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19th下半葉) | 雕塑藝術家

【關鍵字】 雕塑藝術、印象派、羅丹 【代表藝術家】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巴爾札克像》《地獄之門》《加萊義民》《沉思者》 布爾 ...loading...西洋藝術史雕塑藝術(19th下半葉)《沉思者》,AugusteRodin。

【關鍵字】雕塑藝術、印象派、羅丹【代表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Rodin,1840~1917):《巴爾札克像》《地獄之門》《加萊義民》《沉思者》布爾德爾(A.Bourdelle,1861~1929):《弓箭手赫拉克利斯》《貝多芬像》馬約爾(A.Mailloi,1861~1944):《大氣》《地中海》【起源】從印象派開始,繪畫藝術造成許多變化,在雕塑方面也同樣受到新思潮的影響,這些雕塑藝術家拋棄了傳統的觀察方法以及審美品味,尋求新的藝術旨趣。

【風格】被譽為近代雕塑三大支柱的羅丹、布爾德爾和馬約爾,是傳統雕塑轉向現代雕塑的先鋒代表。

羅丹的雕刻標示著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轉捩點,雖然羅丹的作品並為擺脫「再現藝術」的特徵,但同19世紀末葉的印象派畫家一樣,提出許多藝術表現的問題。

此時期的雕塑家不再像傳統精細雕刻,而採用似完成非完成的手法,有時候作品像草圖一樣自然,留給觀者想像空間。

他們雕塑當中追求韻律感、形體表現凹凸變化與光影關係,使得作品形象生動,不再追求傳統那種理想美,而強調表現個人感受。

【後續】羅丹的出現使得往後的雕塑的發展分為兩路,一路為延續羅丹的傳統,主要為以體量感為主;另外一路則跳脫羅丹的框架,放棄傳統的表現手法,而是把雕塑定義為三度空間的藝術品,走向「純粹的形式」的道路。

【延伸閱讀】書:何政廣(2003)。

世界名畫家全集─羅丹。

台北:藝術家。

周克希(1994)。

羅丹──激情的形體思想家。

台北:時報。

(HelenePinet)傅雷(譯)(2004)。

羅丹藝術論:雕刻之神羅丹對藝術最迷人的告白。

台北:好讀。

(葛賽爾)網路:羅丹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sculpture-wt/rodin/rodin.htm羅丹美術館http://www.musee-rodin.fr/【圖說】《沉思者》,AugusteRodin,Imagefrom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89%E6%80%9D%E8%80%85#/media/File:The_Thinker_close.jpgAAA更多藝術史松江畫派維也納分離派(1880~1910)山水畫(一)山水畫(三)普普藝術(1962~1965)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