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道的可攻擊部位 | 劍道 得分部位

跳到主要內容劍道的可攻擊部位取得連結FacebookTwitterPinterest以電子郵件傳送其他應用程式3月05,2009劍道的可攻擊部位,通常我們對初學者會簡單的說明,主要就三個部位,面、小手、胴。

要注意的是,不是這三個部位隨便打哪裡都算分的。

下面第一張圖是全日本劍道連盟規則裡的說明圖,我分幾個部分來說明:1.面(men):以護具的左右來說,只有在左右耳的上方,頭頂的這一段弧形區域的布質部分是有效的。

以護具的前後來說,打的太後面叫打的太深,太偏近面金,也就是護具的金屬部分,叫太淺。

要打到布質前後約中間的部分,左右的耳朵上方區域,要打的時候還有喊men~~(尾音拖長一點),才會判為有效。

2.小手(kote):小手能攻擊的部位只有手腕,而且是布質的部分,除非對手是上段,或二刀的上段,不然可以打的地方只有甲手(劍道護手)的上面可以打,所以請各位兼練國術的朋友們,不要再為了劍道比賽努力練逆架紗打小手下方了,沒有用的,不會算分。

同樣的打的時候要喊kote~~。

3.胴(do):胴部能攻擊的部位主要是胴台,就是像個大肚腩而有上漆的那個部分。

初學者常打的太高偏到腋下,或太低偏到垂,這也是無效的攻擊,要剛好打在上漆部分的中間,喊do~~。

原則上是左右胴都可以打,不過打對手的右胴,也就是你左手邊的那側的胴比較容易算分,打右手邊的叫逆胴,老一輩的老師不太喜歡這種打法,所以比賽時常常不會算分。

攻擊以上三個部位的時候,一定要用竹劍全長的1/3,也就是竹劍中結到劍先的中間段打到規定的位置才有效,中結之後是只能用在撥擋,用來攻擊是沒有效的。

通常老師們會建議初學者,主要練習攻擊這三個位置就可以了,等到非常熟練的時候再來練刺擊。

4.刺擊(tsu-ki):刺擊要用竹刀的先革,劍先的地方來刺。

而刺擊時可以攻擊的部位,要看你所要攻擊的對手,所使用的架式而定,一般來說,只有面保護喉嚨的那一小段可以刺。

但如果對手用的是上段、或二刀,只要是二刀,不管是二刀的上、中、下段,不但可以刺喉,還可以刺胴的上方皮質,保護胸部的部分。

不管刺哪裡,只要是刺,都喊tsu-ki~~。

5.垂:這邊都是不能攻擊的,原因請看下面影片。

另外付上一張網路看到的圖片,圖片上的攻擊位置不是完全正確,不過可攻擊的部位以及打法都是可以參考的。

劍道取得連結FacebookTwitterPinterest以電子郵件傳送其他應用程式留言鬼見愁2011年4月16日下午9:34借我引用一下,謝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新增留言載入更多…張貼留言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柔道;大小內外割掛公式4月14,2009學過柔道的朋友應該都曾經有被這幾個名詞弄的暈頭轉向的經驗吧,不要說初學者了,連我所跟過的幾位段數很高或非常厲害的老師,其實也常搞不清楚什麼是什麼,既然沒能從老師口中得到合理的答案,也從沒看過哪個地方上有詳細的說明,在練了幾年柔道後,敝人我就匯整自己的過去經驗,整理了一個區分公式,公式如下:首先第一點,「大和小」是指進攻方的腿法:進攻方的腿往自己外側勾的腿法,我個人稱之為大勾,名稱就是以「大」作開頭。

而一樣是進攻方,若是往自己的內側勾的腿法,我稱之為小勾,名稱就是以「小」作開頭。

第二點,「內和外」則是進攻方的攻擊腿,也就是第一點提到的那用大勾或小勾的那隻腳,第一時間和對方腿的接觸點:如果接觸的是對方的兩腿之間(這樣說好像有點怪,不過沒別的目的,只是為了摔他),名稱中間就會有個「內」。

而要是第一時間接觸的是對方其中一整隻腳的外側,名稱中間就會有個「外」。

最後的第三點,「割和掛」指的是進攻方的手法:將進攻方用全身前推的方式摔倒對方,名稱中的最後一個字就是「割」,日文是用「刈」這個字。

用全身後拉的方式摔倒對方,最後一個字就是「掛」。

最後出一題考考大家,割有小內割、大內割、小外割、大外割;掛有小內掛、大內掛、小外掛,但為什麼沒有大外掛呢?用這個公式簡單推理一下,就會知道為什麼了,「大」是大勾,腳要往外勾;「外」是腳第一時間要接觸對方腳的外側,全身還要後拉「掛」對方,人類根本就做不出這種動作,自然不可能有這一招。

柔道裡還有其他很多名稱內有「大」、「小」、「內」、「外」的動作,也都含有上述的意思。

初學者不妨在接觸一個新動作時,透過套用此公式的方法來理解動作,應該會有助於新學動作的熟練。

補充一些影片,這一系列講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