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學雕塑之只要有恆心? | 雕塑 學習
後來我發覺這個道理在學習雕塑藝術時同樣適用,特別是製作木雕和石雕類創作的危險性、體力要求對比其他雕塑手法相對高,不熟悉材料、用錯 ...TOP6326841 AUTHORTerenceLeung163268428OctTerenceLeung1632684梁曉然(TerenceLeung)於溫哥華EmilyCarr美術設計大學取得工業設計學位,回港後從事產品設計工作。
梁氏於2012年開始鑽研視覺藝術,並分別修畢視覺藝術中心舉辦的版畫、陶瓷、及雕塑專修課程。
梁氏勇於探索非傳統物料和結合不同媒體、科技作實驗性創作。
除了醉心藝術創作,他亦熱愛藝術教育,現正和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籌辦版畫教學工作室。
如對梁氏的作品有興趣,歡迎瀏覽他的個人面書專頁:www.facebook.com/ArtbyTerenceLeung或電郵[email protected]前陣子在面書有朋友分享了一篇他讀小學時的課文,是「鐵柱磨針」的典故詩歌:李白小時很懶惰,天天不願去上課。
街上看見老婆婆,拿著鐵棒慢慢磨。
李白心裏很驚奇,走上前去問仔細。
她說要磨一根針,李白聽了不相信。
鐵棒粗壯針兒小,一輩子也磨不了。
她說只要有恆心,鐵棒定能磨成針。
李白聽了很感動,從此讀書很用功。
後來成為大詩人,多虧她的好教訓。
Text&Images:TerenceLeung梁曉然朋友說若他有孩子一定會叫他/她背誦,但喜歡搞冷笑話的我第一時間留言:「差最後一句:大詩人去探婆婆,原來她還在磨針……」相信朋友當時看見留言一定雅興盡失。
我絕對肯定恆心的重要性,但明明有專門的工具卻故意不用,是不智;明明物料不合適卻硬要繼續用,此為浪費。
這種只要做不要問的做事態度被千古傳頌,或許就是為甚麼很多中國人甘心過著營營役役的人生。
這件趣事令我想起在大學讀工業設計時上工藝和生產技術課,老師常常強調一個專業設計師必需要了解不同工具器材的運作原理、材料特性、生產工藝的優缺點等等,將來設計產品便事半工倍、作品合理可行。
後來我發覺這個道理在學習雕塑藝術時同樣適用,特別是製作木雕和石雕類創作的危險性、體力要求對比其他雕塑手法相對高,不熟悉材料、用錯工具、用錯技法輕則毀了作品弄壞工具浪費精力,重則令自己受傷甚至殘障。
再者在時間比土地更寶貴的香港,用錯工具的後果往往是很昂貴的青春!說起浪費時間,初學雕塑時我也曾犯過一個初學者的通病,就是怕下錯刀,因為雕刻只能減不能加,鋸得太深鑿得太多是不能按下按鍵undo的,於是大家情願用細雕刀慢慢削、用磨機逐少磨,如是者連續做兩三日那件木或石還是毫無寸進,非常令人洩氣。
後來我留意到自己的毛病,試試先用電鋸、大鑿刀放膽做好大形才轉細工具微調外觀和做細部,很快便見到成果。
另一樣雕塑初哥常犯的錯誤就是用錯工具,以木雕為例,大部分人開始時只買幾支基本平價雕刀,於是乎做初形時刀太細浪費氣力時間;做細部時刀頭則太大,根本不能進入某些凹位,又或因做初形時刀口損耗變鈍,不能利落地切削木纖維。
有些人又不懂分辨鑿刀和推刀,胡裡胡塗用木鎚敲打,只能用手推的推刀,兩三下便打斷刀柄。
所以若初學者能對熟悉手上工具的用法和特點,做雕塑便能事半工倍,到累積了一定經驗自然亦會懂得添置甚至自製合適的工具。
所謂熟能生巧、工多藝熟,技巧經過反複練習總會進步,但若雕塑創作者能將知識技巧融匯貫通,加上美學修養則能達到更高境界。
例如台灣雕塑大師朱銘,他的成名作「太極系列」是用鏈鋸大刀闊斧的在樟木件或發泡膠上直接切割雕刻再翻模鑄銅而成,這些作品每件都充滿張力、氣勢磅礡。
這是朱銘捨形取神的階段,是結合了他十多年傳統工藝雕刻和繪畫的功力和對藝術的理解、對中華文化精髓的體會而成,電鋸在他手上真正變成立體畫筆,畫出一幅一幅寫意風格的立體畫作。
朱銘先生的藝術生涯告訴我們,對物料工具的認識、對技術的熟練、對造型美學的掌握,這些都是藝術創作者的裝備,裝備精良加上毅力和熱情,作品便能不斷進步。
相比起鐵柱磨針,我寧願花時間磨雕刻刀。
梁曉然(TerenceLeung)於溫哥華EmilyCarr美術設計大學取得工業設計學位,回港後從事產品設計工作。
梁氏於2012年開始鑽研視覺藝術,並分別修畢視覺藝術中心舉辦的版畫、陶瓷、及雕塑專修課程。
梁氏勇於探索非
梁氏於2012年開始鑽研視覺藝術,並分別修畢視覺藝術中心舉辦的版畫、陶瓷、及雕塑專修課程。
梁氏勇於探索非傳統物料和結合不同媒體、科技作實驗性創作。
除了醉心藝術創作,他亦熱愛藝術教育,現正和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籌辦版畫教學工作室。
如對梁氏的作品有興趣,歡迎瀏覽他的個人面書專頁:www.facebook.com/ArtbyTerenceLeung或電郵[email protected]前陣子在面書有朋友分享了一篇他讀小學時的課文,是「鐵柱磨針」的典故詩歌:李白小時很懶惰,天天不願去上課。
街上看見老婆婆,拿著鐵棒慢慢磨。
李白心裏很驚奇,走上前去問仔細。
她說要磨一根針,李白聽了不相信。
鐵棒粗壯針兒小,一輩子也磨不了。
她說只要有恆心,鐵棒定能磨成針。
李白聽了很感動,從此讀書很用功。
後來成為大詩人,多虧她的好教訓。
Text&Images:TerenceLeung梁曉然朋友說若他有孩子一定會叫他/她背誦,但喜歡搞冷笑話的我第一時間留言:「差最後一句:大詩人去探婆婆,原來她還在磨針……」相信朋友當時看見留言一定雅興盡失。
我絕對肯定恆心的重要性,但明明有專門的工具卻故意不用,是不智;明明物料不合適卻硬要繼續用,此為浪費。
這種只要做不要問的做事態度被千古傳頌,或許就是為甚麼很多中國人甘心過著營營役役的人生。
這件趣事令我想起在大學讀工業設計時上工藝和生產技術課,老師常常強調一個專業設計師必需要了解不同工具器材的運作原理、材料特性、生產工藝的優缺點等等,將來設計產品便事半工倍、作品合理可行。
後來我發覺這個道理在學習雕塑藝術時同樣適用,特別是製作木雕和石雕類創作的危險性、體力要求對比其他雕塑手法相對高,不熟悉材料、用錯工具、用錯技法輕則毀了作品弄壞工具浪費精力,重則令自己受傷甚至殘障。
再者在時間比土地更寶貴的香港,用錯工具的後果往往是很昂貴的青春!說起浪費時間,初學雕塑時我也曾犯過一個初學者的通病,就是怕下錯刀,因為雕刻只能減不能加,鋸得太深鑿得太多是不能按下按鍵undo的,於是大家情願用細雕刀慢慢削、用磨機逐少磨,如是者連續做兩三日那件木或石還是毫無寸進,非常令人洩氣。
後來我留意到自己的毛病,試試先用電鋸、大鑿刀放膽做好大形才轉細工具微調外觀和做細部,很快便見到成果。
另一樣雕塑初哥常犯的錯誤就是用錯工具,以木雕為例,大部分人開始時只買幾支基本平價雕刀,於是乎做初形時刀太細浪費氣力時間;做細部時刀頭則太大,根本不能進入某些凹位,又或因做初形時刀口損耗變鈍,不能利落地切削木纖維。
有些人又不懂分辨鑿刀和推刀,胡裡胡塗用木鎚敲打,只能用手推的推刀,兩三下便打斷刀柄。
所以若初學者能對熟悉手上工具的用法和特點,做雕塑便能事半工倍,到累積了一定經驗自然亦會懂得添置甚至自製合適的工具。
所謂熟能生巧、工多藝熟,技巧經過反複練習總會進步,但若雕塑創作者能將知識技巧融匯貫通,加上美學修養則能達到更高境界。
例如台灣雕塑大師朱銘,他的成名作「太極系列」是用鏈鋸大刀闊斧的在樟木件或發泡膠上直接切割雕刻再翻模鑄銅而成,這些作品每件都充滿張力、氣勢磅礡。
這是朱銘捨形取神的階段,是結合了他十多年傳統工藝雕刻和繪畫的功力和對藝術的理解、對中華文化精髓的體會而成,電鋸在他手上真正變成立體畫筆,畫出一幅一幅寫意風格的立體畫作。
朱銘先生的藝術生涯告訴我們,對物料工具的認識、對技術的熟練、對造型美學的掌握,這些都是藝術創作者的裝備,裝備精良加上毅力和熱情,作品便能不斷進步。
相比起鐵柱磨針,我寧願花時間磨雕刻刀。
梁曉然(TerenceLeung)於溫哥華EmilyCarr美術設計大學取得工業設計學位,回港後從事產品設計工作。
梁氏於2012年開始鑽研視覺藝術,並分別修畢視覺藝術中心舉辦的版畫、陶瓷、及雕塑專修課程。
梁氏勇於探索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