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品真環保?消費者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政大大學報 | 環保餐具 不環保

不過呂易嫺表示,對業務員而言,整天要在外奔波,通常不會隨身攜帶環保餐具,也不方便清洗餐具。

「當你看到身邊的人還是在用免洗筷,就會覺得用也沒什麼差 ...Skiptocontent專題生活【專題記者王若穎、徐湘芸、羅文妤綜合報導】今年年初政府限用塑膠袋新制上路,更計劃於明年限用塑膠吸管。

限塑政策頻頻,加上民眾環保意識逐年高漲,各式環保餐具、環保吸管在市場如雨後春筍冒出。

但有民眾質疑製造環保產品過程反耗費更多資源。

「使用環保產品」等於「環保」嗎?該如何重新思考「做環保」的隱藏成本,找出更適合自己的環保生活? 你是否購買多餘的環保產品? 保險業務經理陳建文八點半準時上班,有時一天工作八小時,約四分之三的時間會在外面跑業務,忙碌生活使他三餐依賴外食。

但即便在外用餐,陳建文通常會自備環保筷,「一開始真的是環保,後來用久了也覺得免洗竹筷真的太噁了。

」他表示,環保筷是從大學開始養成的習慣,已經11年了。

 陳建文也購買過三副玻璃環保吸管組合,一副包含粗細吸管各一、一根刷子與一個收納的麻布袋。

陳建文不喝有珍珠的飲料,所以只用細吸管。

但三根細吸管卻只用一次,不是弄丟,就是朋友好心收拾時當作垃圾丟棄。

 使用環保產品真的環保嗎?從陳建文的例子來看,環保筷的使用行為相對環保,但「買環保吸管」這件事,卻意外產生不必要的浪費:三根粗吸管、三根刷子及三個麻布袋。

   根據綠色和平與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OCA)發表的海洋廢棄物統計數據顯示,吸管是臺灣海洋廢棄物種類中的前十名,而TOCA在民國104年光是兩個月的淨灘活動就撿到近1萬2000支吸管,相當於5座101大樓高度。

 環保署民國106年推出「一次性塑膠的減用時程表」。

限塑在即,購買各式環保產品的風潮也愈盛行,但環保產品的能源消耗是否為多餘的負擔,引發熱議。

 如今市面上流通著不同材質的環保吸管,不過部分民眾反彈,認為製造出多餘的吸管,將消耗更多能源,反而成了一種浪費。

導致環保吸管不環保的主因,不是因產品本身,而是周邊「不需要的」附加產品,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

「多餘、過度的購買行為」或許才是造成環保產品不環保的主因。

 「其實說真的環保吸管真的環保嗎?也不一定吧。

」任職於飲料店的高志勳認為,如果不常用,那再環保的吸管也只是浪費,反而要多消耗資源去製作另一項產品。

他表示,店內有些客人會不使用吸管,直接喝。

 「當初是看了很多相關的網路文章,才買了環保吸管。

」陳建文說在沒有環保吸管前,即使想喝杯飲料,通常也不拿吸管、直接就口,或是選擇寶特瓶裝的飲品。

 環保產品未被計算的隱藏成本 市面上流通著不同材質的環保吸管,然而,此舉也引起部分民眾反彈,有人認為製造這些多餘的吸管,額外消耗更多能源,反而成了一種浪費。

環保產品不是導致浪費的主因,「多餘、過度」的購買行為,才是造成環境負擔的關鍵。

當購買行為生效,單純計算產品材質、製程,已不足以討論環保;提高循環使用率、減少一次性消耗,才是討論環保產品造成的外部性時,更需要被重視的隱藏成本。

環保吸管品牌〈QC館〉為讓每個消費者擇其所需,研發、販售多種材質和款式的環保吸管。

 圖/羅文妤攝  首當其衝的隱藏成本,是單一產品的耐用程度。

不耐用的產品,會重複耗損製造的能源、資源,在商業考量的生產線上,數字規模更是相當可觀;不耐用的環保產品,有時甚至比一次性用品浪費更多資源,加倍消耗更多環境成本,造成更沈重的負擔。

 但對部分商人而言,在商業考量下必須維持商品一定的使用年限,使商品的耐用度越差越好。

原因始於商人多以利潤為優先考量,而提高獲利除了降低製造成本外,產品耐用度差,更可使消費者提高購買頻率,增加收入。

因此,材質再環保的商品,在耐用度有限的情況下仍是一種浪費,選購環保產品時,不能單看製造面是否環保,更必須審視其耐用度,才能真正減少它變成垃圾的機會。

 除耐用度外,「原料再回收率」也是討論「環保產品造成的環境成本」時亟需重視的。

環保吸管品牌〈QC館〉創辦人朱學傑解釋道:「金屬是一定可以被重複利用的材料,一般垃圾處理時,會以重量區分,重量較重的金屬會被回收。

」他表示,這些金屬回收後會變回原料,能夠製成常見的欄杆或其他工業品。

金屬材質相較於塑膠,前者可被回收再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