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ling ? @ 愛蜜歐愛你呦:: 痞客邦:: | curling規則

但在圓心線之後,每隊僅有一名球員可為己方之石球刷冰,且僅有主將可為對方之石球刷冰。

為避免擁擠,比賽規則對於球員的位置也有所規定: 非擲球隊:主將及 ...愛蜜歐愛你呦跳到主文只要一直心懷感謝就能擁有好運部落格全站分類:心情日記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May04Sun201422:13Curling?周末上英文課,主題是Sport,Lex找了最近剛舉辦完的2014冬季奧運的網站,讓大家了解奧運項目有哪些、教了ㄧ些單字什麼的當畫面中出現這一張圖片的時候,我立馬告訴Lex"一定要看看這一項運動的影片,非~常~有趣" (載自網站:http://www.olympic.org/sports)台灣要看到奧運節目說真的非常困難,今年冬奧我很想看花式滑冰,但怎麼轉來轉去不是沒有電視台在轉播、就是播的時間不對、或是比賽過程是精華版訪問卻是完整版(例如:無舵雪橇Luge明明就是很刺激好看,但是一直播運動員訪問我不知為何),其實台灣人也很愛看奧運吧?但是沒有台灣人參加的項目要看到真的難上加難,所以,當我在電視上看到Curling的時候真的是嚇了我一跳。

其實我也不記得我看的是哪一場了,所以以下影片供參考:  Curling到底是什麼?說真的,看了也不知道他們到底在幹嘛,哈哈哈,我只記得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是一臉狐疑,更妙的是,我想這是一項歐洲北方、加拿大等國家才盛行的運動,因為連Lex也是從沒看過,Scott則是知道項運動但是不了解規則,當我推薦給大家的時候,全班同學出現跟我一樣的疑惑表情,但是又覺得很有趣、很想搞懂到底在幹嘛,於是我們整整看了將近20分鐘~Curling,台灣好像是翻做冰壺,這個命名,對於這項運動的詼諧程度有增無減阿~不過這真的是一項很認真的運動啊(看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了,不是開玩笑的),維基百科是這樣說的:歷史-冰壺起源於16世紀的蘇格蘭,當時人們會於冬天時在冰凍的池塘溼地上玩一種推石球遊戲。

最早的冰壺在1511年的蘇格蘭首次出現比賽,後來在17世紀之時,當時比賽所用的石頭被加上一個手把,成了現代冰壺的最初外形。

18世紀時期,冰壺遊戲由在英國軍隊傳至北美洲,並且漸漸的普及起來。

之後在20世紀,室內運動場出現,冰壺的發展更進一步。

1966年,國際冰上石壺總會在英國成立,這種在冰上推石壺到目標地的遊戲在1980年成為了奧運上的一個認可體育運動,及後在長野冬季奧運中,男、女子的冰壺賽首度成為了正式的比賽項目。

規則-比賽上所用的「石壺」必須是為一個由不含雲母的花崗岩打磨而成,並加上光油的圓球,它的球身稍呈扁狀,而且有柄,直徑29厘米、重量為42磅,即19.1公斤左右。

比賽時共有5個運動員,一個為後備球員,其餘的4個分別是「主力」(Lead)、「第二人」(Second)、「第三人」(Third)以及最重要的「隊長」(Skip)。

主將(skip)應領導球賽。

當隊員擲球時,主將應持冰刷(broom),作為擲球之目標物。

主將並應指示石球之旋轉(turn)方向及應滑行之距離,並使隊員了解擲球之目的,以使刷冰員(sweeper)決定應如何刷冰,因為刷冰可使石球增加滑行距離、同時減少行進之曲度(curve)。

一場比賽需兩組石球,每組各八顆,應上色彩以使在冰道另端仍可輕易辨識。

傳統上,在第一局中,不擁有最後一球擲球權的一隊,可選擇該隊的球色。

運動員要在長146英呎(44.5米),寬度15英呎7吋4(7.5米)的比賽場地中,把「石壺」推向場中「大本營」(House)的圓心(Button)。

當中,大本營直徑12英吋,圓心半徑0.15米,「石壺」要滑行至「大本營」才有機會得到分數。

在賽事中,每隊要派上4位運動員參賽,4位運動員在一局之中,各要兩次把「石壺」推向圓心範圍。

在一局結束後,計算雙方在「大本營」中「石壺」的數量,擁有距離中心點最近的「石壺」的一方獲勝。

比起失敗方距離中心點最近的「石壺」,勝利方每擁有一個距離中心點更近的「石壺」則可得到1分。

而一場冰壺比賽合共10局,最後總分高的一方獲勝。

在其中一位運動員要穿上比賽專用的鞋,從起點線中把「石壺」推出時,其他的隊員要在「石壺」前以由鬃毛或麥稈製成刷子協助「石壺」滑動,以令「石壺」到達圓心之內。

而兩位以刷子協助「石壺」滑動的運動員在到了欄線(Teeline)上,需要讓「石壺」自行滑行。

自行滑行間,不問敵我兩方均可使之移動,即便被撞到的冰壺亦可用刷子移動。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