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 | 做自己 - 2024年5月

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

作者:喬鳳杰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ISBN:780230356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31元

本書把人的全部行為按其方向或性質界分為經驗心之建構和超驗心之彰顯兩種類型,闡述了經驗心之建構與超驗心之彰顯的意義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然後以此為線索分別為建構經驗心和彰顯超驗心的層面上探討了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之主流形態兵家、道家、佛家、儒家等的內在關系,並對傳統文化影響下中華武術的復合理性進行較為深入的理論剖析。 在導言中,筆者認真強調了研究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提供了研究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的方法,分析了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影響中華武術的原因,確立了會通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的基本思路,並以經驗心之建構和超驗心之彰顯為線索,論述了傳統文化對中華武術的總體影響。作者認為,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經驗心之建構只是現實追求,超驗心之彰顯才是終極目標,且超驗心之彰顯的方式有兩種,即由經驗心向內展開的直接以消除經驗心為手段來彰顯超驗心的專門性修煉在建構經驗心、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上再超越經驗心、消除經驗心的生活性修煉。傳統文化的影響,乃是使中華武術把彰顯超驗心作為了自己的終極目標,為習武者建構經驗心之技戰術方法和道德規範提供了諸多方法論的參與與思想原則的指導,為習武者提供了諸多專門性的彰顯超驗心的內功功法和在武術實踐中彰顯超驗心的運動訓練指導思想。 兵家對超驗心之彰顯的關注不太明顯,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對建構經驗心之方法的說教上。兵家對武術的影響,乃是通過對習武者之技戰術思想的影響而為習武耆經驗心之建構作出貢獻。在第一章,作者認為,武術與兵家的理性架構,均是復合的“正出而譎用”。筆者以培養作戰勇氣、掌握對抗主動權、因敵而制勝等戰略戰術為突破口,分析時論了武術與兵家的共同之處和兵家對武術的潛在影響。 道家對武術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對習武者建構經驗心和彰顯超驗心的方法理論與思想原則均有較大的貢獻。道家對道這一超驗心的崇尚,對于傳統武術訓練終極目標的確立,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就建構經驗心之方法理念與思想原則而言,道家之“反動與弱用”的方法論,被一些拳種采納而成為其重要的戰略戰術。就彰顯超驗心的方法理論與思想原則而言,道家之“復歸于無極”的基本思路,完全可以被作為傳統武術之超級心理訓練的根本原則;作為其“復歸于無極”的彰顯超驗心的專業方式,道家的養生技術與養生理念,分別被某些拳種吸收改造成了內功功法與技戰術訓練的指導理論,從而使武術與養生在體系結構上產生了交融與互動。這是第二章的主要內容。 武術與佛家的融合,乃是一個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武術與佛家相互親近的出發點並不相同,但是,不難看出,雖然佛家不會把武術功夫的提高作為目的,武術的習練者也未必十分虔誠地信仰佛教的全部教義,可無論是從武術還是從佛家的角度看,武術與佛家之融合對雙方都是有益的。佛家修行以經驗世界為虛幻並以經驗理論為方便說法,表明了其對經驗心之建構的價值輕視,同時也顯示了其對超驗心之彰顯,的堅定態度。佛家對武術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佛教為習武者彰顯超驗心之方法理論與思想原則提供了較好的方法論的參考與思想原則的指導。這是第三章的主要內容。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融原生文化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為一體,具有極強的價值統攝力量。這就是其對傳統武術能夠產生影響的根本原因。儒家對武術的影響,涉及建構經驗心之模式與彰顯超驗心之模式兩個層面。就其對習武者建構經驗心之模式的貢獻而言,儒家對武術之影響的主要表現,即是按照儒家的禮儀與禮義,建構了傳統武術的價值理念與行為規範,從而形成了傳統武術的武德系統。就其對習武者彰顯超驗心之模式的貢獻而言,儒家對武術之影響的主要表現,即是以儒家的“無極而太極”,為習武者提供了一種在有形的武術運動實踐中開發自身潛能的訓練新思路。這是第四章的主要內容。 與武術性質最為接近的作為“做事之智慧”的兵家思想對中華武術的主要貢獻,在于培養習武者的對抗意識與作戰謀略,從而強化了中華武術的工具理性;而作為“做人之智慧”的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則為習武者提供了它們不盡相同的人生目標與生活模式,從而為習武者確立了可供選擇的價值理性。儒家、道家、佛家之彰顯超驗心的思路方法,毫無疑問地是一種價值理性,然而,由于這種價值理性指向的是對人的潛能的開發與彰顯,所以,它在客觀上也就同時具有了提高武術之專業能力的工具理性的意義。雖然,在彰顯超驗心這一終極訓練的意義上,中華武術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是合一的,然而,我們又不難發現,其在建構經驗心的層面上,經“理性的復合”而完成的“復合的理性”,卻是一對異常明顯的相互對立的指導理性——詭道與聖道。在第五章,對武術之復合理性的成分、來源、關系、要求等展開了積極的探討,並對與其相關的人格與功夫、統制與僭越、公德與私德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結語,筆者對中華武術的文化傳統進行了現代的闡釋,並對武術之當今發展進行了現實的思考。筆者認為,既追求超驗心之彰顯,又重視經驗心之建構,並在方法論系統上完全開放,乃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文化傳統。經驗心的建構與超驗心的彰顯不一不異, “立”與“破”、“經驗”與“超越”,是可以在同一種形式下完成的。傳統武術的功能優勢,並不是表現在技擊、表演、健身、養性、自娛中的某一個別方面,而是表現在其所具有的技擊、表演、健身、養性、自娛等各種功能的復合性,從而使傳統武術的習練者能夠在相對簡捷的運動中一舉多得;傳統武術的精神魅力,並不在于其對所謂的“高、難、美、新”等技術規格的人為設計,而是在于其簡單樸實的動作運動中所內含的文化蘊涵與宗教魅力。

導言 一 為何研究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 二 如何研究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 三 傳統文化何以能影響中華武術 四 傳統文化對中華武術的總體影響 第一章 武術與兵家 第一節 正出而譎用 第二節 謹養而治氣 一 戰在于治氣 二 謹養而勿勞 第三節 掌握主動權 一 先為不可勝 二 貴知彼知己 三 深謀而慎戰 四 先機而制敵 五 藏己而掩形 六 揚長而避短 七 軍有所不擊 第四節 因敵而制勝 一 因敵而制勝 二 避實而擊虛 三 示形而誤敵 四 正合而奇勝 第二章 武術與道家 第一節 形上的引導 第二節 反動與弱用 第三節 復歸于無極 一 復歸的理路 二 復歸的技術 第三章 武術與佛家 第一節 武佛的因緣 第二節 禪定與內功 一 禪定即內功 二 禪定的功效 第三節 禪修與練武 一 訓練即修行 二 武術之禪修 第四章 武術與儒家 第一節 儒何以治武 第二節 武德的建構 一 禮儀的規訓 二 五常的教化 三 中庸的告誡 第三節 無極而太極 第五章 復合的理性 第一節 理性的架構 一 本然的詭道 二 超然的聖道 三 詭道與聖道 第二節 相關的思考 一 人格與功夫 二 統制與僭越 三 公德與私德 結語 一 對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之關系的現代理解 二 對中華武術之當今發展的現實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功夫”因《少林寺》等影片而名揚天下,之後,海內外又出了許多與佛教、道教有關的電影、電視,武術與中國古代宗教乃至傳統文化的關系日漸為人們所熟悉。但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恐多屬“外行看熱鬧”。當然也不排除能窺其“門道”之“內行”者在,喬鳳杰博士也許就是其中的一位。 喬鳳杰出生于武術世家,自幼酷愛武術,既接受過傳承明晰的傳統家庭訓練,又接受過系統嚴格的現代專業訓練;後任教于河南大學,教學之余,尤熱衷于傳統文化的研習。也許得益于把武術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的緣故,無論是其自身的武術功夫,還是對武術文化內涵的研究,喬鳳杰博士都有很深的造詣。有鑒于“武林中人”多不太熟悉傳統文化,而多數“文化人”又不懂武術,喬鳳杰決心在這二者之問搭一座橋——較深入系統地探討一下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也許就是他報考南京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的初衷。 在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喬鳳杰較系統研讀了作為中國古代傳統學術文化代表的儒、釋、道三家的有關典籍,搜集了大量武術與傳統文化相互關系方面的原始資料,最後提交的博士論文就是這部《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 論文以經驗心的建構和超驗心的彰顯為主線,較深入、系統地探討了傳統文化對中華武術的影響,既較系統地剖析了諸如儒家、兵家、道家、道教對中華武術之技戰術的影響,又頗為深入地揭示了佛教、道家、道教及儒家的有關思想是如何影響中華武術之終極目標和武術境界的確立,尤其為可喜的是,論文還對傳統文化何以能影響中華武術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使論文頗具理論深度,獲得參加論文答辯的專家們的一致好評,認為在探討傳統文化與中華武術相互關系方面做了一項頗具開創性的工作。 當然,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相互關系是一個大課題,加之,這項研究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因此,希望今後有更多的人來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更真誠希望鳳杰博士以此為新的起點,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繼續把這個課題研究不斷向縱深推進,為弘揚中華武術和優秀傳統文化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論著付梓之際,鳳杰博士要我為該書寫個序,我很樂意把它推薦給大家。是為序。 賴永海 2006年5月6日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