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劍道(4) | 台灣劍道段位

到了1908年,東京高等師範学校(筑波大學的前身)自行設計了劍道的「段位」制度。

後來大日本武德在整理武道制度時,把技能等級統一成「段」。

這時候劍道才 ...現在日本的武術多半是用「段位」來區分修習者的技能,「段位」越高,就表示修練的成就越高。

日本的劍道也是採用「段位」制。

可能很多人覺得「段位」制度理所當然。

其實這一點都不理所當然。

制度是人建立的,沒有人建立制度的話,當然就沒有制度。

在沒有武道觀念的時代,當然沒有「段位」制度。

現在的日本武道是在近代才系統化。

各個武道領域的習武者組成了權威性的武道推廣組織之後,才出現評鑑制度。

以劍道為例的話,早期的日本劍道不是用「段」來評鑑技能。

而是用「級」。

1885年,日本的警視廳把劍道分為1~8級,級數愈高就表示技能等級愈高。

不過警視廳只是日本首都的地方警察機關而已,日本其他地方的警察或是不屬於警察體系的習劍者當然和這種級位制度無緣。

至於日本的柔道,則是採用1883年講道館設計的「段位」制度來評價修習者的技能。

其實當時的講道館也只是東京下町的私人道場而已。

講道館以外的柔道家當然也和這種段位制度無緣。

1895年,日本民間的武術愛好家籌設了「大日本武德會」。

大日本武德會的宗旨是推廣日本武術。

大日本武德會在推廣劍道時,採用了警視廳的劍道「級位」制度。

推廣柔道時則採用講道館的柔道「段位」制度。

從這裡可以看到,「段位」制度一點也不理所當然。

到了1908年,東京高等師範学校(筑波大學的前身)自行設計了劍道的「段位」制度。

後來大日本武德在整理武道制度時,把技能等級統一成「段」。

這時候劍道才完全變成「段位」制。

從這段歷史可以知道,武術的段位制度全部都是由推廣團體自行設計。

如果出現了全國級的大型推廣團體的話,武道的段位制度就會完全統一。

大日本武德會就是把戰前武道段位制度統一的權威性組織。

到了戰後,GHQ解散了大日本武德會,然後禁止民眾練劍道。

結果日本民間就想出了類似劍道,但是和劍道有點不太一樣的「撓競技」。

到了1952年,日本完全獨立後,劍道才完全解禁。

日本劍道解禁之後,全日本劍道聯盟制定了劍道段位審查規則,把劍道段位制度設計成十段。

另外還設了鍊士、教士、範士三種稱號。

「段位」是評鑑習劍者的技能的等級制度。

「稱號」是評價習劍者的指導能力以及對於劍道的推廣及貢獻程度。

其實鍊士、教士、範士的稱號也是源自大日本武德會。

2008年現在的全劍連的段位審查規則中,參加升段考試的資格如下:初段:劍道一級,且中學二年級以上二段:升上初段後滿一年三段:升上二段後滿二年四段:升上三段後滿三年五段:升上四段後滿四年六段:升上五段後滿五年七段:升上六段後滿六年八段:升上七段後滿十年,年滿46歲升段考試中,除了要考劍道形以外,還要考申論題。

初段到三段的審查項目還包括服裝、禮法、姿勢、基本打擊、氣勢。

四段及五段則加入了技術、實戰面的審查,六段以上則加入了精神層面的審查。

想要取得「段位」的劍士可以自己報名,不過要得到「稱號」必須參加裁判講習、指導講習等,然後由全劍連的加盟團體會長推薦,然後通過全劍連的審查才行。

全劍連的稱號受審資格如下:鍊士:擁有六段資格,經過一定年數,通過地方團體考核後,由地方團體會長推薦的劍士教士:擁有七段鍊士資格,晉升七段經過一定年數,通過地方團體考核,由地方團體會長推薦的劍士範士:擁有八段教士資格,晉升八段經過八年,通過地方團體考核後,由地方團體會長推薦或是資格受到全劍連會長認可的劍士如果五段劍士的理念見識特別卓越的話,也有機會特例接受鍊士審查。

日本劍道的段位審查員都要有「稱號」資格:初段~三段的段位審查員必須有鍊士六段的資格四段~五段的段位審查員必須有教士七段的資格六段~七段的段位審查員中,實技審查員必須有教士八段的資格,劍道形審查員必須是範士八段的段位審查員全部都是範士在日本,修習武道如果取得段位的話,在升學或是就業時,寫在履歷表中多少有加分作用。

因為日本的武道訓練相當嚴,而且每個人的自我要求非常高,取得段位要付出很多努力,所以武道段位可以當成做事能力評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