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 蠟燭

蠟燭,是由蠟或其他燃料所製成,中有燭芯,點火之後可以持續燃燒的用品。

蜡烛一般用于照明,但在电力革命以后逐渐被电灯取代,现在蜡烛多是停电时的备用 ...蠟燭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10月23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蠟燭蠟燭,是由蠟或其他燃料所製成,中有燭芯,點火之後可以持續燃燒的用品。

蠟燭一般用於照明,但在電力革命以後逐漸被電燈取代,現在蠟燭多是停電時的備用照明用品。

節日或其他特殊日子和宗教場所等也會用到蠟燭,例如各地的集會或集體悼念活動,常會燃燒蠟燭。

中國的傳統婚禮會燃燒紅燭,以示喜慶;喪禮則會燃燒白燭,以示哀悼。

另外蠟燭也用於增溫等。

目錄1原料1.1動物油脂1.2植物蠟1.3化學製法1.4燭芯2歷史3傳統蠟燭4科學演示實驗用途5蠟燭的三態6無煙蠟燭7參考資料8參見原料[編輯]動物油脂[編輯]牛脂:汽化溫度在230度左右,而燃點則略高於300度。

主要有效成分是甘油三酯。

蜂蠟:中文的「蠟」字的從虫部首。

蜂蠟基本不含甘油三酯,而是16碳的酸(棕櫚酸或棕櫚油酸)與30個碳的高級醇形成的高級酯。

一種產自四川的白蠟蟲,會在白蠟樹上分泌一種白蠟,質地潔白而細膩,被稱為「川蠟」,在國際市場上則又被稱為中國白蠟。

鯨脂:由各含16個碳的棕櫚醇與棕櫚酸形成的酯。

植物蠟[編輯]植物蠟主要產自熱帶的棕櫚樹、漆樹、小燭樹、甘蔗等,比動物蠟來源更為穩定。

其中棕櫚蠟高度類似鯨蠟。

化學製法[編輯]19世紀初,法國化學家舍夫勒爾發現,把油脂水解後得到的硬脂酸,比油脂(主要是甘油三酯)更適合做蠟燭使用。

現今通常已改用石油副產品石蠟(主要是飽和烷烴)所製成。

燭芯[編輯]燭芯是蠟燭燃燒的必備條件。

燭芯主要是利用毛細現象,把受熱液化的蠟拉入火焰中汽化。

燭芯常用天然纖維材料製成,如棉線、竹條。

由於燭芯位於火焰的內焰,溫度低,燭芯纖維會逐漸碳化但並不燃燒。

為此有「剪燭」的必要。

例如,李商隱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十九世紀,法國發明了用多股棉線製作燭芯,雖然蠟燭的燃耗燭芯暴露在外逐漸變長,多股棉線自動散開暴露在火焰的外焰中而被燃掉。

此後,蠟燭燃燒就不再需要人去手工剪燭。

歷史[編輯]蠟燭被認為最早出現於公元前30世紀的古埃及,當時古埃及人把蘆葦插在融化的牛脂內製成蠟燭。

直到中世紀,南歐及地中海沿岸的蠟燭仍是由牛脂和羊脂製成。

蠟燭出現在中國的時間不晚於東漢。

廣州細崗東漢墓出土了陶燭台,可以證明當時已有蠟燭存在。

西晉初年,貴族王愷和石崇鬥富,王愷為表示自己豪富奢侈,命人用飴糖和乾飯洗擦鑊子,石崇就以蠟燭當柴燒回應,可見當時蠟燭尚屬奢侈品[1]。

南唐時期,南唐烈祖李昪下令以出產自江浙一帶的烏桕種子外面蠟層取代動物油脂製成蠟燭,令其製作價格大幅下降,使蠟燭從此在中國得以普及。

(這蠟燭應用也反應了烏桕的英文名稱:Chinatallowtree.)隨著19世紀歐洲發明提煉石油的方法,蠟燭逐漸改用石蠟製成。

傳統蠟燭[編輯]全尺寸手工蠟燭現今手工製作蠟燭用於民俗祭祀活動較多。

[2]科學演示實驗用途[編輯]蠟燭蒸汽於另一端燃燒高溫二氧化碳使較高之蠟燭先行熄滅蠟燭蒸汽的燃燒,實驗中以一玻璃管將部分蠟蒸氣導向後點火,於另一端燃燒。

高溫二氧化碳上飄且有滅火作用之演示實驗,實驗中有兩個一高一低兩個蠟燭,以大型玻璃燒杯蓋住,數秒後即可看見較高之蠟燭先行熄滅,而後是較低之蠟燭熄滅。

蠟燭的三態[編輯]蠟燭為條狀時是固體的型態,當點燃蠟燭時會型成液態的油性物質,當把蠟燭吹熄時,燭心上會冒升一縷白煙,為蠟的氣態,非二氧化碳氣體。

無煙蠟燭[編輯]普通的蠟燭點燃時,在火焰上方都可見到一縷黑煙,那是蠟燭在燃燒時其中的碳成份沒有完全燃燒的緣故。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