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風霜:台灣戰後隨軍來台小說家解嚴後身分敘事探析 | 做自己 - 2024年7月

鍛鍊風霜:台灣戰後隨軍來台小說家解嚴後身分敘事探析

作者:侯如綺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2020年02月01日
ISBN:9789571518213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以「解嚴後的身分敘事」為角度,分析一九四九年「隨軍來台」小說家解嚴後的創作。身分再現不會離開社會脈絡而進行,解嚴後台灣社會經歷返鄉探親、兩岸關係變化、從戒嚴邁向開放社會,本書探查這些步入向晚之年的小說家在這特定時空中,為何還要以中長篇鉅作來證明自己的小說家本位?從中發掘其孜孜矻矻,寫作不輟的心靈狀態,並進一步闡述其主體再現、重建自我的敘事方式、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
 
侯如綺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長期關注台灣文學領域,曾出版學術論著《雙鄉之間: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1950-1987)》,並撰寫多篇期刊論文。

第一章 導 論
第二章 隨軍來台小說家解嚴後身分敘事的精神結構
第三章 身分敘事的必要與艱難──張放解嚴後小說的敘事動力
第四章 流亡者的自我書寫──張放與王默人自傳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與身分敘事
第五章 禁錮與救贖──舒暢《那年在特約茶室》與梅濟民《火燒島風情系列》空間中的身分敘事
第六章 書寫倫常的兩種方式──司馬中原《最後的反攻》與朱西甯《華太平家傳》中的倫常與文化身分書寫
第七章 離散者的精神堡壘──墨人《紅塵》中的文化身分書寫探析
第八章 結 論
參考書目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一、國共內戰下產生的「軍中作家」 「大兵文學」或是「軍中作家」在文學史上曾經是相當特殊並具有特色的一個現象。軍中文藝的推行,養成了一批出自軍中的作家,其中更不乏以傑出的文學表現持續創作並在文學史冊上留下成就的名字。昔日被認為主導文壇的外省作家,在文學場域已經產生劇烈變化的今日,只剩下少數人在創作。也因此本書特別將「軍中作家」此一稱謂加上引號,因為「軍中作家」只是他們在五○年代時空下被冠上的文學史稱謂,他們許多人早已轉行、退伍,不以軍人職終老,甚至厭惡被冠以「軍中作家」的名稱。故本書便以「隨軍來台」的小說家,用來概稱這一群一九四九年隨軍來台,曾經短暫或有過長期軍人生活的小說家們。 我們以開放探親的一九八七年為界,觀察文壇中仍在創作的隨軍來台小說家們的身分書寫,那些清楚在小說中由主角或重要人物表現出由中國大陸渡海來台,而歷今已在台灣安身立命、結婚成家,甚至已經子孫滿堂的小說家們。對於出身軍旅的作家而言,即便是十二歲來台當了幼年兵,到了可以探親的年紀亦已經五十三歲,更遑論多數大兵年齡都更長些。台灣從戒嚴兩岸隔絕到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度過近長達四十年的歲月。昔日於一九四九年遷台,號稱六十萬大軍的軍人們,也已經由青年至中年,由中年以至老年。四十年的全然隔絕,使時間真空空白,待到四十年後返鄉,時空刻痕在擠壓下,其傷痛殘忍已不是「少小離家老大回」所能道盡,在此之後的他們若還持續寫作,便是進入了生命中的向晚之年。 大陸遷台人數民間一般推估為二百萬。由於早期大部分軍人有兵籍而無戶籍,所以人口推估不明確,人口學家、歷史或社會學家的估計大約是落在一百萬到二百萬之間。根據近期林桶法《一九四九大撤退》中的推估約是一二○萬左右,軍籍人口佔六十萬。而楊孟軒〈五○年代外省中下階層軍民在台灣的社會史初探〉估計外省遷台人數應少於一○九萬人,認為約是早期社會人口學家李棟明九十一萬左右的推估較為精確。軍人來台一般稱之為六十萬大軍,胡台麗引用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委員會在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底所公布的資料,大陸來台軍人約是五十八萬人,遷台軍籍人口大約是遷台者總數的二分之一或近於二分之一的人口。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