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師致敬-臺灣前輩雕塑11家大展 | 雕塑藝術家

向大師致敬」於中山堂的光復廳展示,將台灣前輩與近代雕塑家的作品置入光復廳的歷史建物中,互相有著時代感、風格的輝映交錯折射著。

觀點 張玉音2015.10.20中間的歲月如風般自己來去中山堂看戲 聽歌 用餐 理髮 開會那是物質匱乏精神卻美好的年代記憶裡的中山堂…中間的歲月如風般自己來去中山堂看戲 聽歌 用餐 理髮 開會那是物質匱乏精神卻美好的年代記憶裡的中山堂每個角落都閃耀著光芒—隱地,〈中山堂記憶〉「向大師致敬」於中山堂的光復廳展示,將台灣前輩與近代雕塑家的作品置入光復廳的歷史建物中,互相有著時代感、風格的輝映交錯折射著。

(攝影/張玉音)該緊張的是被遺忘的文化風采今年5月高雄趙姓收藏家收藏的陳澄波名畫《鼓浪嶼之二》等四幅藝術品失竊,當時播報此失竊新聞的主播一句「陳澄波本人也是相當緊張」,引發民眾對於記者文化素養的批評,除違反新聞倫理沒有採訪陳澄波,怎能報導他本人相當緊張?另一質疑則是認識台灣藝術史重要畫家陳澄波應該是「常識」,怎麼可能會播報錯誤?但這一部分也反映台灣藝術與文化教育,過去過於偏重中國歷史、地理篇幅,台灣的史地,甚至重要的文化界人物著墨甚淺,當踏著這塊土地卻對於這塊土地的過去不甚理解,這是荒謬與可悲的情景,如同當時律師呂秋遠就發文表示「或許,陳澄波緊張的,不是他的畫遭竊,而是他的子孫們,根本忘記曾經有這位畫家,在52歲那一年,被鐵絲貫穿手掌,由軍隊帶著遊街,最後在嘉義火車站前未經合法審判就地槍決。

」而今年剛好是一位與陳澄波同樣於1895年出生的雕塑家:黃土水120歲的誕辰,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中山堂管理所共同主辦「向大師致敬-臺灣前輩雕塑11家大展」(簡稱「向大師致敬」),即是一在補足這塊懸缺文化知識的展示。

中山堂保有一件已被認定為台灣國寶—黃土水最後遺作《水牛群像》的原作,而此作品與中山堂的淵源則要追溯到85年前。

黃土水|犢 銅 30x42x20cm 1930 東之畫廊提供南國,蕉葉下牛群的緩緩步聲中山堂原是清代欽差行台,日據之後,一度做為台灣總督府,1919年新的總督府落成,此地遂稱之為「舊廳舍」。

1930年,黃土水以36歲英年辭世,而他的遺作展,就在舊廳舍舉辦。

而後再改建為中山堂前身的台北公會堂,黃土水遺孀即將其最後遺作《水牛群像》(原名《南國》)捐贈給公會堂,設置在大廳梯間二樓到三樓的壁面上,目前中山堂已與此作品共存共榮79個年頭。

「向大師致敬」一方面有回到歷史原點的紀念黃土水企圖;另一方面更脈絡呈現除黃土水以外,十位台灣雕塑家的美學成就與高度,展場包括做為歷史重要景點的光復廳(中日簽訂停戰協議的所在),以及戶外扇形的廣場,是近年來少數針對台灣雕塑藝術史脈絡專業的展示呈現。

黃土水|水牛群像 石膏 250x555cm 1930 台北市中山堂管理所提供而做為借展單位的東之畫廊更提供原為《水牛群像》浮雕製作參照的立體小型雕塑《犢》,雕塑的下方有提供浮雕工程圖使用中心線的繪製,和《水牛群像》的浮雕比對,很明顯即是浮雕中小牛犢的原型。

畫廊負責人劉煥獻表示以水牛與台灣南國場景為主題的浮雕,凸顯了黃土水對於家鄉故土的深情,其雕刻語彙也在歷經不同主題回歸到以自身家鄉為題的表現,《水牛群像》刻意表現出台灣田野、牧歌的情調,將台灣夏季日常的南國田園景致的象徵性,凝結至藝術作品的經典中。

劉煥獻也另外補充黃土水在製作以水牛為題的作品時,甚至真的牽一隻水牛養在工作室做為姿態、皮膚質感的參照,另一《母與子》的浮雕即展現其觀察的生動感,母牛慈愛的眼神,小牛輕碰母牛後腿表示有跟上母親的步伐,謝里法曾針對此件作品感性地描述似乎聽聞牛隻的腳步聲,「作品的確有一種前人帶著後人,亦步亦趨,生動的形體、姿態讓觀者彷彿聽聞牛隻的步行聲。

」劉先生補充著。

《犢》和《母與子》原預計安置在《水牛群像》下方,雖因保險範圍而無法實現,然黃土水對於鄉土注入的思念,以及其標誌出台灣藝術史的高度,仍在展示間無形的顯露。

王水河|裸女群像A 玻璃纖維 227x140x115cm 1992 藝術家家屬提供在歷史建物中細數經典「向大師致敬」於中山堂的光復廳展示,此廳屬歷史建物完成於1930年代,由日本建築師井手薰(KaoruIde)操刀設計,此廳上緣有造型優雅的拱形彩光窗,二樓看台護牆上的馬賽克裝飾帶,帶有伊斯蘭建築的細節,建築師將世界多元的文化融入建築中,也體現當時建築設計年代對於文化、世界積極吸收長處的野心。

而將台灣前輩與近代雕塑家的作品置入光復廳的歷史建物中,時代感、風格的輝映也互相交錯折射著,讓觀者除感受雕塑品的歷史與美感意義外,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