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歌劇 | 喜歌劇

喜歌劇是18世紀以來,為應對意大利正歌劇弊端而興起的歌劇類別。

喜歌劇常取自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

其音樂風格輕鬆幽默,具有較強的喜劇因素,往往是大團圓或勝利的 ...反饋分享複製鏈接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https://baike.baidu.hk/item/喜歌劇/1594325複製複製成功喜歌劇編輯鎖定喜歌劇是18世紀以來,為應對意大利正歌劇弊端而興起的歌劇類別。

喜歌劇常取自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

其音樂風格輕鬆幽默,具有較強的喜劇因素,往往是大團圓或勝利的結局;多使用本民族語言,採用生動活潑的對白與通俗流行的曲調演繹劇情[1] 。

(概述圖人物:喬瓦尼·巴蒂斯塔·佩爾戈萊西)中文名喜歌劇別    名諧歌劇代表人物佩爾格萊西,莫扎特,羅西尼代表作佩爾格萊西《女僕作夫人》,羅西尼《塞維利亞的理髮師》目錄1早期發展2發展歷程▪意大利喜歌劇▪法國喜歌劇3主要特點4代表人物5體裁影響喜歌劇早期發展編輯歌劇自誕生後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以意大利、法國為中心的兩大派別。

但歌劇,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劇逐漸成為貴族宮廷節慶社交的裝飾品,內容逐漸變得貧乏、空洞,形式也日益僵化。

18世紀初,意大利正歌劇由於這些明顯的弊端而遭到人們普遍的反感,此時一種新型的歌劇形式喜歌劇開始盛行,強烈地衝擊了傳統歌劇[1] 。

喜歌劇發展歷程編輯喜歌劇意大利喜歌劇最早的喜歌劇誕生在意大利,是從幕間劇發展而來的。

幕間劇是在正歌劇的兩幕之間演出的短小、詼諧的片段。

早在17世紀,意大利歌劇中幕間劇就已經非常流行[1] 。

羅西尼的喜歌劇《塞維利亞的理髮師》18世紀初,這些在不同正歌劇幕間演出的喜劇場面開始被抽出來獨立演出,他們的規模較小、音樂幽默,成為意大利喜歌劇的原型。

18世紀60年代初,在佛羅倫薩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劇為主的花園劇院,由此喜歌劇開始脱離了正歌劇幕間的喜劇性表演,逐步發展成為獨立的劇種[1] 。

1733年,意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佩爾戈萊西創作的《女僕作夫人》標誌着意大利喜歌劇的誕生,是意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品。

《女僕作夫人》是正歌劇《高傲的囚徒》的幕間劇,全劇只有男、女歌唱演員和不説話的角色共3人,用一個小型絃樂隊伴奏;旋律輕鬆活潑,具有主調和聲的特點;該劇情節生動,結構緊湊,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1] 。

在後來的發展中,這種喜歌劇雖然增添了抒情的成分,但是並未削弱喜劇的特徵。

例如皮契尼的《切克伊娜》就在喜歌劇體裁中加強了多愁善感的因素。

在帕伊茲埃洛的《塞維利亞的理髮師》《磨坊女》中,喜歌劇的情節範圍和風格特徵有所擴充,增加了詭計、諷刺、幻想的因素[2] 。

到了19世紀,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多尼采蒂的《唐·帕斯誇勒》和威爾第的《福斯塔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了喜歌劇的優良傳統[2] 。

喜歌劇法國喜歌劇集市劇是法國喜歌劇的前身。

17世紀末,巴黎的集市上流行着一種以喜劇性的對話、聽眾熟悉的民間流行歌舞曲調為主,摻雜着雜技、啞劇的表演形式,被稱為集市劇,後來就有了專門上演這種集市劇的大眾劇院[1] 。

法國喜歌劇《卡門》18世紀50年代左右,一批意大利喜歌劇演員來巴黎演出,他們上演的喜歌劇風格樸素、生動幽默引起法國人的興趣。

法國人把自己的抒情歌劇和意大利喜歌劇相比較,從而引發了史上著名的“喜歌劇之爭”。

爭論的兩方一方以盧梭為代表,支持意大利喜歌劇的新鮮活力,批評法國歌劇的華而不實。

另一方則是貴族階層,支持宮廷貴族的藝術趣味,維護法國的抒情悲劇傳統。

1752年,支持喜歌劇的盧梭創作了喜歌劇《鄉村占卜師》,他把意大利喜歌劇的優點和法國集市劇的特點結合在一起,把歌唱和對白結合在一起,把舞蹈和啞劇結合在一起。

這場爭論,推動了法國早期喜歌劇的創作。

此後,從一般百姓到王室貴族,對喜歌劇的喜愛成為一種時尚。

1762年,法國建立了專門的喜歌劇劇院[1] 。

法國喜歌劇區別於其他國家,特別是意大利喜歌劇最明顯的特點是:用説白代替宣敍調。

此類歌劇中的演唱、詠歎調往往不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採用浪漫曲、分節歌、舞蹈歌曲乃至諷刺歌曲及對白等可以表現世態風俗的題材;主要是採用新創作的曲調,重視重唱和樂隊的作用;強調情感的表達和音樂的描繪[1] 。

18世紀法國喜歌劇重要的作曲家由蒙西尼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