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雕塑藝術家?推薦回答

作者:許詠涵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莊子在〈逍遙遊〉中,描述了一種極大的魚,名為「鯤」,因為對於天空的幻想而轉變為一隻翱翔空中的大鳥,名為鵬。大魚經由脫落的皮膚而長出羽毛,怒而飛向天空,這是生命對原有格局的突破,如同藝術家許東榮的創作,由繪畫...

作者:蕭瓊瑞

  黃潤色(1937-2013)   黃潤色是戰後以抽象繪畫成名畫壇的第一位臺灣女性藝術家,她也是「東方畫會」的成員,以迴旋、婉約的繪畫風格,受到畫壇矚目。   出身彰化的黃潤色,二十歲時即師從楊啟東學習基礎水彩寫生技法,之後又求教於李仲生,開始接觸前衛藝術觀念、進而轉向抽象繪畫創作。   1969年與戴明宗建築師結婚。1982年她與陳庭詩、鐘俊雄、陳幸婉等人組成「現代眼畫會」,成為臺灣...

作者:劉永仁

  姚慶章(1941-2000)   姚慶章出生於雲林西螺,四歲遷居臺中,1961年考進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1965年畢業後於國立臺灣藝術館舉行首次個展。1970年姚慶章赴美國紐約闖蕩,感受到當時紐約的藝術氛圍,尤其居住在蘇荷區(Soho)數十年間,他投入超寫實繪畫,獲得極大迴響與肯定。1980年代初期,他應聯合國邀請赴中國講學,成為早期到大陸活動的臺灣藝術家。1980年代中期以後姚慶章...

作者:施慧明

  陳敬輝(1911-1968)   陳敬輝出生在牧師家庭,襁褓時過繼給舅舅陳清義為養子,成為馬偕家族的一員。四歲時隨養父赴日,後考入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和京都繪畫專門學校,奠定深厚的藝術根基。他在學時期即展露頭角,以畫作〈女〉入選第4回臺展。返臺後,獲選臺展和府展達十次之多,並獲兩次「特選」,獲頒「臺日獎」和最高榮譽的「推薦」。   戰後膠彩畫在「省展」中逐漸失勢,淪為從屬地位,對擔任膠...

作者:盧梅芬

  哈古(1943-)   哈古出身於卑南族卡撒發干部落(Kasavakan,現今行政區為臺東縣臺東市建和里)的頭目家族。哈古雕刻的核心想法是,希望透過雕刻重建頭目與族群的尊嚴,其創作主題主要為族人與市井小民之容顏與百態。哈古透過雕刻傳承文化、表達和自己的生命緊密相連的生活樣貌。頭目的使命、農夫的生涯、原住民的幽默、頑皮的童年、愛聽故事與愛說故事的人,以及對人性的微言婉諷,都自然地反映在他的...

作者:潘襎

  陳景容,1934年出生於彰化,來自家教嚴格的書香門第,從小養成堅毅不撓的性格。195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1960年負笈日本武藏野美術學校,畢業後進入東京學藝大學,並以優秀成績的畢業,隨後再考入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於1967年取得碩士學位。   陳景容留學日本期間,是首位專攻學習濕壁畫專業的華人,對日後的創作深具影響。其作品洋溢著古典主義的色彩,深受文藝復興大師喬托、法...

作者:劉永仁

  李再鈐,1928年出生於福建仙遊,是臺灣資深嚴謹的幾何抽象雕塑家。自幼生長於書畫世家的李再鈐,家學淵源造就了他深厚的藝術造詣。1948年來到臺灣,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但因看不慣訓導處的要求而不願配合,後來竟然不知原由地被學校退學。離開學院教育,投入社會工作後的李再鈐,在師院教授儲小石的引薦下到印染廠擔任布花設計師,1958年又轉入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就職。當時的李再鈐雖在設計界工作...

作者:白適銘

  秦 松(1932-2007)   秦松出生於安徽,來臺後就讀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之後隨李仲生習畫,為「現代版畫會」的創始人之一,1959年加入「東方畫會」;同一年,其版畫〈太陽節〉獲第5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榮譽獎,但隨後的「倒蔣事件」,使其身心遭受巨大打擊。秦松創作風格多變,他左手寫詩、右手作畫,又用第三隻手寫評論,但他在藝術上呈現的人文精神,卻是其奉行不渝的創作圭臬。 本書特...

作者:

  李仲生(1912-1984)是臺灣抽象繪畫及推動臺灣現代美術發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創作結合了佛洛伊德的潛意識思想、超現實意念、自動性技巧與抽象繪畫表現,將個人內心的情緒轉移到畫面空間,呈現出不造作的線條表現和顏色層疊交錯的構成內容。   除了個人的藝術成就,李仲生更被讚譽為「臺灣現代繪畫導師」,其在咖啡館或茶館教學的獨特傳藝方式,並針對每位學生因材施教,與一般學院的教育體制截然不同;...

作者:盧梅芬

  撒古流‧巴瓦瓦隆,1960年出生於屏東縣三地門鄉,來自大社村的工藝世家,從小深受家族與部落傳統文化與美學的薰陶。在撒古流的身上可以看到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以及兩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與結合。他以多重、跨域的身分,包括:藝術家、教育者、翻譯者,以及書寫者,致力於兩個世界的互相調和與溝通。   巴瓦瓦隆家族中的「pulima」輩出,「pulima」在排灣語中是指「從手」,其意思就是「什麼都能做的...

作者:蔣伯欣

  莊世和(1923-)   莊世和1923年生於臺南,幼年即隨家庭遷居屏東。就讀潮州公學校期間,愛好繪事的天分被日籍教師發掘鼓勵,開始以函授方式,接受日本內地的插畫與漫畫教學。1938年赴東京川端畫學校日本畫科就讀,初步習得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技法,並於畢業前,再入東京美術工藝學院純粹美術部就讀至研究科畢業。戰後,返回屏東潮州於潮州中學任職,並隨何鐵華在臺北展開新藝術運動,推動「自由中國美展...

作者:潘襎

  沈哲哉(1926-2017)   1926年出生於臺南的沈哲哉,創作生涯橫跨戰前與戰後美術界。就讀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時跟隨廖繼春學畫,深刻領略廖繼春的色彩表現精髓,十六歲即入選臺陽美展,1943年入選第6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1952年,他跟隨郭柏川學畫,隨後共同發起「臺南美術研究會」。   沈哲哉將廖繼春的色彩表現與郭柏川的造形語彙相融合,以夢幻的浪漫畫風,在繪畫世界揮灑自我的...

作者:蕭瓊瑞

  劉耕谷,1940年出生於嘉義朴子,是臺灣著名的膠彩畫家。   臺灣膠彩畫的發展,是在日治時期的新美術運動中,以「東洋畫」的名稱傳入;由於強調寫生、寫實的特色,一度取代傳統水墨,和油彩、水彩並稱「西洋畫」,蔚為當時臺灣繪畫的主流之一。不過二戰結束後,大批傳統水墨畫家遷臺,引發「正統國畫」之爭,原本為「國畫第二部」的膠彩畫,從此放棄「國畫」名稱的堅持,改稱為「膠彩畫」,在臺灣特殊的藝術生態...

作者:徐婉禎

  謝里法,1934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從小深受當地人文薈萃的影響,進而走上藝術創作之路。從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畢業後,於1964年留學法國,進入巴黎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班學習,其後因巴黎爆發「五月學潮」,於是在1968年轉往美國紐約,進駐西貝茲藝術之家所成立的版畫工作室,同時又進入普拉特版畫中心學習。1964年到1975年這段期間,可以說是謝里法藝術生涯中的輝煌「版畫十年」,作品備受各界肯定,不...

作者:李欽賢

  蔣瑞坑(1922-2007)   1922年蔣瑞坑生於瑞芳,與倪蔣懷為叔姪關係。1938年自公學校畢業,進入叔叔的礦場工作,並與洪瑞麟在此相遇,從而誘發他前往東京習畫,返臺後又回到原來職場,展開長達四十年的礦工歲月。蔣瑞坑自詡為星期日畫家,一頭栽進自己的畫夢中。起先畫礦坑內兄弟身影,出坑就近前往九份寫生,可謂是發現九份之美的第一人。1965年他加入「星期日畫家會」,表示自己是一生奉行業餘...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