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香港買碗碟?推薦回答

作者:Albert H.Y. Chen

  This collection of selected works by Professor Albert H.Y. Chen shows the contours of the author’s scholarship as it developed over 35 years of his academic career, from 1984 to the present. The ...

作者:蘇陽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暴力行為人所共知, 但其極端形態— 集體殺戮—卻極少被談論。1967至1968年間,以公開處決、鄉鄰互相殘殺等為形式的集體殺戮在中國農村大範圍存在,其廣度和深度令人震驚。   本書首次透過地方檔案、政府公開材料和南方兩省倖存者的訪談資料,有系統地記錄和分析這種殘暴現象。研究聚焦於農村普通人的行為,探討文革期間千萬人自願參與文革甚至集體殺戮背後的深層邏輯。作者提出解釋...

作者:周子峰

  從社會史的角度, 探索近代香港的殯儀文化及其演變。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在世的人與去世的人因死亡而分別,喪禮正是在世的人對去世的人的正式道別,也具有安撫死者家屬情緒的作用。   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喪禮有人倫社會網絡的建構功能。通過喪禮程序的安排,展示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尊卑、親疏、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等社會關係。在今日的香港社會中,傳統華人信仰的式微與西方文化的傳入,使香港居...

作者:何頻

2019年,無論國內還是海外的中國人,最關心的莫過於兩個關鍵詞:香港、貿易戰   香港: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了看似平平無奇的《逃犯條例》的修訂草案,怎麼就激起了香港百萬人級別的一波高一波的抗議,數月時起時伏,直逼得林鄭宣佈《逃犯條例》「壽終正寢」還是不依不饒,最終迫使林鄭不得不正式撤回?   貿易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過就是在博弈中「近似地」悔了一次棋,怎麼川普總統就一步狠一步...

作者:駱頴佳

  在愈演愈烈的中港矛盾中,國族認同的論述永遠是一個戰場。   身處於後殖民年代,我們可曾真正地「去帝解殖」?   在過去一個半世紀,「香港」作為一個邊緣城市。究竟是如何被中國書寫?香港這個殖民地符號,是怎樣被想像成不同的國族他者,以配合國族主義所要追求的「帝國復興」?九七回歸後,「中港融合」的論述更甚囂塵上,倘若香港人仍依賴這種論述來想像自己的身分,我們又可怎樣走出自身的身分迷思? ...

作者:譚蕙芸

  講速度,不如講深度。   特寫新聞記者多角度立體呈現受訪者的生活世界,將「他們」變成我們」。   以真實紮實的報導,令讀者從一粒沙看見一個世界。   新聞界對「速度」有一種普遍、近乎強迫症狀的迷戀;講求深度的採訪和寫作,是否便無立錐之地?   投入長時間採訪,多角度、立體去呈現受訪者和他們的世界,是新聞特寫一大特色;透過脈絡化的重新呈現,陌生人變成可理解,熟悉的事物拉遠了,我們便能誠實...

作者:章小杉

  近年來,圍繞新界「丁權」的「傳統權益」問題,香港社會時有爭論。所謂「丁權」,是指香港新界原居民的男性後人(即「男丁」),按殖民地時代沿用至今的「小型屋宇政策」(丁屋政策),獲准在新界的私人土地上興建房屋居住。《基本法》第四十條規定:「『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受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保護。」但對於何謂「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香港特別行政區應如何保護此類權益,《基本法》第四十條並沒有明示...

作者:范瑞平張穎

  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爆發,威脅公眾健康、打亂生活節奏、衝擊社會經濟。病毒沒有種族,也沒有國界,人們在共同面對這一瘟疫大挑戰時,健康價值固然重要,與此同時,倫理道德和人類價值如平等、自由、公正等同樣不能忽略。   本書收錄二十多篇,由兩岸三地的學者撰寫的重大議題文章,從基礎倫理、防控倫理、法律倫理、醫療倫理、責任倫理、關懷倫理六個角度,探討如何在大疫當前的困境下,建構中國生命倫...

作者:陳霓

  三十而立,中國內地公共關係自西方引入三十餘年,發展方興日盛。兩地文化迴然不同,西方公關理論是如何在中國演進,並與本土環境調和及轉化?而在中國公共關係的實踐上,這些概念是否適用至今?   本書結集作者三十年來於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嚴謹剖析西方公共關係模式與中國公共關係實踐的相關領域、理論和議題,藉以再現公共關係在中國發展的曲折歷程。作者一方面以傳播學的「擴散理論」探究公共關係引入中國的路...

作者:江仲有

  訴訟是一隻很奇特兇惡的猛獸,它看似平凡,讓爭議人很輕易地使用它來伸張正義及懲罰他人。可是,一旦訴諸法律後,爭議人是很難全身而退,不受任何傷害的。訴訟破壞彼此的關係,加深仇恨,無助解決紛爭,最終導致兩敗俱傷,亦可能令爭議人傾家蕩產。為了避免訴訟,爭議人可選擇調解替代,以解決糾紛。調解是解決紛爭、締結雙贏甚至是多贏的白武士。本書介紹了調解和調解所需的法律知識和技巧,鼓勵更多人士參與專業調解,...

作者:劉曉波

  多年來,劉曉波針對臺灣、香港和西藏問題撰寫了上百篇評論文章,這些文章展現了他思想的徹底性和精神的自由度。劉曉波的超凡脫俗之處,即在於他雖然生活在不自由的中國,雖然有那麼多時間身陷黑獄之中,卻是中國人中少有的、百分之百的「自由人」。他的這些文章,共同指向一個讓那些「天朝衛道士」大驚失色的主題:「讓中國解體,讓人民自由。」   誠摯推薦   達賴喇嘛、余英時、王丹、吳介民、馮光遠、賴中強、...

作者:Patrick H. Hase

  This book is a history of village communities in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including those in the areas of Ha Tsuen, Hung Shui Kiu, and Sha Tin as well as those on the islands of Lamma, M...

作者:朱國斌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投入營運。這條將香港連接至國家高速鐵路網絡的高速鐵路,由構思到通車,耗時多年,當中的「一地兩檢」通關程序安排引發的法律爭議,更對「一國兩制」及《基本法》帶來具體的考驗。   《基本法》第18條規定:「全國性法律除列於本法附件三者外,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外界質疑,在西九龍站設置內地口岸區,按內地法律實施管轄,是否違反《基本法》?特區政府是否...

作者:郭于華

  「我們應該做的是讓三者各歸其位: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三者各司其職,各守本分,互補互助,相互制衡;這才是應對日益複雜的經濟社會生活的正確選擇。」—郭于華   新時期中國的社會轉型,是以70年末80年代初的經濟制度變革為起點的,即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這一社會結構性變遷的成本和收益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分佈是不同的,在人民生活有限改善的同時特殊利益集團...

作者:徐靜波

安倍為何能當這麼久的首相? 去日本投資移民為何不靠譜? 日本經濟真的很糟糕嗎? 日本女人為何拋棄LV,回歸本真生活? 日本為何還堅持使用漢字? 《日本人的活法》之後,繼續認識日本   從日本天皇到普通民眾,從東京到大阪,從男人的皮鞋到吃飯的筷子,從東京灣區建設到災後重建,從投資移民到自助旅遊……旅日長達二十餘年的資深媒體人徐靜波,以一個個小故事精彩詮釋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