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喜歌劇 | 喜歌劇

喜歌劇又稱“諧歌劇”,和正歌劇相對立的歌劇種類。

盛行於十八世紀。

題材取自日常生活,音樂風格輕快幽默。

它包括這樣一些常見的特點:表現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和人物, ...喜歌劇喜歌劇又稱“諧歌劇”,和正歌劇相對立的歌劇種類。

盛行於十八世紀。

題材取自日常生活,音樂風格輕快幽默。

它包括這樣一些常見的特點:表現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具有喜劇因素,結尾往往是團圓或勝利,音樂輕快,用本民族語言等。

喜歌劇主要流行在法國、義大利、德國等歐洲的主要國家。

這些國家的喜歌劇有著不同的特色。

法國喜歌劇法國喜歌劇的起源法國的喜歌劇最早起源於民間廟會上的一種藝術形式。

早在16世紀末,聖·日爾曼廟會劇院就出現了用流行歌曲曲調填詞演唱的滑稽戲,人們把它看作是法國喜歌劇的雛形。

1674年前後,一種用木偶表演的小型歌劇問世,並很快受到觀眾的喜愛。

後來,由演員代替木偶登台,演出了有歌有舞具有喜劇或鬧劇因素的音樂戲劇。

由於它的內容通常對時事具有諷刺的意味,因此被叫做“諷刺歌劇”或“滑稽歌劇”。

但這一表演形式遭到了呂利和法蘭西歌劇院的反對。

在他們的抗議下,宮廷下命令禁止這種歌劇進行演唱並對樂隊規模實行限制。

然而,木偶歌劇的支持者們卻用一種特別的方式,那就是在演出時,舞台前豎立了一塊巨大的牌子,用醒目大字寫上劇中的歌詞。

因為曲調是人們都十分熟悉和親切的流行歌曲,觀眾們很容易像演員一樣,流利地演唱出這些歌曲。

於是,台上的演員做著各種動作,台下的觀眾們用歌聲為其伴唱,演出氣氛格外熱烈。

這一對抗大約持續了30年,最終以官方的讓步而結束。

1714年,由聖日爾曼廣場和聖盧昂廣場兩個劇團聯合組建了喜歌劇院。

1716年,它被獲準可以同時擁有包括歌唱、舞蹈和器樂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並稱之為“喜歌劇”。

此後,喜歌劇風靡法國。

喜歌劇論戰1746年和1752年,義大利喜歌劇《女僕管家》在巴黎兩度上演引起了“喜歌劇論戰”的大辯論。

這場論戰的雙方分別是法國大歌劇派和義大利喜歌劇派。

論戰的主題是義大利喜歌劇和法國大歌劇的孰優孰劣,論戰的焦點是法國的大歌劇應不應該進行變革。

對峙雙方陣營壁壘,旗幟鮮明:一方是以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婦蓬帕杜爾侯爵夫人為首貴族保守派支持呂利、拉莫等人的正歌劇,另一方由皇后瑪利亞·列申斯卡率領盧梭、狄德羅、達朗貝爾等為首的百科全書派支持義大利喜歌劇。

兩派支持者都聚集在各自領袖的包廂周圍,相互嘲笑辱罵,並為自己所喜愛的劇種叫好助威。

劇場裡充滿了火藥味,使每一場演出都演變為一場戰役。

在劇場之戰難分勝負的情況下,法國大歌劇派推出了一部叫做《狄東與清晨》的新作品,並藉助蓬帕杜爾夫人的威力大造聲勢,試圖壓倒《女僕管家》。

但這部作品表現平平。

而支持義大利喜歌劇的作曲家盧梭親自創作了一部田園風格的喜歌劇《鄉村占卜師》(1752年),他把義大利喜歌劇的長處和法國廟會滑稽歌劇中的特點結合在一起,把歌唱和對白結合在一起,把舞蹈和啞劇結合在一起。

證明自己的改革觀點。

這場論爭,推動了法國早期喜歌劇的創作,形成了法國式喜歌劇的基本模式。

著名的法國喜歌作曲家早期法國喜歌劇的主要作家有讓·克勞德·吉里耶(1667-1737年),法國喜歌劇院的作曲家,創作的作品具有廟會喜歌劇的特點;被認為是喜歌劇的創始人。

18世紀中葉國喜歌劇日趨成熟,喜歌劇院的作曲家有費里多爾(l726-1795年)。

他先前是一名有成就的西洋棋大師,33歲後才轉向喜歌劇的創作,他一共創作了11部喜歌劇,主要作品有《鞋匠勃萊士》(1759年)、《園丁和他的老爺》(1761年)、《馬蹄鐵匠》(1761年)、《巫師》(1764年)等,而1765年根據英國作家菲爾丁原著改編的喜歌劇《湯姆·瓊斯》是最優秀的一部。

費里多爾喜歌劇的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小人物常常有高尚的道德和出色的才智,而大人物則愚蠢狡詐,處在被嘲諷的地位;他的音樂形象十分戲劇化,構思新穎,善於描繪;因為他受德國音樂的影響較大,所以在運用樂隊的交響樂表現手法獨具匠心。

蒙西尼(1729-1817年),也是一位有影響的法國喜歌劇作曲家。

他的創作創意新穎,感情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