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瓷器的發展自應永年到昭和共經歷了500多年的歷史,燒瓷 ... | 日本瓷器歷史

歷史沿革. 日本是一個由群島組成的島國,瓷土資源匱乏,因此,陶瓷品種主要為陶質材料製作的陶器。

目前日本 ...日本瓷器日本瓷器的發展自應永年到昭和共經歷了500多年的歷史,燒瓷行業在不斷地發展,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有的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中文名稱日本瓷器外文名稱JapanChina淵源日本與中國沿海一衣帶水,自古以來交往頻繁。

早在戰國時期,日本列島上的倭人就已與位于今中國東北部、朝鮮北部的古燕國有往來.秦滅燕時,有一些漢人逃亡朝鮮,進一步去日本;隨後,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更加密切。

中國的漢字、儒學,中國的書畫、佛教,中國的學製、典章製度等,都對日本產生了全面的影響。

中國的瓷器文化和工藝也同樣深刻的影響著日本的生活和發展。

越窯瓷器原產地的浙江與日本的關系也很密切,史實證明中國與日本的海上通道公元前2世紀就已開通。

越窯青瓷輸往日本,是在唐代中後期,這時輸入日本的瓷器品種很多,有唐三彩、青瓷、白瓷和釉下彩瓷等。

七世紀末,唐三彩開始傳到日本,是由當時的遣唐使船隻帶去的。

現在日本已有十個地方發現了這些出土品,特別是在奈良的大安寺,一下子出土了三十幾件唐三彩。

唐三彩的傳入,對日本的製陶工藝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促進。

在三彩的技術體系之下日本在燒製時帶有與漢族不同的特色。

在形態上,它基本上沒有神像人俑或馬和駱駝等的造型,而是多為日常的容器,或是摹仿銅合金佛用器具燒製成的壺、瓶、缽、盤、碗等。

在釉色上,它也不像唐三彩那樣顯得五彩斑斕、華麗多姿,而是更多地敷施了綠釉,整個陶器多以綠釉為基調,顯得比較素樸,甚至帶些稚氣,日本人一直對綠色情有獨鍾,這與日本民族愛好自然有關。

目前,三彩陶器藏品最豐富的是集中在奈良正倉院的57件作品,被稱之為正倉院三彩,又稱為奈良三彩。

三彩陶器的出土地,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寺院、宮殿、官衙等處的遺跡,近年來也逐漸有從村落的遺跡中出土的,但整體來說,三彩陶器主要是用于國家和貴族等舉行祭祀、佛教儀式的場合,壺等器具被用來盛放火葬後的遺骨,與一般民眾的生活還是有些距離。

九世紀進入平安時代後,又從當時的大唐傳來了白瓷和越州窯的青瓷,種類多為日常用的碗、盤等餐具。

自此,日本的陶製餐具從原先模擬金屬品的須惠器、三彩陶器,開始轉向模仿中國青瓷製的餐具樣式了。

但當時日本人無法燒製出與青瓷媲美的瓷器,他們隻是在原來三彩技術的基礎上,又吸取中國的灰釉技法,燒製出了灰釉陶器。

這些灰釉陶器與越州青瓷相比,畢竟要顯得粗糲得多。

不過越州青瓷的傳入大大拓開了日本人陶器形態的種類。

真正燒製陶器是在鐮倉時代,瀨戶一個叫藤四郎景正的人從中國引入了技術,製造水壺、香爐、佛具等。

以後直到室町時代,除了瀨戶以外,信樂、常滑、丹波、備前、越前等地也能製造陶器了,被稱作日本的六大古窯。

再後來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燒製了瓷器,日本的陶瓷製作就此開始了。

接著有各種燒器產生,其中伊萬裏瓷器在歐洲也享有盛譽。

釉色型製日本瓷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紅釉、藍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過程中比較純凈,釉面和胎體結合得比較緊密,施釉薄而均勻,有光亮感。

胎質堅硬細密。

九谷燒在歷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製瓷業也不例外,有些造型與中國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顯的日本民族風格。

日本的瓷瓶類主要包括米酒瓶、棱口獸耳瓶、梅瓶、燈籠瓶、花瓶、人物花瓶背壺式扁瓶、葫蘆瓶。

米酒瓶腹大、口小、頸短,瓶身畫有樹枝,枝上有兩把與草相似的線條下垂,這種瓶型和紋飾都帶有明顯的日本風格。

棱口獸耳瓶的獸耳銜環是橢圓形的,而中國的獸耳銜環是圓形的。

日本的人物花瓶在中國稱魚簍尊或罐。

日本講究茶道,因此日本的茶壺自然有自己的特色,日本茶壺包括葡萄酒壺、京都茶壺、咖啡壺端把壺、桶子壺和提梁壺等造型。

日本罐的造型與中國罐區別不大,但畫法與中國不同,比較有特點的是日本罐兩側有系,大口圓蓋,施滿彩;日本水罐造型多為桶形;日本的茶葉罐有的罐體上心形開光,罐蓋頂部也有六角形開光圖案。

日本的大缸與中國有很多不同,日本缸的口部有平沿的、圓沿的,內壁往裏摳,呈逗號形,不僅用來當容器,還用來做取暖器。

日本的隔盒有圓形的、方形的,有三層的,也有多層的,在造型上與中國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