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度、穩定度&柔軟度 釐清瑜伽常混淆的觀念 | 柔軟度定義

而「活動度/柔軟度」的第二組定義則與瑜伽的關聯較大。

柔軟度指的是關節可以動的範圍有多大,而活動度則是指「一個人開始、控制、維持身體 ...跳至主要內容原文出處:〈Mobility,Stability,&Flexibility:ClarifyingOurConceptsinYoga〉作者:JenniRawlings編譯:Hsin-HongPan活動度(mobility)、穩定度(stability)和柔軟度(flexibility)都是常被提到可以透過瑜伽練習而改善的性質。

然而,這些詞彙的定義有點含糊不清,在不同的資料來源中有著不同的解釋。

也因此瑜伽老師之間對於這些觀念的詮釋並不一致。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試著釐清活動度、穩定度與柔軟度等觀念,並提出我個人認為應用在瑜伽練習時最有用的定義。

穩定度讓我們從穩定度開始。

「核心穩定」、「肩膀穩定」、「髖關節穩定」都是瑜伽圈常用的詞彙。

但究竟穩定度指的是什麼意思?或許,關於穩定度最常見的理解是「不動(notmoving)」或「靜止(stillness)」。

在瑜伽中談到穩定度時,通常指的是「為了保持穩定,身體的某部位不應該出現移動」。

當我們將穩定度的概念帶入瑜伽練習時,容易傾向讓身體變得堅硬。

幾個常見「穩定度=堅硬」的例子包括了:在瑜伽練習中全程保持下腹部向內收、進入ChaturangaDandasana時強調肩胛骨維持在前引(protracted)位置、以及相信「脊椎中立(neutralspine)」的重要性,於是在大多數的瑜伽體式中將脊椎維持在既不屈曲(flex)、也不伸展(extend)的位置。

然而,雖然關於「穩定度」等於「不動」的想法廣為流傳,但教科書上並不是這麼定義的。

在肌動學(研究身體如何動作的學問)中,穩定度被定義為「系統受到干擾後,回到原狀的能力」。

舉例來說,想像一個在做側平板式(Vasisthasana)的學生,她的支撐手的肌肉正強而有力的啟動著。

如果此時某人突然出現,並撞到這個學生(產生了「干擾」),那麼她的身體將因碰撞而產生移動,但很可能旋即回到一開始的側平板位置,彷彿未受任何干擾。

這是一個穩定的側平板式的例子。

在這個情境下,「穩定度」指的並非不出現移動──它指的是當未預期的碰撞發生時,這個學生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並有效率地回到側平板的外形。

接著我們再想像一次,同一位學生,但這次她支撐手的肌肉並未主動用力,相反地,她「鎖住」了她的肘關節,將重量交給韌帶承擔。

如果此時有人撞到她,她很可能會倒向地板,因為她的手臂僅足以支撐她停留在這個動作,但並未強壯到提供這個動作的穩定度。

這是不穩定的側平板──受到干擾後,系統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

因此,與其將穩定度等同於堅硬,倒不如說穩定度與一個人控制動作的能力有關。

活動度與柔軟度的不同接著,我們將注意力轉向活動度與柔軟度。

雖然這兩個名詞常被混著使用,但實際上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在肌動學的領域中,有兩組主要的定義。

在「活動度/柔軟度」的第一組定義中,柔軟度與肌肉、以及其它也橫跨關節的軟組織的延展性有關(例如我們會說:「柔軟的腿後側肌群」),而活動度則與關節本身及相關結構如何動作有關(例如「活動度高的髖關節」)。

而「活動度/柔軟度」的第二組定義則與瑜伽的關聯較大。

柔軟度指的是關節可以動的範圍有多大,而活動度則是指「一個人開始、控制、維持身體主動活動(movement),以完成動作任務(motortask)的能力。

」(參考資料)換句話說,柔軟度僅與關節活動範圍(rangeofmotion)有關(例如:「你的手可以抬多高」),而活動度除了活動範圍的大小外,還包含了在這個活動範圍中是否有主動控制身體的能力(例如:「在這個牽拉(stretched)的位置中,你的肌肉能否產生足夠的收縮力道──還是完全施不了力?」)。



換句話說,活動度(mobility)與活動(movement)有關(這是活動度稱之為「活動」的原因),而柔軟度則與關節的靜態擺位有關──也就是照片能捕捉的部分。

讓我們以瑜伽的前劈腿──Hanumanasana為例。

在Hanumanasana中,骨盆能靠近地板的程度是「柔軟」的指標。

然而,這個靜態的位置無法透露太多關於「活動」的品質。

絕大多數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