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教你看雕塑! | 雕塑

本書涵蓋範圍包括所有歷史階段,除了著重於古希臘羅馬時期到今日的西方雕塑作品外,也會配合討論對西方雕塑產生影響的民族誌(ethnographic ...觀點 瑪莉‧艾克頓(MaryActon)2016.09.01倘若我們純粹把欣賞雕塑這件事等同於感受立體物的各種特質,我們的生活周遭便盡是雕塑。

舉例而言,我們不時會聽到人們…倘若我們純粹把欣賞雕塑這件事等同於感受立體物的各種特質,我們的生活周遭便盡是雕塑。

舉例而言,我們不時會聽到人們談論花園及園林植栽配置當中的雕塑形式。

雕塑並不會因為我們忽視這些特點而就此消失,它依然存在於各種公共空間,尤其是都市環境當中。

我們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看見雕塑的機率,就如同在美術館中看見雕塑的機率一樣。

雕塑也可能成為建築物的一部分,而它在建築設計上的連結,和其背景環境的任何部分均同等重要。

然而,我必須盡早在此表明,本書宗旨並非全面性地探討幾乎無所不在的雕塑。

《如何看懂雕塑》所闡述的內容均圍繞著「觀看」(looking)這件事,而本書更進一步探討觀賞立體藝術的不同體驗。

本書涵蓋範圍包括所有歷史階段,除了著重於古希臘羅馬時期到今日的西方雕塑作品外,也會配合討論對西方雕塑產生影響的民族誌(ethnographic)塑像與東方和遠東雕塑。

20世紀初葉的藝術隱含各種非主流文化(alternativecultures)元素,便是西方雕塑受到影響的顯著案例之一。

本書將以不同案例,以及諸多關於立體視覺感受的觀點來探討如「裝置」主題。

藝術領域,尤其是地景藝術(landart)的發展和不同雕塑媒材的運用,自1960及1970年代以降歷經持續且深刻的變化,展現出截然不同於古典傳統的風貌。

然而,如同某些堅持傳統的畫家一樣,有些雕塑家,例如葛姆雷(AntonyGormley)或穆克(RonMueck),依然採用傳統題材進行創作,並且保持對人類形體的偏好。

魯本斯(1577~1640年),《美麗的軀體》素描,1601~1608年;鉛筆、黑粉筆、紙本©魯本斯故居(Rubenshuis),安特衛普(Antwerp),Collectiebeleid本書整體而言具有強烈的主題特色,但每一章的結構安排大致上將與其他兩本書相似,除了按年代時序編排之外,亦試圖連結過去與現代。

因此,我們無法避免重複討論如建築與雕塑的相互影響等一再出現的主題。

此外,羅丹、米開朗基羅或葛姆雷等藝術家也在不同章節裡多次提及。

其他兩本書如此,本書亦然。

因為雕塑家深感興趣的,總是那些能夠與他們藝術實踐的其他領域(例如石膏模型或素描技法的運用)產生相互影響的各類雕塑。

每一章的內容長度取決於討論對象的本質,以及與該章主題相關的案例及領域多寡,尤其是第二章有關人物立雕(free-standingfigure)及其遺緒的內容。

這部分亦提及外觀與質感的重要性,特別是雕塑給人的獨特觸感。

在理想狀態下,「觸摸」可以且應該是雕塑的要素之一,但由於作品價值與安全的考量,我們很難在美術館中透過觸摸去體驗雕像的獨特觸感。

儘管如此,我們或許有機會觸摸如瓷像或法貝熱彩蛋(Fabergéegg)等私人收藏品。

有些人認為這類物件並不算是雕塑,但本書所探討的另一項有趣主題,恰好是這種雕塑與繪畫、雕塑與素描或和建築及設計相關的雕塑之間的視覺和歷史分野。

本書最主要的目標在於闡述立體視覺感受;因此,我總是盡可能地納入對這些作品的不同賞析觀點。

在此,我們該當參考羅丹這位晚近偉大雕塑家的說法與實踐。

在「以繞行方式觀看」這個主題上,勃梅茲(DujardinBeaumetz)記錄了其友羅丹在引用16世紀知名雕塑家切利尼(BenvenutoCellini)的著作《雕塑論》(TreatiseonSculpture)時所說的話:雕塑家在製作裸體或身披衣物的人物雕像時,會先以黏土或石蠟做出該雕像的正面,經過多次抬高、降低、前移、後推、旋轉和回復雕像四肢的位置之後,才會進行下一步。

當雕塑家終於滿意雕像正面的初步樣態後,便開始處理雕像的其中一側。

此時,經常發生的狀況是,雕塑家會覺得雕像的正面似乎不夠雅致,因而不得不回頭修改他已完成的部分,才能使雕像的樣態符合他的新觀點。

如此一來,每當雕塑家改變其觀點時,便遭遇同樣的難題。

雕塑家不會只有八種不同觀點,而是40多種。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