又有了指引的書,有了指引的人。
我記得我師父經常跟我念叨一句話:「我只是引你入門的師父,以後修行深了之後,你會看到你真正的師父。」此時我的內心獨白很多,但顧不上這些,我還是盲目地向命運出手了。
記不清楚走了多少路,也記不清楚心境有多少次的轉變,只是一直緊緊地抓住形神合一的一種方法論往前衝。彷彿真的得到了加持,所有曾經無法翻越的絆腳石都成了遠得看不到的小黑點,更重要的是對這種知識的悟開始了。這種悟的開始,就像春天裡登高望遠,如沐春風,一目了然,生機勃勃,言出法隨。不斷地登上一座座山的時候,這種知識又像一場場春雨,滋養著自己的身體,讓更深的理解了然於心。此時,腦子裡冒出一個大逆不道的想法,這麼難的一條路,要不帶大家都來走走看?這樣我就不孤獨了,儘管我自己已經逆風在前面走了一大段路了。
這本書裡所有的故事都是我講的,文字可能很無趣,故事也很簡陋。閱讀這本書前,你得用這篇序作為引子來啟動,之後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配對,慢慢地你可能就會感覺到那麼一點點味道。當然,如果你感覺不到任何味道也是正常的,那時我要恭喜你,因為你走在了一條康莊大道上,不用像我一樣有那麼多迷茫和困惑。如果你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有點不爽或者說不出哪裡總有點不對勁兒,我會覺得很開心,哈哈,終於有人來陪我了。最可怕的是,你看了這本書後突然有了想法,並且還想看我的下一本書──呀!我會覺得很害怕,因為有人要超過我了。
彷彿人的命運是註定的,彷彿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彷彿人改變命運也是註定的。祝你好運!
韋杰
2017年5月20日,於杭州
最初的成長靠自己去完成 我對公司員工說過幾次金誠在創業過程中拒絕風險投資的故事,後來這個故事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其實道理很簡單:該走的路都是要走的,順其自然,不揠苗助長。 2010年,是公司起步的第二年。因為金誠是浙江省第一批做財富管理的公司,所以當時就有人找到我,告訴我說要投五千萬,占公司多少多少的股權比例……當時合約都全部弄完了。可就在準備簽字前的一個禮拜,我就「莫名其妙」地拒絕這件案子。 為什麼要拒絕?我想了很多理由,其中有一個理由我到現在都還挺認可。因為我覺得當一個人還在嬰兒階段的時候,一定應該多吃飯、多吃菜、多運動,努力長高,自己學著長大、慢慢成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應該多吃「人參」,因為人在這麼小的時候,要順其自然地生長,充分靠自己,而不能採用外力去「揠苗助長」。 假如我那個時候就把「三顆人參」吃下去了,塊頭可能會很快長得特別大,但未來就不知道了,可能長到一米五、一米六就不長了。就好比所謂的神童,雖然在某一方面過早地壯大,顯現出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最終可能會還不如普通人,甚至可能會過早地消逝。 我不太喜歡那種主要不是靠內在,而是靠外力野蠻生長的狀態。 我喜歡的狀態是,很努力地去鍛煉,讓身體裡每一根血管都知道我擴張的痛苦,每一寸肌膚、骨骼都感受到成長的陣痛。當經歷了該經歷的,發展到了某個程度,突破了我的「極點」後,我得以變得更結實、更高大。這樣的狀態才能讓自己有可能健康、長壽。 30歲擁有10個億比50歲擁有1000個億更幸福 和我一起出差的常常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生的年輕人。年輕是一個人最大的資本,但是很多年輕人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努力工作,實現自我價值,是為了能夠好好享樂,但若是一直享樂,又會失去方向和價值。 只有享樂和工作互為條件,互為迴圈,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 抓住當下,是最關鍵的。 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祖克柏,因為被女朋友甩了,在蕭索的夜晚穿過空曠的校園回到宿舍後,當下決定今晚無論如何要做一件事情,於是開始通宵寫代碼,建立了Facemash。 這就是年輕人做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做了這件事情,他獲得了機會。 年輕的時候想玩但是沒錢,有錢了想去玩又沒時間,等有時間又有錢的時候,卻玩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