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盤腿時保護膝蓋? | 瑜伽 膝蓋痛

若用一般人的用語,則是大腿與小腿的內側端擠壓到膝蓋內側的軟骨。

即便力道很溫和,這樣的行動都可能嚴重損傷半月板。

這種損傷可能非常疼痛 ...跳至主要內容原文出處:〈ProtecttheKneesinLotusandRelatedPostures〉作者:RogerCole編譯:Hsin-HongPan蓮花式(Padmasana)是最重要的冥想姿勢,而其它體位法中的蓮花變化式則會讓練習難度提高。

然而,強迫雙腿進入蓮花式,是瑜伽練習中最危險的事之一。

每一年有許多瑜伽練習者因此而嚴重損傷了他們的膝蓋。

其罪魁禍首通常不是學生本身,而是過份熱心的老師勉強學生進入動作。

幸運的是,有許多技巧能讓我們更安全地學習如何進入Padmasana。

即便你不教授蓮花式,依然可以運用同樣的技巧,在相關的姿勢中保護學生,例如ArdhaBaddhaPadmottanasana(單盤站姿前彎式)、BaddhaKonasana(束角式)、和JanuSirsasana(坐姿頭碰膝式)。

這些姿勢能為髖關節及周遭的肌肉帶來不可思議的影響,然而不幸的是,有許多學生在練習這些動作時內側膝蓋出現夾擠的疼痛感。

為了理解這究竟怎麼回事,以及如何預防,讓我們看看其背後的解剖學機制。

問題的根源在於髖關節,不論是蓮花式或其它相關姿勢,都需要髖關節提供極大的活動度。

當你自中立的坐姿(例如Dandasana,杖式)進入BaddhaKonasana時,球狀的股骨頭必須在髖關節中往外轉大約100度。

當屈膝、把腳放到JanuSirasana的預備式時,需要的外轉幅度比較小,但當學生自這動作開始往前彎時,前傾的骨盆會讓整體的外轉幅度來到近115度。

在Padamasana中,僅僅坐高坐直就需要同樣的外轉幅度(115度),但此時發生轉動的姿勢有些不同,因此對許多學生來說更具挑戰。

當我們將Padamasana與前彎結合時(例如ArdhaBaddhaPadmottanasa),此時髖關節需要的外轉幅度激增至近145度。

為了更清楚理解這代表什麼意思,想像當你站著時,能否將大腿往外轉145度,此時你的膝蓋骨及雙腳會朝向身後!圖一:安全的膝蓋放法圖二:不安全的膝蓋放法如果學生能達到蓮花式中對髖外轉的要求,那麼他們便能在不需屈膝向側邊打開的前提下,安全地將腳往上抬,跨到另一側的大腿上(參考圖1)。

有些先天髖關節活動度高的人能輕鬆完成這件事,但對多數人來說,大腿骨會在進入動作的過程中停止轉動。

這樣的限制可能是緊繃的肌肉或韌帶所造成,而某些人則是由於髖關節深處、骨頭與骨頭間的互相擠壓。

一旦股骨停止轉動,此時能將腳繼續抬高的唯一方法,是讓膝蓋往側邊彎曲。

但膝蓋並不是為此設計的──它們的設計是為了屈曲和伸展。

一旦大腿停止往外轉動,若此時學生仍過度急切地持續將腳往上拉、又或著老師、學生強迫膝蓋往下降,那麼大腿骨和小腿骨就會像長槓桿一樣,對膝蓋施加相當大的力量。

它們就像一把長柄螺栓剪,夾擠位於股骨與脛骨內緣的內側軟骨(參考圖二)。

用解剖學的詞彙來說,此時膝蓋的內側半月板被股骨內髁與脛骨內髁所擠壓。

若用一般人的用語,則是大腿與小腿的內側端擠壓到膝蓋內側的軟骨。

即便力道很溫和,這樣的行動都可能嚴重損傷半月板。

這種損傷可能非常疼痛、給人無力感、且需長期間才能修復。

在BaddhaKonasana和JanuSirsasana中如何避免膝蓋損傷諸如BaddhaKonasana和JanuSirsasana等動作也可能產生類似的夾擠。

在這些動作中,我們通常不會將腳往上拉,因此問題的主要來源是大腿相對於骨盆的外轉幅度不足。

讓我們從BaddhaKonasana談起。

切記,當雙腳來到BaddhaKonasana時,為了坐得挺直而穩定,此時股骨頭必須在髖臼中大幅地往外轉──大約100度。

由於這需要髖關節提供相當大的柔軟度,許多學生在做BaddhaKonasana時,會改以骨盆上緣往後傾作為代償。

此時他們的大腿與骨盆成為一體,一起移動。

由於這麼做幾乎不大需要肱骨頭於髖臼中轉動,因此對柔軟度的需求很少。

但這麼做也失去了原先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的目的,並讓整條脊椎向後塌陷。

身為老師,為了讓學生坐得挺直,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正指引著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