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製作過程@ 安平陶坊 | 陶土製作過程
形-手工成形法陶土練製完成後,開始要將土捏塑成形,傳統上分為手工成形與機械兩大技術。
手工成形法最常見的是土條盤築法和轆轤成形法,主要是將練好的土搓 ...安平陶坊-劍獅學堂(每日更新區)歡樂的、人文的、創新的來推廣陶藝普及化(每日更新資訊平台)(延平1館-拉坏體驗教室)延平街53號06-2289795(健康2館-安平壺主題館)健康三街486號06-2952780電話預約(劍獅學堂3館-彩繪教室-柴燒館)效忠街48號06-2214230電話預約EMail:[email protected]宋老師專線LINEID:0929005200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0705241117陶瓷的製作過程?陶藝小百科 土-取土與練土陶瓷產品的良窳首先被黏土的好壞所決定,是否有優質的原料土源,也是設置陶瓷的先決條件。
過去探土時,完全憑師傅的經驗,以可塑性的大小做為土質高低的標準。
現我們可看見一隻探土鏟,探土時,將弧形的鏟口左右旋轉,就可挖出不同層次的黏土。
有時採集到的土,石質成分較多,需要先壓磨成粉狀。
這種質地堅硬的山土,以苗栗地區最著名,於是苗栗人很早就用黃牛拉著巨大的石輪,將曬乾的土碾磨成粉。
採集、碾後的土料,需存放一段時間產生陳腐作用,增加土的黏性與可塑性。
接著進行練土,由練土工人或牛隻,用腳在土上不斷踩踏,使黏度均勻。
練土的最後階段,仍得藉助人工用雙手再度揉練,同時把土中的雜質與粗粒揀除,才能得到土質純淨、軟硬適中、軔性充足的土,而完成全部的練土的過程。
形-手工成形法陶土練製完成後,開始要將土捏塑成形,傳統上分為手工成形與機械兩大技術。
手工成形法最常見的是土條盤築法和轆轤成形法,主要是將練好的土搓成長條,再層層盤繞築出所需的形狀,這種又稱為「手做」的方法,過去常用來做水缸、金斗甕、酒甕等較大型的容器。
轆轤拉坯成形俗稱「手拉坯」,也稱「車做」法,使用的工具為轆轤,轆轤又稱為「陶車」或「快輪」。
轆轤拉坯成形法是利用轆轤旋轉時時的力量,以手拉出均勻的坯形,主要用於圓形產品的製作,如碗盤盤、陶甕、陶缽和水缸等。
飾-陶瓷的美化坯體完成後,通常為了增加美感,我們會在士胎表面作一些裝 飾。
陶瓷表面的裝飾美化工作,除了可以上釉外,還有土胎本身的刻畫、彩繪(註:通常是以毛筆沾上顏料,在坯體上描繪圖案,早期以「釉上彩」及「釉下彩」兩種作為代表。
)等裝飾技巧特別是陶器,因坯土雜質多、含鐵量高,坯體顏色較深,不易表現出釉色,所以傳統的陶器,經常以印花、刻花、貼花、鏤空等技法來裝飾。
而坯土含鐵量較少、坯體較白的石陶器及瓷器則運用釉下彩繪來裝飾。
燒-入門陶瓷蛇窯是象徵陶瓷最主要的元素之一。
燒製陶器的最後、也最關鍵的階段是將成品放入窯爐中,用高溫燒成。
台灣早期所使用的窯爐大致有包仔窯、蛇窯、四角窯、目仔窯等,無論其外形如何,基本上窯爐的構造分為燃燒室、窯室、和煙囟三部分。
蛇窯一般依山坡建築,窯頭低、窯尾高,外形是長條圓管型,有的可長達一百多公尺,遠望像一條巨蛇或龍,所以又稱為「龍窯」。
燃燒室也就是蛇窯的最前端,又稱為窯頭,燃料放在此處燃燒,供應窯爐熱源。
燃燒室的前方有三個垂直排列的方形洞口,最上方的口是通風口,中間是投柴口,最下面的是積炭坑,燃燒後的灰燼會在這兒堆積。
窯室蛇窯的窯室沒有間隔,一長條宛如隧道。
在窯室外面,我們可以看到「土埆磚」搭的土台,從窯頭開始配合窯身的坡度而上,直到窯尾。
土台的作用,在減少窯爐的熱氣散失,避免窯爐因熱漲冷縮而損壞。
窯室兩側還有一排側面的投薪口,俗稱「窗仔口」,是蛇窯的特殊設計,提供燒窯第二階段的燃料,可使窯頭的溫度延伸到窯色,蛇窯因此可以一次燒製大量的東西,且節省燃料。
煙囟蛇窯一般都蓋在斜坡上,窯身本身就有抽氣的效果,所以煙囟不必太高,矮矮胖胖的煙囟也是蛇窯的特色喔!當然在進窯燒製前,有一連串的步驟需要執行,流程大致是 取土→陳腐→練土→成形→乾燥→裝飾→上釉→窯燒→成品 資料來源:師生樂陶陶-手拉坏初階技法-錦水國小 http://moodle.mlc.edu.tw/mod/resource/view.php?id=1502砌陶人/Xuite
手工成形法最常見的是土條盤築法和轆轤成形法,主要是將練好的土搓 ...安平陶坊-劍獅學堂(每日更新區)歡樂的、人文的、創新的來推廣陶藝普及化(每日更新資訊平台)(延平1館-拉坏體驗教室)延平街53號06-2289795(健康2館-安平壺主題館)健康三街486號06-2952780電話預約(劍獅學堂3館-彩繪教室-柴燒館)效忠街48號06-2214230電話預約EMail:[email protected]宋老師專線LINEID:0929005200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0705241117陶瓷的製作過程?陶藝小百科 土-取土與練土陶瓷產品的良窳首先被黏土的好壞所決定,是否有優質的原料土源,也是設置陶瓷的先決條件。
過去探土時,完全憑師傅的經驗,以可塑性的大小做為土質高低的標準。
現我們可看見一隻探土鏟,探土時,將弧形的鏟口左右旋轉,就可挖出不同層次的黏土。
有時採集到的土,石質成分較多,需要先壓磨成粉狀。
這種質地堅硬的山土,以苗栗地區最著名,於是苗栗人很早就用黃牛拉著巨大的石輪,將曬乾的土碾磨成粉。
採集、碾後的土料,需存放一段時間產生陳腐作用,增加土的黏性與可塑性。
接著進行練土,由練土工人或牛隻,用腳在土上不斷踩踏,使黏度均勻。
練土的最後階段,仍得藉助人工用雙手再度揉練,同時把土中的雜質與粗粒揀除,才能得到土質純淨、軟硬適中、軔性充足的土,而完成全部的練土的過程。
形-手工成形法陶土練製完成後,開始要將土捏塑成形,傳統上分為手工成形與機械兩大技術。
手工成形法最常見的是土條盤築法和轆轤成形法,主要是將練好的土搓成長條,再層層盤繞築出所需的形狀,這種又稱為「手做」的方法,過去常用來做水缸、金斗甕、酒甕等較大型的容器。
轆轤拉坯成形俗稱「手拉坯」,也稱「車做」法,使用的工具為轆轤,轆轤又稱為「陶車」或「快輪」。
轆轤拉坯成形法是利用轆轤旋轉時時的力量,以手拉出均勻的坯形,主要用於圓形產品的製作,如碗盤盤、陶甕、陶缽和水缸等。
飾-陶瓷的美化坯體完成後,通常為了增加美感,我們會在士胎表面作一些裝 飾。
陶瓷表面的裝飾美化工作,除了可以上釉外,還有土胎本身的刻畫、彩繪(註:通常是以毛筆沾上顏料,在坯體上描繪圖案,早期以「釉上彩」及「釉下彩」兩種作為代表。
)等裝飾技巧特別是陶器,因坯土雜質多、含鐵量高,坯體顏色較深,不易表現出釉色,所以傳統的陶器,經常以印花、刻花、貼花、鏤空等技法來裝飾。
而坯土含鐵量較少、坯體較白的石陶器及瓷器則運用釉下彩繪來裝飾。
燒-入門陶瓷蛇窯是象徵陶瓷最主要的元素之一。
燒製陶器的最後、也最關鍵的階段是將成品放入窯爐中,用高溫燒成。
台灣早期所使用的窯爐大致有包仔窯、蛇窯、四角窯、目仔窯等,無論其外形如何,基本上窯爐的構造分為燃燒室、窯室、和煙囟三部分。
蛇窯一般依山坡建築,窯頭低、窯尾高,外形是長條圓管型,有的可長達一百多公尺,遠望像一條巨蛇或龍,所以又稱為「龍窯」。
燃燒室也就是蛇窯的最前端,又稱為窯頭,燃料放在此處燃燒,供應窯爐熱源。
燃燒室的前方有三個垂直排列的方形洞口,最上方的口是通風口,中間是投柴口,最下面的是積炭坑,燃燒後的灰燼會在這兒堆積。
窯室蛇窯的窯室沒有間隔,一長條宛如隧道。
在窯室外面,我們可以看到「土埆磚」搭的土台,從窯頭開始配合窯身的坡度而上,直到窯尾。
土台的作用,在減少窯爐的熱氣散失,避免窯爐因熱漲冷縮而損壞。
窯室兩側還有一排側面的投薪口,俗稱「窗仔口」,是蛇窯的特殊設計,提供燒窯第二階段的燃料,可使窯頭的溫度延伸到窯色,蛇窯因此可以一次燒製大量的東西,且節省燃料。
煙囟蛇窯一般都蓋在斜坡上,窯身本身就有抽氣的效果,所以煙囟不必太高,矮矮胖胖的煙囟也是蛇窯的特色喔!當然在進窯燒製前,有一連串的步驟需要執行,流程大致是 取土→陳腐→練土→成形→乾燥→裝飾→上釉→窯燒→成品 資料來源:師生樂陶陶-手拉坏初階技法-錦水國小 http://moodle.mlc.edu.tw/mod/resource/view.php?id=1502砌陶人/Xu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