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道)打击部位为何是面、小手、胴、突这四个呢? | 劍道 面

《(剑道)打击部位为何是面、小手、胴、突这四个呢?》·日本古武道文献分享第22期秋泽-BUDO关注专栏/科技/人文历史/《(剑道)打击部位为何是面、小手、胴、突这四个呢?》·日本古武道文献分享第22期《(剑道)打击部位为何是面、小手、胴、突这四个呢?》·日本古武道文献分享第22期人文历史2019-4-41298阅读·56喜欢·31评论秋泽-BUDO粉丝:7644文章:57关注    本系列将会每期挑选可以公开利用的与日本古武道相关的文献,进行译介或直接分享。

当然,主要是根据我的口味和能力挑选,也欢迎同好们推荐或直接向我分享。

鉴于我目前非常渣的日语水平和有限的时间,挑选的内容和更新的顺序并不一定会是整本书或整份文献,更新时间也将非常随缘,请慎点关注。

当然,佛系粉丝大欢迎。

    敬请日语大佬和武道大佬指正!    希望觉得本系列还不错的朋友多加转发推荐!    谢谢!    上一期给大家译介的是明治大学长尾进先生的一篇长文,相信解答了很多人关于日本古流是否进行对抗练习、及其与形稽古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本期仍然是一篇长尾进先生的文章,解答的问题我认为是更为普遍、更多人关心并时常提出的,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剑道练习者。

而且这篇本身就是以科普文的定位写的,深入浅出,阅读容易,希望大家多多转发,谢谢!《剑道日本》2010年8月号(剑道)打击部位为何是面、小手、胴、突这四个呢?长尾进(按:筑波大出身,明治大学教授、博士指导,专攻身体教育学及武道论;剑道教士八段。

)        现代的剑道的“打击部位”,试合、审判规则规定为:面部(正面及左右面)、小手部(右小手及左小手)、胴部(右胴及左胴)、突部(突き垂れ(按:即面护具垂向喉部的那部分))。

还有细则是,面部之中“左右面是指太阳穴以上”、小手部是“中段构的右小手(左手前的左小手(按:虽然这么规定了,但还没见过有这样反架拿中段构的。

有朋友见过相关视频的话还请告知,很想围观下…))、以及中段以外的构等时候的左小手和右小手”。

这些自从1927年武德会规定修正以来,没有变过。

    近世以前的打突部位,和这些有很大的不同。

最初在穿着甲胄的时代,瞄准甲胄的缝隙去斩切或突刺是常法。

传承了甲胄剑术(介者(かいしゃ)剑术)之古流的形中,可以见到这样的斩击或突刺。

近年推定,进入近世、1600年代后半叶,已经在进行穿着道具的剑术稽古了(根据福岛大学中村民雄先生的研究),但虽然已在设法使用剑术道具(防具),也并不是马上就变成现代这样的打击部位的。

    仙台藩狭川(さがわ)派新阴流的史料《一贯青山試合始末》(1750)可以见到有“右腋下的一本胜”、“右方,衣纹(えもん)胁胜”(按:衣纹一般指和服胸襟,衣纹胁应指衣襟斜出至胁肋处的位置)这样的表现。

狭川派新阴流通常是穿着“面颊”(面)和“手袋”(小手)进行稽古的,“腋下”、“衣纹胁”这样的地方是没有护具的部位,表现出穿着护具的部位和打击部位不一致的情形(根据南山大学榎本钟司先生的研究)。

    水户藩跟神道无念流相关的史料《神道无念流剑术心得书》(1833)中,记述了关于一刀流事项的部分可见到有“向右边的腋下突刺而入”这样的表述。

还有,关于柳刚(りゅうごう)流也有“打击此方的足部。

这是他流所没有的”。

着用的护具也是根据流派不同而不同,根据同书记载,一刀流和直心影流是面、小手、竹具足(胴);镜心明智流只有面、小手;神道无念流基本的是只有面、小手(根据对手情况也有穿胴的);柳刚流则是面、小手、竹具足、竹护胫…像这样不一而足。

    恐怕,对穿着了护具之部分进行打击之事成为自明之理、并且根据与对手的关系对共通之部位进行打击的这种了解的确立,是从流派间的试合和交流变得盛行的天保后期(其背景是,因为天保年间的改革既对文武有奖励,幕府关于他流试合的禁制也变得缓和)开始,直到制作了接近今日之完成度的剑术道具、其着用变得超越了流派的幕末吧。

在确立了他流试合的方法和作法等的过程中,以为了确保公平性和安全性的视野,打击部位被次第收敛,笔者是这样认为的。

    关于突刺部位,就像本连载的第一回目(4月号)提到的那样,天保时期(按:天保年间为1830-1844)为止面也好、胴也好,突刺部位并不是一定的。

但从幕末到明治时期,伴随着“带有突き垂れ的面”的开发,变成了限定于面的突き垂れ部位(笔者认为向面金部分突刺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