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香港買日本餐具?推薦回答

作者:端傳媒

必須為香港留下這一頁歷史 面對香港百年來的重大變局,《端傳媒》來自前線的圖文報導 細細密密地記下這場運動的一筆一畫,既是身為記者的責任, 也是《端傳媒》反饋香港這個成長、立足之地的義之所在。   ★☆隨書附贈61*43CM 彩繪精緻反修例海報:「2019香港風暴」 & 《端傳媒》一個月暢讀會員(需支付手續費HK$0.99,詳細辦法見書腰後折口)★☆   二〇一九年二月,因一起港人在...

作者:潘國靈

  時值亂局,躁動與沉寂同時,潘國靈從「當下」切入,帶大家回放香港,從千禧年說到反送中,「重行」我城過去二十年來走過的一些路。全書以社會事件為主軸,有大事件如SARS、保育及本土思潮、反國教、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等,也有較微小或另外的,如控煙運動、石牆樹一夜慘遭劈殺等。事件獨立可觀,連起來又見社會之遞變。潘國靈筆下,有紀實、分析、論說,公共題材亦見個人筆觸。時代倉促,當健忘症如常,潘國靈如「...

作者:派翠西亞‧威爾特希

佳評如潮! 入選《紐約時報》書評「新作與值得關注」精選 入選《科學新聞》2019年最受歡迎的科學書籍   本書顛覆你對環境生態的看法,   植物不但可以殺人,還可以破案!   本書結合引人入勝的科學寫作和犯罪實錄,探索自然生態與犯罪之間令人震驚的交集,每個秘密的破解均揭露另個秘密的出現。   從寧靜的鄉村泥路到充滿花粉粒的步行靴鞋底,鑑識生態學家暨作者派翠西亞‧威爾特希,運用過去幾十年...

作者:

  面對世界教育革新浪潮,加上疫情衝擊,令教學工作進入「新日常」。本書集結《灼見名家》香港教育 3.0 專欄文章,包含「青年教育革新」與「幼兒及兒童教育」兩大部分。   17位作者均為香港教育界成員;身為由幼稚園至中學教育領域中不同的專家、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他們關注了本港中學及高中教育的變動與教育界的回應,闡釋了未來數年香港將迎來的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困難,申論了香港獨有歷史所構成的身...

作者:藝家天爸Joey KwokNasha Chan林健恆@USP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學生報編輯委員會

為爭取自由的人們留下紀錄, 你們不必獨自面對。 抗爭的香港人,看見的是什麼景色?   由在第一線的香港攝影師紀錄下來一場場抗爭,   還有在台港人為他深愛的香港寫下的真實感受。   專訪「銅鑼灣書店」店長 林榮基   因《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而引發的「反送中運動」,   從六月開始大規模爆發,兩百萬人走上街頭進行抗爭。   從7月14日的沙田新城市廣場、7月21日的元朗事件、8月...

作者:徐承恩

這不只是一場屬於香港的時代革命, 同時也是一場召喚邊陲小國的結盟戰鬥。 從香港主體出發,打造東亞反殖共同體, 抵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勢在必行。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中英聯合聲明》承諾「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前提下,主權被移交予中國。然而不到20年,中共卻開始收緊香港自治,從2014年的「雨傘革命」,到2017年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送中惡法,香港人不得不走上街頭,並屢屢刷...

作者:李雪莉楊智強陳怡靜余志偉陳朗熹劉貳龍

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   香港人,返來了。一國兩制的快速崩解,讓游離在無力和沮喪的香港人,重新找到自我定義的方法。這場仗,跨世代發出對強權的怒吼,不只是香港這塊土地的存亡之戰,也是世代浪潮在絕望中的奮力掙扎。不舍晝夜,綿延不絕。   ★台灣媒體《報導者》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第一手紀實   ★28篇專文+38張彩色照片+23個關鍵詞+反送中大事記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170...

作者:巽 信二

解剖刀劃開的不只是屍體, 也劃開了真相。   在山中發現的白骨遺體,居然是溺斃的!?   透過CT技術檢查遺體傷口,就能判定是單獨犯案抑或共同犯案!?   不願承認遭受虐待的年幼兄妹,究竟有什麼讓人心疼的理由?   在化糞池中發現的棄嬰屍體,透過DNA鑑定找到了親生父親!?   顛覆各項推測的真實死因,   無論是他殺事件還是意外事故,真相皆曲折離奇!   你最近曾見過「屍體」嗎? ...

作者:梁啟智

為想要瞭解香港的人而作 ★☆Matters 創辦人 張潔平專文推薦 ★☆以三十六道包含認同、制度到未來走向的提問,勾勒出香港的基礎輪廓     香港很獨特,但香港不孤單。身分該如何理解?歷史該如何記憶?權力是否必須服從?制度該如何改變?面對系統性敗壞時能如何力抗?這些問題,不只香港人在面對,也不只香港人在嘗試回答。對香港的未來,我不敢盲目樂觀。不過如果香港的故事能激發更多人勇於問問題...

作者:周保松

  權力的正當性,從何而來?   公民怎樣才算活得好,活得有尊嚴?   政治世界,真的有道德可言嗎?     「為了信念而活的人,深信只有在生命中活出這些信念,人格才算完整,社會才得正義。這是可實現的理想,只要我們願意為此努力。有信念,就有希望。我祈願這本書,可以陪伴香港人走下去。」   ──周保松     一個重視個人自主的正義社會,應該為自由平等的公民提供公平的機會和條件,使得每個人能夠...

作者:范琪斐

不說你不知道,原來美國是這樣的…… 吸大麻是進步的象徵!? 射殺獵物是光榮傳統!? 沒有用的東西很重要!?     【著名資深駐美特派記者范琪斐,在美國的零時差貼身採訪第一手報導】最近十年大麻開始翻身時,這些酷奶酷爺們想起年輕時的美好時光,大多對大麻合法化非常支持,也成為休閒大麻的主力消費群。這意外促成美國隔世代的交流,加強了爺爺奶奶與孫子輩的感情,現在孫子們去探望袓父母的誘因大很多,因為N...

作者:廖亦武

  維基百科以「中國的索忍尼辛」來比擬廖亦武。知名作家大衛•艾克曼(David Aikman)則說:第一個使用和索忍尼辛在古拉格群島中一樣精準的數據來描述中國大陸監獄和虐待情況的第一作家。   繼《六四.我的證詞》、《子彈鴉片》,「中國古拉格三部曲」最終曲,終於問世。壓卷作,(逃港聖經),塵世首現。   台灣駐德國代表謝志偉稱此新作:文學性直通卡夫卡創世鉅作《審判》。   人性最深的試...

作者:亞當‧弗萊徹

「我是德國人,這本書寫的是真的!我笑到流眼淚!」 一本德國人看了也拍案叫絕的曠世奇書! 亞馬遜讀者盛讚:句句珠璣!德國人就是這樣……   ◎德國人認為「沒跟五個最好的男性朋友一起裸泳過,就白活了」? ◎只要口袋一有點錢,就想去買保險? ◎不管笑話多好笑,只要資訊有誤,一定糾正到底? ◎每個德國人心中,都有一張「不能說的職業分級表」?  ◎德國人旅遊,是想提醒自己:「德國的一切有多麼美好」?...

作者:張歷君

  跨越二元對立的傳統研究方法,看瞿秋白思想的複雜性。     本書將瞿秋白的思想、政治和文學實踐,理解為二十世紀初中國「跨文化現代性」的重要案例。作者參考史華慈的「『雙方面』的辯證法」,嘗試為瞿秋白研究重啟一個開放的批評空間。在這個新的空間裏,本書把辯證唯物論的哲學思考與有關政治事件的個人回憶和小說改編等不同領域的文本連接起來;同時將生命哲學、佛教唯識宗思想和無政府主義這些表面看來毫無關係...

作者:王泰平

  本書作者從上世紀60年代末起,先後作為記者、外交官和中日兩國共同事業的中方代表六度日本常駐。他根據自己的親歷、觀察和感悟,旁徵博引,用通俗而清新的語言、翔實而權威的史料,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層面,概述中國政府的對日政策、日本在中國外交棋盤上的位置;評說戰後70多年來中日政治關係演變,深挖其時代大背景和深層的原因;披露了1972年實現中日關係正常化、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