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藝術空間:【材質的存在】雕塑的對應與思考 | 雕塑材質

跨入本世紀後,雖然又進一步將更多的材質(如:纖維、現成物……)以「複合媒材」為分類而納入了雕塑學習的範疇,但仍不脫為延續「材質核心 ...loading...心動藝術空間【材質的存在】雕塑的對應與思考「材質的存在」–雕塑的對應與思考吳權恩_記憶時光_2019_樟木、木課桌椅、二度底漆_(W)70x(D)55x(H)85cm林芝萱_感_2018_樟木、奧羅拉石、油彩_(W)50x(D)25x(H)85cm芝田典子_灰椋鳥_2019_樟木、壓克力彩_(W)45×(D)25×(H)44cm姜運威_浮世.默然_2019_樟木、桃花心木、錄像_依場地而定張為中_外向的孤獨_2019_台灣樟木、壓克力彩_(W)34x(D)24x(H)52cm陳家邦_螳螂-擬態_2019_樟木、壓克力彩_(W)13X(D)14X(H)90cm潘煒中_此在_2019_樟木、油彩_(W)45x(D)35x(H)170cm謝衡_太湖石出景_2019_樟木、壓克力彩_(W)25x(D)70x(H)15cm朱承霖_鱟_2019_不鏽鋼_(W)80x(D)80x(H)33cm沈孟伸_椅子_2019_不鏽鋼_(W)45x(D)45x(H)90cm林皓鈞_形釋_2019_鐵圓管_(W)23x(D)23x(H)165cm金可讚_真實不真實_2018_鐵.鋼筋.水泥.矽膠_(W)50x(D)50x(H)120cm秦翊誠_團體_2018_鐵_依場地而定黃彥鈞_☉_2019_紅銅、不鏽鋼_(W)45x(D)45x(H)40cm蕭婕伃_相伴_2018_黑鐵_(W)8x(D)30x(H)20cm謝懷賢_墊片_2019_螺牙、螺母、墊片、不鏽鋼、動力裝置_(W)17.5x(D)10x(H)27.5cm展期日期:2019-05-11~2019-06-16地點安和路一段78巷4號參展藝術家謝懷賢、黃彥鈞、秦翊誠、沈孟伸、林皓鈞、金可讚、蕭婕伃、朱承霖、謝衡、姜運威、潘煒中、芝田典子、陳家邦、張為中、吳權恩、林芝萱當前,雕塑的教育變得更困難;雕塑的學習變得更困惑。

當前的學院雕塑教育,似乎正面臨著某種程度「學無以致用」的尷尬與失措。

如果我們把自一九七七年開始舉辦至今的「明斯特雕塑十年展」(SculptureProjectsMünster)作為一個觀察當代雕塑趨勢的重要樣本,那麼我們就可能必須面對:「目前雕塑教育的課程設計與當代雕塑的前沿探索,是否已呈現悖離或脫鉤?」和「什麼才真正是面對當代雕塑未來所需要的學習內容及方式?」這兩個問題。

目前的學院雕塑教育,基本上仍延續著自上世紀以來將「雕塑材質應用」(尤其以:土、木、石、金四大類)作為主要的教學核心架構。

跨入本世紀後,雖然又進一步將更多的材質(如:纖維、現成物……)以「複合媒材」為分類而納入了雕塑學習的範疇,但仍不脫為延續「材質核心」式的教學本體。

何以在各類傳統美術領域邊界愈來越趨同與模糊的今日,我們仍需以「材質」作為探討雕塑的主要切入方式?「材質的存在」這個命題,正是我們對應在當代雕塑無比複雜紛亂的錯綜語境下所進行的創作思考實踐。

金屬與木質,皆屬傳統雕塑領域中早已固有的「舊材料」,其應用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人類文明的青銅器時代(木雕更早於此)。

數千年後的今天,在「現成物」、「影像」、「聲光電」、「虛擬實境」等各樣無類不包、無所不是的二十一世紀當代雕塑範疇裡,這兩種材質的語言及表現依然有其無可替代的特性與魅力。

安尼希‧卡普爾(AnishKapoor,1954~)的巨大金屬雕塑,以極度簡約的優雅曲線結合著帶有神秘氣息的窪陷或凹洞,營造出無以名狀的深刻感受;舟越桂(KatsuraFunakoshi,1951~)刀下的那些帶有疏離與超現實意境的人物形象,遠眺的目光與迷離的表情使觀者的視線難以抽離。

我們可以藉此證明,無論是應用歷史多麽久遠與古老的材質,都可以透過新的工業科技、新的觀察思考來賦予其被應用於雕塑作品的「當代性」。

本次展覽由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的賴永興主任、宋璽德教授與筆者聯合策劃,總共推薦:朱承霖、沈孟伸、金可讚、林皓鈞、秦翊誠、黃彥鈞、蕭婕伃、謝懷賢八位以「金屬」為創作材質;與芝田典子、姜運威、潘煒中、謝衡、陳家邦、吳權恩、張為中、林芝萱八位以「木質」為材料語言的雕塑新銳,在以致力於推動臺灣新世代文化力量的「心動藝術空間」,展開對這二種分屬於工業與自然、剛硬與柔韌、冰冷與溫暖的傳統雕塑材質,於當代性思考下的對應、對看與對話。

(文:楊北辰/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專任副教授)/開幕Opening2019.05.11(Sat)15:00/展期Duration2019.05.11(S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