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舵雪橇 | 有舵雪橇

有舵雪橇,起源于瑞士。

由无舵雪橇发展而来。

有舵雪车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中即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雪车用金属制成,形如小舟,车首覆有流线型罩,因此也得名“ ...百度首页网页新闻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文库百科首页历史上的今天百科冷知识图解百科秒懂百科懂啦秒懂本尊答秒懂大师说秒懂看瓦特秒懂五千年秒懂全视界特色百科非遗百科恐龙百科多肉百科艺术百科科学百科用户蝌蚪团热词团百科校园分类达人百科任务百科商城知识专题权威合作合作模式常见问题联系方式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已投票0有舵雪橇编辑锁定上传视频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有舵雪橇,起源于瑞士。

由无舵雪橇发展而来。

有舵雪车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中即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雪车用金属制成,形如小舟,车首覆有流线型罩,因此也得名“雪地之舟”。

车底前部是一对舵板;上与方向盘相接,车底后部为一对固定平行滑板。

车尾装有制动器。

现今冬奥会比赛项目雪车是原来的有舵雪橇与平底雪橇(无舵雪橇)项目。

原来的国际有舵雪橇与平底雪橇联合会,亦改称为国际雪车联合会。

冬奥会设双人座和四人座(1924年列入)两个比赛项目,仅限男子参加。

比赛时每队下滑4次,以4次比赛的总时间计算名次,时间少者为胜。

目录1基本信息2项目规定3比赛场地4比赛规则5项目轶事有舵雪橇基本信息18世纪80年代,两位美国考察人员惠内(StephenWhiney)和蔡尔兹(L.P.Childs)在瑞士的圣莫里茨将两个无舵雪橇前后用木板钉在一起,前面的用于控制转弯,并进行了一次比赛,引起观众的兴趣。

1888年瑞士的马蒂斯(Mattis)研制成装有操纵舵的长雪橇,木制架子,铁制滑板。

1883年英国人把平底雪车装上了车板。

1890年,爱好者们又制成装有金属舵板和制动闸的雪车,称有舵雪车。

1898年1月在克雷斯特朗又有4人座有舵雪橇问世。

1903年第一条人工有舵雪橇线路在圣莫里茨建成。

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成立于1923年11月。

初期还包括无舵雪橇运动,直至1957年无舵雪橇运动才单独分出,另成立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

有舵雪橇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高速滑行的时候,选手距离地面非常近,在一连串涉及好的减速或增速壶道滑道里,那种风驰电掣般的高速行驶充分享受危险刺激性。

雪车的速度受到三个因素影响,一是重量,二是空气阻力,三是摩擦,如果这三项因素相等,那么选手与雪橇组合最重的就会跑的最快。

现在的有舵雪橇是建立在速度和空气动力学的基础上,圆锥形玻璃纤维的头部、四个明光闪亮的轮子都有助于选手高速完成比赛。

比赛开始的时候,选手尽自己做能快速推送雪车大约50米,然后快速跃入车内。

[1] 有舵雪橇项目规定有舵雪橇服装包括比赛服,护肩、护肘、头盔和专用钉靴。

靴钉为刷型并均匀分布于靴底。

靴钉的长度不超过14毫米,间隔不超过3厘米。

比赛规则规定:2人座有舵雪橇长不得超过2.70米,宽0.67米,滑橇板宽度8毫米;4人座有舵雪橇最长3.80米,宽0.67米,滑橇板最小宽度为12毫米。

2人座有舵雪橇比赛时,总重量不得超过375公斤,4人座有舵雪橇总重量不得超过630公斤,不足重量可携带其他加重物补足。

滑道全长1500米,平均坡度为4°30',最大坡度为8°30'。

弯道部分的半径必须在20米以上,滑道的护墙最少不得低于50厘米。

比赛分双人座和四人座两项。

每赛次滑行4次,以4次比赛的累计时间计算成绩,时间少者名次列前。

遇两队时间总和相等时,以任何一次最少时间的队为胜。

有舵雪橇比赛场地有舵雪橇的滑道是以混凝土或以木材所建成,宽度为1.4米,两侧均为护墙,护墙内侧高1.4米,外侧高2至7米。

滑道及两侧的护墙均需浇冰,比赛线路长度为1300-2000米,全程设有15-20个弯道,弯道的半径不得小于20米,其滑道的平均坡度为4°30'-8°30',而起点至终点的高度差异是100-150米。

有舵雪橇比赛规则双人人座雪橇长不得超过2.70米,宽0.67米,滑橇板宽度8毫米。

双人座雪橇比赛时,总重量不得超过375公斤,四人人座雪车最长3.80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