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製好的文創內容,然後呢? | 華山文創商品

這次找來紙本媒體出發、跨足店面和經營自有商品的「小日子」;以編輯概念為精神,提供藝術設計交流的平台與場域的「朋丁」;以及運用「募資課程機制」 ...Home聊文創產製好的文創內容,然後呢?談編輯33點讀華山385品牌經營69Jul10,2018產製好的文創內容,然後呢?談編輯33點讀華山385品牌經營69Jul10,2018新生代內容力的生存之道跨界整合已是各產業的趨勢,文創界的每個品牌都在找尋兌現的生存之道,除了產出好的內容,該如何創造好的經營模式,讓「內容變現」,是人人心中的大哉問;特別當這個世代的人們著重於「創新」,著迷於美好的生活方式,既看重表象、又在乎內涵,該如何抓住目標族群的注意力,並開闢種種可能的潛在商機,已成為內容產業的顯學。

這次找來紙本媒體出發、跨足店面和經營自有商品的「小日子」;以編輯概念為精神,提供藝術設計交流的平台與場域的「朋丁」;以及運用「募資課程機制」實現線上共享教育理念的「Hahow」,聽他們如何運用「好內容」進行串聯的跨界合作、異業結盟,既提升品牌亮度,又能讓各方受益?分享各自的經營心得與市場洞見!圖說:由左至右,小日子雜誌發行人—劉冠吟、朋丁共同創辦人—陳依秋、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江前緯、HaHow好學校社群經理—楊子葳 雜誌品牌IP化經營,打造「會走路的媒體」被視為文青精神指標的〈小日子〉,兩年前從出版轉戰零售業,人們不僅閱讀小日子雜誌,還可以喝杯小日子飲料,穿上小日子的T恤!小日子發行人劉冠吟表示,雖然過往單純仰賴紙本的銷售即可維持生計,但在時代的轉變下,紙媒的生存環境日益險峻,須適時做出改變,才能找到存活的可能;為使雜誌編輯部可專業地獨立運作,不受廣告商業的箝制,她將品牌IP化,緊扣雜誌所關注的本土故事與生活,將有質感的台灣風格,移轉到選物商号、自創商品及飲品店上,打造「會走路的行動媒體」。

目前四間實體店面都以老屋為基地,盡可能保留舊有外觀,內部以白色、水泥、木質的經典文青系組合,勾勒出清新、簡約、在地的小日子品牌面貌。

不少飲料成分主打MIT(MadeinTaiwan),店內選品多半來自編輯在台灣挖角到的在地小品牌,不僅在店內做選物策展,也不時到海外參展,推廣有質感的台灣特色商品。

劉冠吟經營至今發現,繁體字閱讀市場的確在蕭條中,但在中國、馬來西亞及香港仍有許多擁戴者,他們喜愛小日子所包夾的台灣味,嚮往台灣在地的場景與文化,一種緩慢飽滿、隨興優閒的生活氛圍,可說是台灣與眾不同的軟實力。

劉冠吟喜歡把選物shop稱之為「柑仔店」,藉由販售自創商品、親近性高的飲品到傳遞台灣在地文化的特色選品,找到更多喜歡小日子的族群。

 將品牌IP化,緊扣雜誌所關注的本土故事與生活,將有質感的台灣風格,移轉到選物商号、自創商品及飲品店上,打造「會走路的行動媒體」。

 小日子也自有一套拓點策略,公館店天天接觸台大學生等年輕族群,延吉店在流行商圈東區插旗,測試大眾市場的飲料口味接受度;赤峰店開在地人文味濃厚的赤峰街,企圖帶領人們看見最迷人的台灣巷弄景致;進駐藝文活動頻繁的華山,和國內外的文創愛好者直接面對面;不僅大幅度提升品牌能見度,也吸引不同特性的族群踏入小日子的實體店面。

劉冠吟認為,即使這些人過往沒有讀過小日子雜誌,卻也能透過簡單的消費,增加品牌認同度與黏著度,成為小日子未來最忠心的讀者群!朋丁的LOGO來自英文字Pounding,指的是水匯流之處,不僅是當初開店時,頂樓要處理的一灘灘積水,更是匯聚各種藝文idea的有機多變載體。

 空間限定販售有「藝」思的體驗型內容若說小日子把雜誌「轉化」成為一間實體商店,擁有藝文潮流勝地美譽的朋丁,則以類似的概念逆向操作,創造另一種空間營運模式。

擁有獨立出版刊物編輯經驗的朋丁創辦人陳依秋,把空間當成一本非主流的藝術設計刊物,以「編輯」的獨特視角和媒體人的敏銳度,與各路人馬合作,出產各式形體與物件的計畫,聽起來抽象的概念,其實來自在國外盛行已久的Alternativespace(替代性空間)!它們替代了商業藝廊、美術館的存在,沒有單一用途,成為藝術設計與生活交會的驚奇場所,也是陳依秋認為「朋丁」該有的「模糊定義」。

 朋丁的一樓為藝術書店,販售世界各地的獨立出版刊物,從雜誌、書本到Zine等各種紙媒,並設有咖啡吧檯,提供簡單飲料供客人停留時享用;二樓為選品概念店,收編藝術家創作商品和設計生活用品等;三樓出租舉辦活動、展覽、產品發表會的場地,場租與作品的販售抽成為目前最主要的收益來源。

陳依秋說,朋丁不單是把空間出租,團隊經常與展覽者或創作者討論,參與展覽的策畫,透過跨界與品牌串聯的方式,創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