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餐具 不環保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你一定要知道的減塑陷阱

地雷1》複合材質環保餐具,其實不環保. 你是否常在賣場或網路上看到號稱用「麥稈」、「稻殼」或「玉米」製成的餐具,宣稱以食品級天然原料製成,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樂活居家你一定要知道的減塑陷阱收藏圖片來源/康健雜誌瀏覽數68,3532017/10/01·作者/林慧淳·出處/康健雜誌第227期放大字體【你一定要知道的減塑陷阱】地雷1》複合材質環保餐具,其實不環保你是否常在賣場或網路上看到號稱用「麥稈」、「稻殼」或「玉米」製成的餐具,宣稱以食品級天然原料製成,無毒、可生物分解,可能還有天然的香氣,因為質地輕巧又耐摔,常被用來製成環保筷、碗盤、甚至嬰兒餐盤,價格低廉,在各大團購網站都很熱賣。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指出,這些餐具的主要原料是「聚乳酸(PLA)」,也就是把一些農業廢棄的植物澱粉,加以分解、發酵、產生乳酸,再交聯聚合,很有韌性,由於原料來自於可再生資源,被認為是綠色塑料。

「不過,完全用聚乳酸來做,耐熱性較差,製作成品有難度,產品也比較不耐用,因此很多廠商會再添加塑料,用於食器的話通常是加PP或PE。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會長張明純也指稱,多數PLA在製程中需加入黏著劑等助劑,這些化合物是什麼?毒性如何?一般人在購買時根本無從了解。

更糟的是,這些加入生質原料的塑膠,從原本單純可回收的PP、PE,反而成了不可回收的「複合材質」,只能統統送入焚化爐燒掉,一旦不小心混入回收塑膠行列,反而會影響再生塑料的品質,製造出劣質品,更易被淘汰拋棄。

曾有許多主婦聯盟的學員問張明純該不該選購稻稈環保餐具,她反問:「推廣這類餐具的目的是什麼?發展文創商品嗎?還是要消耗稻殼?」她認為,若是後者,稻殼可用來做堆肥、建材,不一定要用在餐具上,這些標榜環保的餐具,可能比塑膠更不友善。

廣告一般民眾要避免買到這類生質塑料混血兒,只能從材質標示上辨識,如果除了該有的麥稈、稻穀、玉米澱粉之外,還加了PP、PE等塑膠,就屬於複合材質;如果包裝上完全沒有標示成分,就不用為妙。

同樣地,在大賣場看到打著環保訴求,將木屑融入塑膠製成牙刷柄的商品,也是減塑反教材。

地雷2》生物可分解塑膠袋,是分解還是裂解?在眾多塑膠材質當中,又以塑膠袋被利用的時間最短,經常一次性使用、短短幾分鐘就被丟棄,卻造成海洋生態致命危機,加上許多塑膠袋使用PVC材質,需加入大量塑化劑,燃燒後產生戴奧辛毒氣,因此在各國減塑政策中,一直是首要的打擊對象。

正因如此,「生物可分解」塑膠袋成了最夯的替代品,超商購買現煮咖啡時所用的白色薄軟袋子,以及賣場販售各種夾鏈袋、垃圾袋,都以「可分解」為訴求。

但弔詭的是,「可分解」的定義易被誤用,消基會在2016年抽驗市售14件宣稱「環保可分解」的塑膠袋商品,結果發現,真正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回歸自然的僅有4件,其他商品的主要材質仍為PE,「原料中含有4P(PE、PP、PS、PVC)的袋子就不能完全分解掉,就算加了玉米澱粉或碳酸鈣幫助袋體碎裂,塑膠也僅是『裂解』成碎片,最終進入海洋,根本不環保,」身兼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檢驗長的凌永健搖頭說,塑膠若非體積夠大、可以收回來再利用,就是要完全能被大自然分解,像這種「從大變小」的碎片,更容易被動物吃下肚。

廣告更且在使用上,這些僅裂解而無法完全分解的假環保塑膠袋,耐用度差,塑膠碎片進入土地後還容易吸附戴奧辛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循著食物鏈回到人體,危害更甚。

凌永健指出,唯有透過標章才能辨識,國內有環保標章,國際上可分解(可堆肥)認證則有BPI認證、Vincotte認證、GreenPla認證、DINCERTCO認證等4個標章,選購前需先認清(如下圖)。

地雷3》救了海龜卻害慘北極熊,真的嗎?為響應環保,減少一次性塑膠吸管用量,近年來不鏽鋼和玻璃材質的環保吸管大行其道,不過有不同聲音認為,玻璃和不鏽鋼雖然比較耐用,但製作過程需要上千度高溫,消耗能源較為嚴重,會加重地球暖化、造成污染,將導致「救了海龜卻害了北極熊」。

是真的嗎?「不,這只看到其中一個角度罷了,」凌永健搖頭說,重視產品可循環再利用是現今主流觀念,因此在商品設計時考量到永續性,應以「生命週期評估」和「綠色設計」交叉比對,綜合諸如酸化、致癌及非致癌性傷害、生態毒性、優氧化、全球暖化、臭氧剝奪、呼吸效應、煙



2. 環保餐具真的環保嗎?聊聊「環保餐具的用與不用 ...

冰炫風不攪拌哪來的炫風? 更有人質疑「如果冰炫風的製作流程裡就是需要這支湯匙,那這樣還能算是顧客要自費的塑膠餐具 ...志祺七七社會議題教育提問來七七的YouTube逛一逛環保餐具真的環保嗎?聊聊「環保餐具的用與不用」「跟風」買環保餐具到底好不好?限塑政策隨之而來的爭議會是什麼?讓我們來聊聊環保餐具的用與不用,以及環保的真正核心價值。

張志祺FollowOct12,2018·8minread想用聽的嗎?影片版在這裡☝🏻日趨嚴格的一次性塑膠產品規範相信你也會同意,在最近幾年中,台灣對於一次性塑膠餐具的規範可以說是越來越嚴格,像是在今年2018年開始,「一元塑膠袋」、「要不要加購袋子?」,已經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了。

而台灣也預計在2020到2030這十年間,逐步落實全國性的禁塑政策。

其中最快的措施,就是從明年開始:「內用時」店家不能再免費提供塑膠餐具或吸管給客人,變成和塑膠袋一樣需要額外購買。

這些政策是一種「以價制量」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漸進式的作法,來達到完全禁塑的目標。

沒有旋風的冰炫風?塑膠餐具收費的爭議縮影之前也發生了一件與這個政策相關的新聞——《配合減塑政策台大麥當勞冰炫風不提供攪拌服務?》,台大的麥當勞因為提前自主跟進這項政策,貼出了「請大家自費購買湯匙,不然你的冰炫風不會被攪拌」的公告,結果大家滿臉的黑人問號。

圖片來源一時之間,學生或民眾似乎理解怎麼會有這種事?冰炫風不攪拌哪來的炫風?更有人質疑「如果冰炫風的製作流程裡就是需要這支湯匙,那這樣還能算是顧客要自費的塑膠餐具嗎?」抗議多收1元是變相斂財的聲音,在網路上此起彼落。

雖然這次的狀況是因為台大特殊的餐具規定才發生,但這其實只是提前顯現出限塑政策上路後,必然會發生的問題與爭議。

是「禁塑」還是「賣塑」?在台灣目前的過渡期中,之所以多收1元,是為了讓大家在拿取塑膠袋之前能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有需要,以此就有可能減少使用量;或者因為不想花錢而逐漸培養起自備環保袋的習慣。

而塑膠吸管、餐具、外帶杯⋯⋯等等,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當限制的東西變多了的時候,我們會不會貪圖便利,而「習慣」去購買塑膠餐具呢?當大家合理化、一般化這個行為的時候,多收1元的塑膠袋變得沒有環保上的意義,從「禁塑」的初衷,變成「賣塑」的商業行為。

所以今天,我們打算用「環保餐具真的環保嗎?」這個提問,來談談這件事情!環保餐具,真的環保嗎?其實,限塑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與煩惱,以我目前的工作型態來說,真的很難落實自備餐具的行動,雖然知道將來有一天可能會無法使用,但在事情還沒來以前多買了用不到的環保產品,不也是一種浪費嗎?而就在我這麼想的同時,也才發現周遭許多人都對使用環保餐具有一些不同的質疑,例如有些人也會問說「做這些餐具成本也很高啊,用完還是要洗不是更浪費水?」哇,一時間我也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

另外,網路上也有很多人撻伐「現在買環保餐具根本就只是跟風潮流」,這才發現似乎真的有許多人只是買來為了好看、拍照、打卡。

到底怎麼做才能真的稱得上環保呢?在塑膠餐具與環保餐具中間,要秉持怎樣的態度呢?我們團隊有一些小小的看法想提供給大家。

環保可以有很多種定義,假設今天我們用「能不能減少垃圾量與環境負擔」作為終極目標好了;首先就來看看,使用環保餐具會不會反而是一種浪費?許多人都擔心環境污染問題,卻並不真的知道自己究竟製造了多少垃圾,以吸管的使用頻率來說,在一天內把大冰奶、咖啡、手搖杯全都喝過一輪一點也不難,甚至你我可能都習以為常。

根據環保組織調查,依國內店家數以及消費者習慣推估,台灣人一年的塑膠吸管使用量足足有800萬支,是近年來台灣海洋廢棄物數量最多的排行榜前三名。

研究指出塑膠自然分解需要500年的時間,甚至也不會完全分解消失,而是碎裂成細小的塑膠微粒,繼續散佈在環境當中,反過來說,使用環保餐具正是要避免這些垃圾的產生。

以「重複使用」對抗「用過即丟」的概念許多人都會疑惑,製造玻璃、不鏽鋼吸管需要極高的溫度與極大的耗能,排放巨量的廢氣之外,每次使用後還要水洗,總體成本怎麼會比大量而快速的塑膠吸管低呢?環保吸管業者就指出,當一支玻璃或者不鏽鋼吸管能被好好用上三年五年的時候,它就能抵過幾百支塑膠吸管後面的丟棄、銷毀之類的巨大的環境成本。

在這裡,它們是以「重複使用」對抗「用過即丟」的概念,越是延長使用期限,初期的製造成本就相對的越減越低。

不常用到的環保餐具,環保嗎?那麼,如果像是我這樣,常常忙到連走出辦公室的時間都沒有,只



3. 只用一次好浪費免洗餐具耗資源

自備餐具環保衛生享好康. 環保署近年來推動的廢棄物源頭減量措施,包括限塑政策、紙杯減量、便利商店不提供免洗筷, ...:::回首頁環保署首頁意見信箱網站導覽EN全站搜尋廢棄物垃圾清運民眾專區廠商專區主管機關生活廢棄物質管理資訊系統資源乾電池汞、鎘含量管制管制方式說明管制電池確認文件字號查詢電子化通關申請確認文件法規、QA環保署聯繫窗口各環保局聯繫窗口檢測機構資訊廢行動通訊產品回收手機回收月活動各品牌手機刪除個資方式歷年回收量統計及效益廢行動通訊產品回收流程廢行動通訊產品處理業者名單宣導水肥清理作業包裝減量最新消息相關法規相關法規解釋函環保百科認識生活廢棄物源頭減量一次用產品包裝減量含汞產品回收垃圾分三類資源回收變資源再使用巨大廢棄物的再生商品延長使用期限Q&A源頭減量回收再使用相關統計分析垃圾處理資源回收線上分析環保統計資料庫下載專區:::主標題認識生活廢棄物源頭減量一次用產品包裝減量含汞產品回收垃圾分三類資源回收變資源再使用巨大廢棄物的再生商品延長使用期限Q&A源頭減量回收再使用:::首頁環保百科源頭減量一次用產品一次用產品少用免洗餐具2021/1/1210:48只用一次好浪費免洗餐具耗資源店家小吃攤桌上擺著免洗餐具,顧客拿起來就用好方便;吃完了把餐具丟進垃圾袋,店家不用洗也很省事。

只用一次,看起來簡單輕鬆,但這樣的結果,我國每年免洗餐具使用量高達約5.9萬公噸,在免洗餐具製造和回收處理的過程中,不斷消耗自然資源與加重廢棄物處理負荷。

免洗餐具包括哪些?所謂的免洗餐具,就是提供一次性使用,用後就丟的餐具,材質常見的包括紙類、塑膠,保麗龍等等,製成的物品包括杯子、碗盤、便當盒、以及餐盒內盛裝物品的內盤、筷子、湯匙、刀叉、攪拌棒等等。

為什麼免洗餐具會為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一次性使用的免洗餐具,看來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但是只使用一次,就表示用完就變成垃圾,用過即丟,大大增加了環境的負擔。

最常見的免洗餐具──免洗筷,在製作過程中若添加二氧化硫,在免洗筷的使用過程中,這些二氧化硫與其他物質結合後會轉變為亞硫酸鹽,一般人經由筷子食入亞硫酸鹽後,在體內可轉變為硫酸鹽而隨尿液排出體外,但如果經常使用免洗筷就可能食入過量的亞硫酸鹽,而造成呼吸困難、嘔吐、腹瀉等症狀。

除了免洗筷之外,國人常使用的免洗餐具如餐盒、湯碗、湯匙等,同樣是消耗寶貴的自然資源所製成的,貪圖一時的方便而過度使用,將導致資源的耗竭。

為什麼要推動免洗餐具減量?免洗餐具的使用相當普遍,雖使用方便但以免洗筷為例,台灣每年約使用45億雙免洗筷,其總長度足以繞地球20圈,再加上其他免洗餐具的使用,製造時所消耗的資源及廢棄物產生量真的相當可觀。

因此,環保署於91年起推動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期能逐漸減少免洗餐具使用量。

免洗餐具限用政策的實施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自91年10月1日起實施。

在限制使用之場所中,禁止使用塑膠類免洗餐具,第一批實施對象為各級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軍事機關、國軍福利品供應站、公私立學校及公立醫療院所等。

凡於上述場所內以服務員工、師生、病患為目的,經營福利社、合作社、餐廳或其他販賣業務之機關、事業機構或民間業者,不得提供塑膠製(含發泡聚苯乙烯,即保麗龍)免洗餐具。

」第二批實施對象為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量販店業、超級市場業、連鎖便利商店業、連鎖速食店以及有店面之餐飲業等,自92年1月1日起實施。

連鎖便利商店業、連鎖速食店、有店面之餐飲業用於盛裝已烹飪、調理即可食用食物、飲料或調味料之杯、碗、盤、碟、餐盒及餐盒內盛裝食物之塑膠內盤,與百貨公司業、購物中心、量販店業、超級市場業販售飲料、便當所使用之杯、餐盒及餐盒內盛裝食物之塑膠內盤皆屬免洗餐具限制使用的範圍。

但下列塑膠類材質之製品不在限制使用範圍內:1.杯蓋、杯座及紙杯之封膜2.碗蓋3.裝填食物後,以商品形式封膜包裝為落實廢棄物源頭減量精神,環保署進一步推動自95年7月1日起,政府部門的員工餐廳不可使用「各類材質」的免洗餐具,包含杯、碗、盤、碟、餐盒、餐盒內盤、筷子、湯匙、刀、叉及攪拌棒等;若是外帶者,則不能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但免洗筷、湯匙、刀、叉及攪拌棒等不在此限;95年9月1日起,此措施擴大至全國公私立學校的餐廳。

97年7月,環保署與觀光旅館業者協商,在餐廳內改採可重複清洗餐具。

此外,於97年起與環保團體合作,訪視仍使用免洗餐具之餐廳,輔導業者改用可重複清洗餐具,另於校園、社區、公司、民間團體及機關舉辦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宣導,教育民眾養成惜福愛物、保護資源的習慣。




4. 環保產品真環保?消費者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政大大學報

不過呂易嫺表示,對業務員而言,整天要在外奔波,通常不會隨身攜帶環保餐具,也不方便清洗餐具。

「當你看到身邊的人還是在用免洗筷,就會覺得用也沒什麼差 ...Skiptocontent專題生活【專題記者王若穎、徐湘芸、羅文妤綜合報導】今年年初政府限用塑膠袋新制上路,更計劃於明年限用塑膠吸管。

限塑政策頻頻,加上民眾環保意識逐年高漲,各式環保餐具、環保吸管在市場如雨後春筍冒出。

但有民眾質疑製造環保產品過程反耗費更多資源。

「使用環保產品」等於「環保」嗎?該如何重新思考「做環保」的隱藏成本,找出更適合自己的環保生活? 你是否購買多餘的環保產品? 保險業務經理陳建文八點半準時上班,有時一天工作八小時,約四分之三的時間會在外面跑業務,忙碌生活使他三餐依賴外食。

但即便在外用餐,陳建文通常會自備環保筷,「一開始真的是環保,後來用久了也覺得免洗竹筷真的太噁了。

」他表示,環保筷是從大學開始養成的習慣,已經11年了。

 陳建文也購買過三副玻璃環保吸管組合,一副包含粗細吸管各一、一根刷子與一個收納的麻布袋。

陳建文不喝有珍珠的飲料,所以只用細吸管。

但三根細吸管卻只用一次,不是弄丟,就是朋友好心收拾時當作垃圾丟棄。

 使用環保產品真的環保嗎?從陳建文的例子來看,環保筷的使用行為相對環保,但「買環保吸管」這件事,卻意外產生不必要的浪費:三根粗吸管、三根刷子及三個麻布袋。

   根據綠色和平與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OCA)發表的海洋廢棄物統計數據顯示,吸管是臺灣海洋廢棄物種類中的前十名,而TOCA在民國104年光是兩個月的淨灘活動就撿到近1萬2000支吸管,相當於5座101大樓高度。

 環保署民國106年推出「一次性塑膠的減用時程表」。

限塑在即,購買各式環保產品的風潮也愈盛行,但環保產品的能源消耗是否為多餘的負擔,引發熱議。

 如今市面上流通著不同材質的環保吸管,不過部分民眾反彈,認為製造出多餘的吸管,將消耗更多能源,反而成了一種浪費。

導致環保吸管不環保的主因,不是因產品本身,而是周邊「不需要的」附加產品,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

「多餘、過度的購買行為」或許才是造成環保產品不環保的主因。

 「其實說真的環保吸管真的環保嗎?也不一定吧。

」任職於飲料店的高志勳認為,如果不常用,那再環保的吸管也只是浪費,反而要多消耗資源去製作另一項產品。

他表示,店內有些客人會不使用吸管,直接喝。

 「當初是看了很多相關的網路文章,才買了環保吸管。

」陳建文說在沒有環保吸管前,即使想喝杯飲料,通常也不拿吸管、直接就口,或是選擇寶特瓶裝的飲品。

 環保產品未被計算的隱藏成本 市面上流通著不同材質的環保吸管,然而,此舉也引起部分民眾反彈,有人認為製造這些多餘的吸管,額外消耗更多能源,反而成了一種浪費。

環保產品不是導致浪費的主因,「多餘、過度」的購買行為,才是造成環境負擔的關鍵。

當購買行為生效,單純計算產品材質、製程,已不足以討論環保;提高循環使用率、減少一次性消耗,才是討論環保產品造成的外部性時,更需要被重視的隱藏成本。

環保吸管品牌〈QC館〉為讓每個消費者擇其所需,研發、販售多種材質和款式的環保吸管。

 圖/羅文妤攝  首當其衝的隱藏成本,是單一產品的耐用程度。

不耐用的產品,會重複耗損製造的能源、資源,在商業考量的生產線上,數字規模更是相當可觀;不耐用的環保產品,有時甚至比一次性用品浪費更多資源,加倍消耗更多環境成本,造成更沈重的負擔。

 但對部分商人而言,在商業考量下必須維持商品一定的使用年限,使商品的耐用度越差越好。

原因始於商人多以利潤為優先考量,而提高獲利除了降低製造成本外,產品耐用度差,更可使消費者提高購買頻率,增加收入。

因此,材質再環保的商品,在耐用度有限的情況下仍是一種浪費,選購環保產品時,不能單看製造面是否環保,更必須審視其耐用度,才能真正減少它變成垃圾的機會。

 除耐用度外,「原料再回收率」也是討論「環保產品造成的環境成本」時亟需重視的。

環保吸管品牌〈QC館〉創辦人朱學傑解釋道:「金屬是一定可以被重複利用的材料,一般垃圾處理時,會以重量區分,重量較重的金屬會被回收。

」他表示,這些金屬回收後會變回原料,能夠製成常見的欄杆或其他工業品。

金屬材質相較於塑膠,前者可被回收再



5. 一次性餐具v.s.自備容器,誰更衛生?破解4 大環保防疫迷思 ...

想在疫情期間也兼顧環保,並不是不可能! 1. 疫情期間,繼續使用重複填裝的容器安全嗎? 答:安全,只要清潔妥當即 ...搜尋搜尋環境議題主題文章上一頁分享專題報導生活2mins2020年4月30日一次性餐具v.s.自備容器,誰更衛生?破解4大環保防疫迷思作者:Greenpeace綠色和平自從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爆發,衛生安全成為首要考慮,為減少病毒傳播,陸續聽聞店家改回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免洗餐具,甚至拒絕顧客自備容器。

這樣的做法會誤導民眾誤以為一次性塑膠更加安全,忽略防疫最重要的是清潔、勤洗手。

一次性塑膠餐具和容器不但無法降低傳播風險,還有研究指出病毒停留在塑膠表面可存活72小時之久,而且塑膠污染更會影響環境好幾世紀!想在疫情期間也兼顧環保,並不是不可能!1.疫情期間,繼續使用重複填裝的容器安全嗎?答:安全,只要清潔妥當即可!用肥皂水、熱水有效清潔跟消毒容器表面,杜絕細菌及病毒傳播。

家用的洗潔精其實已經足夠消除病毒的感染性,用來清洗重複使用的容器,安全衛生。

一次性塑膠餐具、咖啡紙杯等,真的可以阻止病毒傳播嗎?2.使用一次性塑膠容器、咖啡紙杯、免洗餐具,是否更安全?答:不是。

近日發布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研究便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在各式物體的表面仍然可以存活一段時間,塑膠製品的表面可存活72小時為最久,因此一次性的塑膠包裝、塑膠製的免洗餐具並沒有更衛生或更安全。

且新冠病毒會依附在塑膠及卡紙上,而這些塑膠包裝和容器在生產、運輸、儲存,甚至使用期間,都有機會成為播毒媒介,消費者不會知道這些包裝有否曾曝露於受感染的風險之中。

因此改換回使用一次性餐具、紙杯等並不能確保衛生、食品安全,反而可以肯定的是對環境的害處更多。

 閱讀更多關於兼顧環保和防疫的文章:面對疫情,我們仍有辦法不犧牲環境臺南無包裝商店——富榖樂商行以重複填裝的形式販賣乾貨等商品。

©Greenpeace3.無包裝商店會不會變成防疫破口?答:不會!無包裝商店在平時就非常在意食品安全,在運送、填裝、容器清洗的流程上,都是非常講究跟確實的!在消費的過程做到防疫,不外乎是做好食品清潔、經手人員和包裝的清潔以及消費者本身做好消毒、防疫措施。

店家應控制好的因素中,無包裝商店都盡可能把關。

例如我們實地走訪一間臺南無包裝商店,就注意到除了進門需要消毒外,食品的填裝有固定的店員服務顧客,容器也會徹底清潔。

防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清潔!因此無論是無包裝商店還是一般的商店,服務消費者前都盡可能先進行消毒,接觸消費者的自備容器也用熱水清洗乾淨後再使用!4.容器租借服務會不會變成防疫破口?答:為應對塑膠污染問題,超市業界和餐飲業界應該設立一套系統。

目前臺灣現有的容器、餐具清洗業者已有拿到多項國際衛生驗證,讓消費者可以安心的重複使用容器。

疫情期間,我們的生活方式難免會受到影響,但絕不會改變綠色和和平的核心價值,為了更健康的地球,我們將持續推動臺灣超市減塑,包括盤點並公佈塑膠使用量、設定減塑目標等,用創新、可規模化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友善環境的消費體驗,也確實做好食品衛生、安全的把關。

超市減塑,誰當先鋒?臺灣的超市中平均近80%的商品被塑膠包裝,綠色和平與廣大的支持者呼籲九大零售企業減塑,提供消費者無塑的購物空間。

面對嚴重的海洋塑膠危機,我們希望看到臺灣零售企業實踐減塑!現在就加入「超市減塑」連署,讓臺灣邁向無塑!相關文章2021年8月9日生活專題報導少肉多蔬幫地球降溫,一起「出一張嘴,用吃改變世界」!2021年8月6日生活專題報導想補鐵只能靠紅肉?這些植物性食物也能幫你補充鐵質!2021年8月5日減塑專題報導當台塑停產一次性塑膠用品原料零售業是該覺醒了2021年8月2日生活專題報導【蔬食料理】居家防疫也能吃得健康,試試夏季美味套餐食譜



6. 數一數你有幾套環保餐具?想落實環保,重複使用才是關鍵 ...

也許在戴口罩、勤洗手之餘,拿出您個人的環保杯、碗、筷、吸管、購物袋, ... 近年來為了響應環保與減塑,許多人開始購買環保餐具,從飲料提袋、個人 ...搜尋搜尋環境議題主題文章上一頁分享專題報導減塑3mins2020年3月13日數一數你有幾套環保餐具?想落實環保,重複使用才是關鍵作者:Greenpeace綠色和平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蔓延,許多人為了衛生考量、避免群聚,選擇外帶、外送服務、請餐廳提供免洗餐具。

但在防疫的背後,卻潛在塑膠垃圾暴增的隱憂。

也許在戴口罩、勤洗手之餘,拿出您個人的環保杯、碗、筷、吸管、購物袋,會是更好的選擇。

保溫杯、食物袋、保鮮盒、不銹鋼碗,玲瑯滿目的環保產品,您收藏了幾個?近年來為了響應環保與減塑,許多人開始購買環保餐具,從飲料提袋、個人隨身杯到食物袋,玲瑯滿目。

然而在消費之後,也許可以進一步思考,每樣物品從生產到銷毀,其實都會消耗資源,就算號稱環保的產品,若不確實使用,當初想要實踐環保的初衷也無法達到。

塑膠的問題:回收不是解方塑膠充斥生活各個層面,尤其食品包裝用量驚人。

研究發現,塑膠製品其實難以回收,而且全球從1950年製造的塑膠產品,至今有超過90%沒有被回收。

由此可見,若只仰賴回收,完全無法趕上塑膠被製造出來、使用與丟棄的速度。

另外,許多產品看似容易回收,其實不然,例如紙杯和便當盒,大部分都添加了塑膠淋膜材質,需經過清洗與去除等程序,耗費人力且增加回收處理的成本,因此容易造成回收業者接收意願不高,回收物資最終進入焚化爐的現象。

熱食常以塑膠材質包裝,雖然方便,卻往往無法回收,最終進入焚化爐或掩埋。

另外,塑膠瓶分解需花費數百上千年,也因此過量的塑膠會成為地球的大問題。

事實上,塑膠的分解並不是消失,而是成為更微小、更難發現的污染物-─微塑膠。

微塑膠已廣泛出現在自然環境中,包括空氣、土壤、海洋,不僅食物鏈也受到污染,甚至影響生物的健康。

大量塑膠進入自然環境,甚至成為微塑膠出現在空氣、土壤、海洋中。

由於塑膠對環境與生態造成嚴重負擔,似乎已被貼上「邪惡」的標籤。

事實上,塑膠袋的發明者,瑞典科學家StenGustafThulin的兒子曾經聲明[1],父親發明塑膠袋的初衷,是要減少紙袋的使用,進而減緩伐木需求,拯救森林,而塑膠袋原本是設計要重複使用的,因此塑膠材質並非罪魁禍首,人類如何選擇使用,才是改善環境的關鍵。

環保產品買多了,也是種浪費玻璃容器是減塑的熱門產品。

許多人為了避免製造塑膠垃圾,開始購買標榜環保的產品,近年來更是推陳出新,充滿設計感。

環保產品風行的初衷,是為了減少用過就丟的習慣,但已購入的產品若沒有善盡功能,只會讓看似環保的行動效果打了折。

購買熱食常使用不鏽鋼碗填裝,不僅衛生又好清洗。

矽膠食物袋、不鏽鋼或玻璃容器、竹製吸管、隨身杯、便當盒,盤點一下,您買了幾個?在追求環保行動的同時,是否無意間過度消費?由於製造環保產品也是需要消耗資源的,光是隨身杯的零件就包含矽膠、玻璃或是不鏽鋼,需經過煉鐵、吹製或鍛造等工序。

2019年11月6日,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行動者響應「全球重複填裝日」(GlobalRefillDay),用環保餐具裝食物,減少塑膠垃圾。

英國政府曾經做過研究[2],以當地使用的不同購物袋為例,棉袋需使用131次,否則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會比傳統塑膠袋少。

這份報告也說:不管是什麼材質,要減少環境衝擊,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越多次越好。

棉布袋也要重複使用才能真正做到環保。

根據綠色和平與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3],重複使用餐具10到20次左右,碳排或耗水都會比一次性餐具更環境友善。

環保產品的設計是為了便於重複使用的,不想讓使用者僅用一次。

改變生活習慣轉念做環保簡單生活,重複使用已擁有的物品,也是一種環保行動。

由此可見,擁有環保產品固然好,但若要真正達到效果,最終還是取決於使用的人,培養重複使用、珍惜資源的習慣。

常有人提起斷捨離,環保行動也應是如此,與其購買,不如讓更多人知道並改變觀念,簡約生活、夠用就好。

邀請您讓環保選擇成為生活習慣,也許不像極簡主義者(minimalists)一般身無長物,但減少欲望跟消費,從觀念上改變,也已是一種環保行動。

推動減塑的路上,需要您的加入!全球減塑意識日漸提升,在臺灣,綠色和平積極倡導減塑,督促



7. 防疫、環保陷兩難!自備餐具遭拒,今年紙容器用量恐「暴衝 ...

新北市上班族張小姐每天自備便當盒購買自助餐,但最近常去的店家說,因不知道客人的餐具是否乾淨,為了防疫,短期內不再接受自備餐盒,只能使用一次性餐具 ...華人精英論壇|城市學|健康遠見|Googlenews|電子報|FACEBOOK|註冊|登入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關閉熱門掌握關鍵四大趨勢早一步做對的決策追永續住得起的未來!節能減碳都做對了嗎?首頁好享生活環境生態防疫、環保陷兩難!自備餐具遭拒,今年紙容器用量恐「暴衝」防疫、環保陷兩難!自備餐具遭拒,今年紙容器用量恐「暴衝」文/聯合新聞網   2021-05-25瀏覽數29,950+圖/防疫和停水期間,民眾用餐多改以外帶、外送為主,紙容器使用量增加,垃圾量也隨之增加。

台中市環保局提供分享分享複製連結去年起受新冠肺炎影響,許多餐廳改用一次性餐具,環保署統計,像其中的紙容器去年回收量高達17萬公噸,是前年的1.8倍以上。

未料近期疫情更趨嚴峻,多個縣市都實施餐廳禁止內用,紙容器用量預計將再「暴衝」;近日甚至有民眾帶著環保容器到餐廳或飲料店外帶卻遭拒,因店家擔心染疫不願接觸民眾的自備容器,只提供一次性餐具外帶。

環保署統計,紙容器回收量去年只有1、2月不到1萬公噸,3月至12月每月都超過1.3萬公噸,更曾達到1.8公噸的高峰。

今年每月回收量為9700公斤至1.4萬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如今疫情加劇,紙容器回收量恐再大增。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去年上半年開始出現疫情時,紙容器用量就已有增加現象,今年疫情更緊張,很擔心未來一次性餐具用量增幅更大,近日還有清潔隊員認為紙杯、便當盒等一次性餐具經過民眾口沫接觸,可能引發感染風險,因此希望暫停紙類回收,但若都直接丟到焚化爐,會造成更大的環境負擔。

圖/UnsplashbyJasminSessler新北市上班族張小姐每天自備便當盒購買自助餐,但最近常去的店家說,因不知道客人的餐具是否乾淨,為了防疫,短期內不再接受自備餐盒,只能使用一次性餐具外帶。

一名吳先生也說,昨帶環保杯到連鎖飲料店但被店員退回,只能使用店內拋棄式杯具,但為了防疫只能接受。

謝和霖說,其實餐廳員工接觸的人更多,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一定較安全,餐廳應允許自備餐具,但在接觸前都要用酒精噴灑加強消毒;若真的沒辦法,建議民眾在家烹煮。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秘顏旭明說,紙容器回收量成長跟近年環保署加強處理量能有關,但疫情確實助長餐廳使用一次性餐具,加上許多人改叫外送,也讓紙容器用量增加,仍希望民眾減用。

顏旭明說,雖然紙容器用量增加,但現在回收體系非常完善,用完紙容器以後,只要用衛生紙稍微擦乾淨、堆疊起來就可回收,呼籲民眾在疫情期間仍要做好回收分類工作。

本文轉載自2021.05.22「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廢棄口罩堆出全台萬噸垃圾減塑會是解方?【大老闆x看疫情】饗賓餐旅陳毅航:強化外帶、外送、宅配,傳遞品牌價值別讓醫護餓肚子!雙北逾百間餐廳加入「醫院三餐先鋒隊」數位專題▍數位專題新冠疫情即時追蹤新冠肺炎疫情再起,《遠見》為您即時追蹤台灣、全球數據,互動式確診地圖、疫情現場圖輯馬上看!分享分享複製連結防疫餐飲回收新型冠狀病毒熱門文章1《遠見》獨家開箱郭董捷克古堡!「藏著郭台銘兩段愛情」的百年CasaSerena原來這麼美2人際關係的操控,就是讓對方「內疚」?10大法則拿回你的人生主導權3砸3億讓紙盒重生!「連泰」磨劍13年,終讓紙容器和膠膜分手4五倍券規劃10月初上路!蘇貞昌擬擴大「免付1000元」對象5穩定韓國經濟不能沒有他!三星副會長李在鎔假釋出獄熱門快訊免費報名》人力資源策略線上論壇時代創新永續循環經濟新時尚陽光轉綠電點亮台灣弱勢的角落必看!下半年美股投資策略數位專輯當月期刊2021年8月號「後新冠併發症」小心!染疫康復謹記:3項指標、3P原則廢紙容器將塞爆台灣?疫情下「這類回收」恐銳減砸3億讓紙盒重生!「連泰」磨劍13年,終讓紙容器和膠膜分手購買訂閱目錄電子雜誌2021年7月號私校退場連環爆!「被轉學」大不易,學生該何去何從?疫情引爆三大亂象!訂單如「傾盆大雨」,工具機業者為何哀聲四起?「熱血阿宅」李明哲接掌文策院,三個重點打通文創命脈?購買訂閱目錄電子雜誌2021年6月號全球拚生子!不只台灣催生,這些國家也搶救不孕「防疫保單」賠什麼?四大項目看仔細,別只買心安!供應鏈教父鄭顯聰掌舵MIH,領軍MIT造車時



8. 自備吸管,就是減塑愛地球?「環保文青風」的5大怪象 ...

其實在所有塑膠的用料中,吸管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拋棄式餐具的配角,用料 ... 怪現象一:為了救海龜,要用更不環保的不鏽鋼吸管、玻璃吸管、矽膠吸管.環境保育自備吸管,就是減塑愛地球?「環保文青風」的5大怪象作者黃恩浩2019-10-08使用環保吸管究竟是為了彌補傷害海龜的罪惡感,還是為了滿足感覺環保的文青購物欲望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已成功複製連結你應該看過一張烏龜鼻子插入吸管的照片吧!這張照片喚起了國人對動物的憐憫心及同理心,要求政府應該認真禁塑,禁止所有人用吸管。

因此最近你去麥當勞、Starbucks、翰林茶館、手搖飲料店等,會發現飲料旁的塑膠吸管忽然都不見了!取而代之,出現一大堆新奇的創意。

其實在所有塑膠的用料中,吸管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拋棄式餐具的配角,用料量小到幾乎不值得一提,但因為吸管可是熱門關鍵字,一大堆綠色創業家看到商機,開始賣起了甘蔗吸管、紙吸管、PLA吸管、竹吸管、木吸管、矽膠吸管、玻璃吸管、不鏽鋼吸管、鈦金屬吸管等,甚至還有極致牛逼的純銀吸管,一時間市面上各種吸管材質百家爭鳴。

很多綠色工作者看到這種一窩蜂的怪現象都直搖頭。

在產業小聚裡,我們討論到各種「文青思維」──想要看起來環保,卻反而越不環保的離奇現象,決定票選出前五大我們覺得特別荒謬的怪象,一起反思,我們到底有沒有參透關鍵問題?怪現象一:為了救海龜,要用更不環保的不鏽鋼吸管、玻璃吸管、矽膠吸管為了不使用塑膠吸管,我們「額外」買了不鏽鋼吸管、玻璃吸管、矽膠吸管。

這些替代品製造時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後續是否能回收,是有疑慮的,不見得比較環保。

對了!還需額外購買「塑膠製」的清潔刷頭及收納盒等。

什麼?你說可以使用甘蔗、稻桿吸管?但每一支吸管又額外用「塑膠套」保護起來。

為了不要使用塑膠吸管,卻產生了更多塑膠製品,這是多麼諷刺。

我們究竟是為了彌補(不是自己)傷害海龜的罪惡感,還是為了滿足感覺環保的文青購物欲望呢?怪現象二:為了禁塑,一窩蜂把各種農業廢棄物添加到塑膠製品裡文青特別喜歡感覺很「天然」的東西,因此另一條創業路線,則是把所有原本以塑膠為主的製品,通通添加進農業廢棄物。

例如稻殼餐具、甘蔗吸管、咖啡吸管、葡萄吸管、竹吸管、蒲草吸管等。

之前的專欄文章〈面對生質材料的商機,我們的技術壁壘準備好了嗎?〉有討論過,很多塑膠製品的設計並不利於回收,例如含有無法分離的多種材料、干擾光學辨識的複合材料等。

因此塑膠製品在設計上若無法簡化或規範一致性,面對如此多樣化的塑膠材料及組合,目前的科技也只能束手無策。

因此回收塑膠會進焚化爐,這問題其實是反映的是現階段科技的限制。

現在好了,除了原本的難題,又多出各種文青商品。

作為單純的塑膠製品,丟棄後原本還有機會回收的,現在混了這些農業廢棄物,全部都只能送進焚化爐。

那不過只是把這些農業廢棄物,從原本可以早一點燒掉處理的階段延後到晚一點再來燒,有差嗎?要因應消費者使用習慣來設計回收機制並不容易,例如吸管本來就已經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PP,但吸管回收真正的問題是,它總是跟著其他器具一起出現,而不是單一的回收場景。

想要把吸管再分離出來去回收再製,成本耗費太高。

在這種狀況下,吸管跟一般垃圾混在一起進焚化爐,也是很自然的選擇。

怪現象三:只要這個東西送進「焚化爐」就代表罪惡,不愛地球我們現在需要更具創意的低成本回收機制,讓我們有能力將部分塑膠回收再利用,而那些不具回收經濟規模、現階段技術上無法「資源化」回收的塑膠,雖然不太令人滿意的進了焚化爐,但至少讓塑膠以「能源化」的方式再利用,減少棄置於環境的可能性。

就目前科技水準而言,焚化是最可行的做法,即便是環保意識最為先進的歐盟,在塑膠循環利用的近程規劃中,也將焚化處理取代掩埋,列為一個重要的過渡選項。

怪現象四:什麼東西都說生物可分解,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生物可分解」是最近流行在塑膠製品上的新名詞,看似成為一個新選擇,透過有機轉換,它們將成為具經濟價值、可再利用的肥料。

這種「生質材料」這幾年因為歐盟宣布將整體塑膠管制時間表提前的緣故,一大堆人都投入相關產業,但是這個材料仍然有其風險。

第一,這個商機本質上是政策開出來的,若政策一轉彎,原先的商機恐怕就成了危機,投入的資金有虧損的風險。

第二,以常用的生物可分解塑膠PLA(聚乳酸)來說,回收處境並不比塑膠來得好,因為PLA也跟前面談的塑膠製品一樣,常常含有甘蔗渣、咖啡渣、竹屑等多



9. 贊助了環保容器卻不常使用?調查顯示:人們60%「自己忘記 ...

(《群眾觀點》環保餐具集資產品贊助經驗調查。

來源:陳莞欣) ... 贊助品項以食物袋最多,其次為環保杯、環保吸管。

超過7 成的人出於對環保理念的 ...SkiptoContentSkiptoNavigationmobilemenu社企流|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searchbox繁简EnFacebookMoreoptionsPhotoCredit:陳莞欣贊助了環保容器卻不常使用?調查顯示:人們60%「自己忘記」,應以計畫性消費取代一時衝動環保評論2019.11.27FacebookLikeGooglePlusOne瀏覽次數:合作轉載文:陳莞欣近幾年來,在限塑政策催化下,台灣興起了一股環保食器的集資熱潮。

以2019年為例,幾乎是每個月都有新的環保食器展開集資。

熱烈贊助過後,這些產品是否有好好被利用?為了更深入的探討這個問題,《群眾觀點》在今(2019)年10月發起了〈環保食器集資產品使用習慣調查〉。

一個月的時間內,總計回收469份問卷。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469位填答者當中,73.1%的人有贊助過至少一件環保食器的經驗,其中有4.1%的人贊助超過5件以上。

贊助品項以食物袋最多,其次為環保杯、環保吸管。

超過7成的人出於對環保理念的認同而決定贊助,逾8成人的贊助理由是既有的環保食器不夠好用或手邊沒有合用的環保食器。

而在有贊助經驗的填答者當中,大家最關心的使用頻率情況如何?其實僅16.3%的人表示自己入手產品後幾乎沒在使用。

31.8%的人一週至少會使用1至2次,25.4%的人一週使用3至5次。

更有18.1%的人一週使用超過7次。

即使是一週只使用1、2次的人,一年下來也能減少50至100件一次性用品,垃圾減量的效益相當明顯。

這樣的調查結果,呼應了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羅祖珍的觀察:「台灣的減塑現況在國際社會中,算是表現很好的!」十幾年來循序漸進的政策宣導,確實讓環保的觀念深植於民眾心中。

在環保食器的集資熱潮下,讓人擔心的盲目消費問題並未發生,日常生活中也確實有在使用,只是仍有進步的空間。

那麼,贊助了環保食器,卻沒有使用的理由為何呢?近6成人誠實回答,只是因為「自己忘記攜帶」。

3成的人則認為清潔太過麻煩、2成多覺得功能不如預期。

有趣的是,不少人雖然因為「先前沒有可使用的環保食器」、「既有的環保食器不夠好用」等理由贊助集資產品,實際入手後,卻有25.1%的人發現自己手邊其實就有功能類似的環保食器。

環保第一步,以計畫性消費取代一時衝動環保品牌小事生活的創辦人洪平珊,人稱阿好。

她從減塑開始,投入不製造垃圾的生活將近7年,是台灣環保圈知名的零廢棄倡議者。

她認為,許多人購買、贊助環保食器,的確是出於關心環境的熱情:「很多人雖然有心,卻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是不是先買環保產品,就能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力?」但也有人實際入手後,才發現很少有機會使用。

環保食器被束之高閣,喪失了原本購買時的美意。

阿好也觀察,多數人之所以會希望環保食器可以輕便、適合隨身攜帶,其實正反映了大家生活中有許多非預期的消費行為。

臨時起意想吃鹹酥雞、路過飲料店想買珍珠奶茶,如果這時手邊沒有環保食器,就會發生「明明贊助過,要用時卻沒有」的情況。

若能事前思考一天內可能發生的消費行為,準備需要的容器,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以她自己為例,身為一個孩子的媽媽,阿好習慣在家中準備一個袋子放全家人的餐具:兩個保鮮盒、一個裝開水的水壺和一個可以買飲料的空瓶。

如果需要外出一整天,只需要把袋子拎上車就可以出門。

如果你是出門不方便帶大包小包的通勤族,也有對應的做法。

阿好舉例,自己過去在台北當上班族時,通常在午休時間買飲料。

因此,她習慣在辦公室放一個買飲料用的杯子。

不用輕便,只要好洗、不燙手即可。

她也會在隨身包裡放個小的隨身杯,口渴了隨時可以拿來裝水。

環保食器沒有完美的,只有適合你的認為手邊的環保食器不夠好用,是許多人贊助集資產品的原因。

瀏覽環保相關的社團,也可以不時看到網友發出的「求薦文」。

典型的內容像是:「我想要一個杯子,可以輕巧、好洗、防漏、耐用、又可以保溫,而且使用後不能染色、散發異味或是溶出有毒物質……。

」「環保食器不可能完美,只有符合你的需求與否。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