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義大利歌劇史(1600-1900) | 義大利歌劇

19世紀早期,義大利最主要的歌劇作曲家是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從他的喜歌劇和正歌劇中,可以聽到豐滿的歌唱旋律以及花腔或多裝飾音的 ...Skiptocontent1623年油畫《音樂會(TheConcert)》(作者:GerritvanHonthorst)淺述義大利歌劇史(1600-1900)TimelineofItalianOpera(1600-1900)作者:露絲·隆格芭蒂(RuthLongobardi)*歌劇是一種譜寫成音樂的戲劇形式(drama),並結合了服裝、佈景與燈光藝術,有時還輔之以舞蹈。

劇中台詞——即劇中人物的言語——是通過歌唱來呈現的,交響樂團為之伴奏。

歌劇自17世紀伊始在義大利誕生以來,已走過一段悠長而複雜的歷史,而在1600至1900年間,人聲的演唱風格、樂團的伴奏音色、以及劇本的編寫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起初,義大利歌劇是以希臘悲劇作為大致參照的。

16世紀晚期,一群學者文人——即世人所稱的“佛羅倫斯小廳集團(FlorentineCamerata)”——對何謂希臘戲劇的原貌作了探討並提出假說,其中有幾位學者得出結論,認為希臘戲劇的劇本是通過獨唱旋律(即一個歌唱聲部)加上簡單伴奏(也許是一兩件樂器的伴奏)來實現的。

其人聲旋律應近似於說話時自然流露的腔調,因此,它是一種強化的言語表達,而其強化是因借助了其自帶的音樂元素和感情傳遞功能。

諸如這些理論,引起了包括蒙特威爾第(ClaudioMonteverdi,1567-1643)在內的好幾位作曲家的注意,也是在那一時期,宣敘調風格(recitativestyle)誕生。

宣敘調即自然發聲的唱詞配以極簡的伴奏,為整齣劇本作“配音”。

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Orfeo)》是最早期的一批歌劇之一,其中所演唱的連綿不斷的旋律,近似說詞,亦結合了濃烈的情感渲染。

宣敘調在這部歌劇中得以發展,以至有時被稱為詠敘調(arioso),而在人聲旋律之下,樂器配出一串串簡單的和弦,構成通奏低音(bassocontinuo)。

1609年在威尼斯出版的歌劇《奧菲歐》曲譜封面早期的巴洛克歌劇,如《奧菲歐》等,曾對整個歐洲的音樂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

這一新劇種很快傳遍各地,以至於義大利之外的作曲家,如亨德爾(GeorgeFridericHandel,1685-1759),也曾嘗試譜寫歌劇。

事實上,亨德爾一生寫了四十多部義大利歌劇,其作品主題在當時也很常見,即大多取材自嚴肅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不過,此時距第一部歌劇誕生已過去一百多年,音樂風格已有所變化,作曲家多採用各色各樣的抒情曲——即“詠嘆調(aria)”——來替代延綿的宣敘調。

劇中人物通過詠嘆調來表達單一的心境或情緒,譬如憤怒、開心、失望等,其嗓音則由自然發聲的說唱轉向了更為抒情、且常常需要精湛技藝來演繹的旋律。

詠嘆調也是由交響樂團伴奏的,多由女高音(有時是女性,有時是閹伶歌手)演唱,其中有大段複雜的獨唱段落;宣敘調此時僅僅在推進劇情以及對白時採用,其唱詞——而非情感表達——成為重點。

大約在1760年之後,創作正歌劇(operaseria或seriousopera)的作曲家們,如亨德爾,開始逐漸喪失其地位,與此同時,一種新興歌劇——喜歌劇(operabuffa或comicopera)——開始盛行。

喜歌劇風格更小型化,主題亦更輕巧,其中人物的社會地位也低於正歌劇中常見的王公、貴族、女皇、英雄等。

義大利喜歌劇還大量使用男低音,而非只局限於女高音。

另一創新之處是採用重唱(ensemble)。

一支重唱曲好比一首詠嘆調,其本身是一段出眾的音樂或獨立歌曲,由幾位歌手共同演繹,而非一人獨唱。

莫扎特(Mozart,1756-1791)在歌劇《唐璜(DonGiovanni)》中多次插入重唱,效果甚佳。

不過,《唐璜》並不是一部典型的喜歌劇,事實上,它最初被定義為“詼諧劇(dramagiocoso)”,字面上亦可理解為一種“幽默劇(joculardrama)”,部分原因在於其情節時而嚴肅、時而傷感。

《唐璜》在一定程度上還刻畫了人物的心理狀態,並注入了道德層面的衝突。

至19世紀,義大利歌劇已發展成為西方音樂的主要門類之一。

雖然此時歌劇音樂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型,但依然很快受到浪漫主義的“侵蝕”。

正歌劇的變化尤為明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