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與文化--中國武術文化基因的構成 | 做自己 - 2024年5月

武術與文化--中國武術文化基因的構成

作者:蔡寶忠
出版社:山西科學技術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01日
ISBN:978753775229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09元

第1講文化與武術文化的歷史性對接及其內涵;第2講武術文化的三維主體結構框架設計及含義;第3講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武德內涵及其他;第4講少林武術追求「拳禪合一」的終極目標;第5講道教「道」的本體論對武術認識論的影響(一);第6講道教「氣」的本體論對武術認識論的影響(二);第7講武術「體用並重說」的哲學本源;第8講武術美學思想探源及其表現形式;第9講劍文化與棍文化的「生死論」;第10講俠文化與鏢行文化的「傳播論」;第11講把勢加跤:西域教門的回族武術特色;第12講以巫演武:少數民族武術中的民俗特色;第13講傳統武術:從「非遺」的高度加以審視與保護;第14講以武養武:武術文化發展的必然。蔡寶忠 男,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武術歷史與文化。全國體育院校統編教材《武術理論基礎》編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民族傳統體育主干課教材《中國武術史》編委;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材編委;主持國家「九五」、「十五」學校體育衛生科研規划課2項;主持遼寧省「十一五」、「十二五」教育規划課題2項;主持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課題6項;獲得國家教育部、遼寧省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體育科學成果15項;教學成果6項;出版專著7部。代表著作:《中國武術史專論》(修訂版),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中國近代武術史研究》,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11

第1講 文化與武術文化的歷史性對接及其內涵1.文化與中國「文化熱」簡述1.1「文化」一詞的一般性釋義1.2中國古代「文化」一詞的含義2.武術文化研究的歷史特征2.1文德與武力構成武當武術起源的誘因2.2文事與武備構成國家安全的雙面利劍2.3文與武兼備構成武術文化的准確對接3.武術文化基本形態的構成3.1攻防技擊是武術文化形態的內核3.2分類形式是武術文化形態的中層3.3獨特功能是武術文化形態的外表4.武術文化的國際化推廣策略4.1以武術塑造「中國形象」4.2孔子學院設置武術課程4.3向海外實施武術段位制第2講 武術文化的三維主體結構框架設計及含義1.武術文化的三維主體結構設計的依據1.1武術流派的形成是其主要依據1.2中國傳統文化內核帶來的影響2.武術文化的三維主體結構框架的含義3.武術文化的三維主體結構融合的結果3.1傳統武德與三教合一3.2少林武術與三教合一3.3武當武術與三教合一4.學科的相依性構成了武術晚熟的規律4.1都市規律4.2禁武規律4.3排他規律第3講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武德內涵及其他1.儒家「仁學」構成武德內涵的主體1.1「仁」在武德中的體現1.2「義」在武德中的體現1.3「禮」在武德中的體現1.4「智」在武德中的體現1.5「信」在武德中的體現2.佛教「禪學」構成武德內涵的次體3.道教「哲學」構成武德內涵的次體4.對傳統武德的科學批判與時代創新4.1摒棄封建的宗派思想4.2繼承優秀的民族道德4.3改造不合時宜的提法4.4新編武德的核心內容第4講 少林武術追求「拳禪合一」的終極目標1.佛教禮法與少林拳禮的結合2.參禪打坐與少林坐功的結合3.佛教戒律與少林禁約的結合4.佛教養生與少林內功的結合5.禪宗要義與少林心法的結合6.佛教稱謂與套路名稱的結合7.禪詩作品與以武悟道的結合7.1把作詩當作修持法門7.2把作詩當作修持境界7.3把作詩當作佛教的代名詞第5講 道教「道」的本體論對武術認識論的影響(一)1.倫理之道與武德2.玄妙之道與悟性3.無為之道與拳理4.自然之道與象形拳4.1象形拳的雛形4.2象形拳的分類4.3螳螂拳的傳奇5.貴柔之道與戰略5.1以靜制動、以柔克剛5.2后發先至、崇下尚退第6講 道教「氣」的本體論對武術認識論的影響(二)1.內家拳練氣采用道教煉丹的方法1.1什麼是內家拳1.2相關研究成果1.3太極拳的創立1.4練氣之煉丹法2.武術內功修煉其實質就是練氣3.武術的整體修煉要體現精氣神4.武術養生全程貫穿着練氣的方式第7講 武術「體用並重說」的哲學本源1.「體用並重」的理論依據2.「體用並重」的具體體現2.1拳家之說2.2打練並存2.3學以致用2.4整體意識3.「體用並重」的引申形式3.1動靜體用說3.2形神體用說3.3德技體用說第8講 武術美學思想探源及其表現形式1.「仁義」構成武術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礎2.「德」構成武術美學思想的內涵所在3.「樂」構成武術美學思想的表現形式3.1體育范疇的「武舞」與樂3.2文藝范疇的「武舞」與樂4.「圓」構成武術美學思想的核心價值5.「和諧」構成武術美學思想的本質特征5.1矛盾對立的統一性5.2內容與形式的和諧6.武術美學思想指導下的美學要素形式6.1姿勢美6.2勁力關6.3節奏美6.4神韻美6.5名稱關第9講 劍文化與棍文化的「生死論」1.劍與棍的發展簡史2.劍的文化特征2.1劍為權力及地位的象征2.2劍為降妖與殺魔的法器2.3劍為氣質和性格的標志2.4佩劍之風的等級觀念3.棍的文化特征3.1棍的軍事作用3.2棍的佛教靈氣3.3棍的文學色彩3.4棍的派生文化4.余論武術器械第10講 俠文化與鏢行文化的「傳播論」1.俠與鏢行的異同點1.1產生的歷史背景1.2行為的社會影響1.3諸家的綜合評價2.俠文化的傳播特征2.1非凡武功的傳承2.2道德品格的傳遞2.3俠義精神的傳揚3.鏢行文化的傳播特征3.1鏢行為拳師們提供了施展武術技能的機遇3.2鏢行是武術傳播的場所及技術發展的載體3.3鏢行為各派武術的融合與傳播提供了條件3.3鏢師們的俠骨義膽與武德得到極致的發揮第11講 把勢加跤:西域教門的回族武術特色1.教門回族武術的起源有地域玄機2.獨具特色的教門回族武術拳械2.1「昆侖派」的由來2.2把勢加跤武藝高2.3彈腿出自教門中2.4融通兼備的通備拳2.5秘不示傳回回肘2.6槍術短桿實用強3.教門回族武術在民間的流傳第12講 以巫演武:少數民族武術中的民俗特色1.少數民族的模仿巫術活動構成武術的雛形2.三組山崖岩畫彰顯少數民族的武術形象2.1雲南滄源岩畫——集體技擊圖2.2廣西左江岩畫——集體武舞圖2.3甘肅黑山岩畫——集體操練圖3.異彩紛呈的特色少數民族武術活動3.1根據地域特點追求武術的實用特色3.2根據戰爭需要追求武術的技擊特色3.2根據習俗節日追求武術的娛樂特色第13講 傳統武術:從「非遺」的高度加以審視與保護1.少林功夫「申遺」給予的啟示2.傳統武術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2.1緣於「孤芳自賞」帶來的尷尬局面2.2面對着「牆里開花牆外香」的現實2.3挖整成果一直處於「沉睡」的狀態3.發展傳統武術的基本方略3.1傳統武術的文化定位3.2傳統武術的法律保障3.3傳統武術的政策扶植3.4傳統武術的百花齊放第14講 以武養武:武術文化發展的必然1.武術文化產業問題的簡要回顧1.1確定武術文化的產業性質及活動(1980—1990年)1.2確認「武術經濟」等新提法及活動(1991—2001年)1.3確保武術文化產業的發展及活動(2002—2012年)2.武術文化產業體系的粗略分類3.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3.1現存的主要問題3.2采取的主要措施后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