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才是王道@ 洄瀾窯:: 隨意窩Xuite日誌 | 燒陶時間

首先要說的是,有一陣子的陶藝界似乎陷入溫度的迷思;某些製陶的工廠為了降低成本 ... 建窯的殘片之所以能呈現1300度的釉肌,是因為長時間燒製而成的,多長?洄瀾窯2013我思,故我在~花蓮~吉安~洄瀾窯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008252211低溫,才是王道?青瓷  長達36小時的實驗燒窯終於在剛剛停窯了,雖然明天才能開窯,結果也還不知道,但是有一些話,如鯁在喉,不知道該不該說.....  還是說吧!不過在此個人要事先聲明,以下內容只是個人多年來實驗的心得和想法,並無意影射任何陶藝界的前輩,請勿對號入座,但若真不小心得罪了您,還請多多包涵,原囿則個。

  首先要說的是,有一陣子的陶藝界似乎陷入溫度的迷思;某些製陶的工廠為了降低成本,在釉中加入氧化物降低溫度,例如透明釉中加入氧化鋅可將原本1250度的釉藥降至1180度即可熟成。

而個人工作室則是拼命追求高溫,1280度小意思,1300度不夠看,有人說他燒到1340度,有人乾脆飆到1400度,好像越高溫就越了不起,飆高溫才能燒出好東西。

前者拼命想降低溫度節省成本,雖然情有可原,但畢竟不可取:而後者一味強調高溫,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此話怎講?不解一:好的陶藝品一定要拼高溫嗎?不解二:高溫才能燒出好釉色嗎?當然,答案都是否定的。

  記得十年前剛接觸陶藝世界的時候,我也一樣想追求高溫,並且羨慕那些有高科技設備,號稱可以燒到1400度的前輩。

畢竟我的電窯最多只能燒到1300度!就這樣渾渾噩噩拼命燒了兩年,人云亦云,動不動就是1280,1290,甚至1300給他操下去,結果呢?十件作品九件流釉,僥倖沒流釉的,陶土過火起泡變形,燒壞的比好的多......於是辛苦的作,辛苦的燒,然後再辛苦的敲!  後來接觸了柴燒,跟著刁宏亮老師學習,北部的各個窯口都去玩一玩,發現每次燒窯時,大家的眼睛總老盯著溫度顯示器,巴不得表上的數字能一飛沖天.....。

還記得某位窯主在溫度破了1300度時,高興得開香檳慶祝,年幼無知的我,那一夜喝的還真茫,因為爽嘛!了不起,1300度耶!但又忍不住擔心,我那陶土的作品,能否禁得起1300度的淬煉呢?  隔週開窯時,原本期待驚奇精彩的作品,卻十件有八件沒熟,不但落灰沒熔,連坯土都還是橘紅色,根據我燒電窯的經驗,那大概只有1050度左右吧!那ㄟ安ㄋㄟ?不說是1360度嗎?  領我入門的柴燒前輩偷偷的笑著跟我說,1360度是燒測溫棒的溫度,並不是窯體本身的溫度,換句話說,燒假的,燒自己爽的.....  那一天,我學到了很多,當然,也開始去思考一些以前沒想過的問題。

什麼問題呢?書上說,兔毫天目要1300度才能燒出來,又說建窯的殘片經過儀器檢定有1300度的溫度水準......所以台灣的一些天目名家就拼命的衝高溫,而偏偏一般陶土又不耐高溫,於是就試試半陶土,再不乾脆改成瓷土....等等,那建窯瓷的鑄鐵胎怎麼辦?簡單!大師在瓷土面塗上一層鐵水,看起來像個樣不就得了?  芸芸眾生更是給這掛人搞昏了,認定了一定要色彩炫麗,結晶閃爍的才是好的天目碗,於是一波波陶藝名家,不管是前輩還是新秀,五花八門的氧化物通通給它丟進釉裡去,然後費盡心思兩掛三掛四五掛給它噴上坯體,於是各式各樣的『妖怪』就這樣出現了!  何謂妖怪?君不見西遊記中那些裝神扮佛的假仙,其實都是妖怪!  好了,回到主題,溫度的迷思,古老的建窯兔毫殘片,鑄鐵陶土胎,真的,真的燒到1300度嗎?我開始懷疑,懷疑吳教授書上寫的是否正確。

  首先,我們要先確定一件事,當我們要燒製1300度的作品時,我們的窯體也要能承受1300度的高溫,是吧!否則燒到一半,窯體熔了,垮了,還燒啥?問題是,我這台以現代科技製成的電窯,保溫性,密閉性俱佳的狀況下,最多就只能燒到1300度,而八百年前的宋朝,沿山而建的土窯,能禁得起1300度的高溫嗎?除非你跟我說,那是外星人來蓋的!  再者,稍懂烹飪的朋友都知道,用快鍋燉肉,肉很快就爛了,但是肉的纖維鬆散,味如嚼蠟。

而用小火慢燉,燉個兩三小時,肉一樣也會爛!不過肉的鮮味會保留,纖維的彈性也還在,不會柴柴的!  你知道我要說什麼了嗎?是的,古代的土窯根本燒不了高溫,而鑄鐵陶土胎也耐不了高溫,建窯的殘片之所以能呈現1300度的釉肌,是因為長時間燒製而成的,多長?十幾天!   2007年起,我開始把這樣的想法付諸實驗,我用1160度的低溫,恆溫了16個小時來燒青瓷,我發現在1260度才會熟成的青瓷,這樣燒,也行!但是因為耗時太久,不敷成本,燒了幾窯,發現假設能成立便作罷,於是這一擱,就是三年!  一直到2010年,也就是今年二月,我看了馬未督先生的大作『馬未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