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 | 羽毛球

羽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11月17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羽毛球"—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羽球Badminton丹麥羽球運動員彼得·蓋德最高管理機構世界羽球聯盟起源18世紀特徵球員單打或雙打分類球拍運動器材羽球(球)、羽球拍存在奧運1992年-現在羽球主題羽球是一項隔著球網,使用長柄網狀球拍揮擊平口端紮有一圈羽毛的半球狀軟木的運動。

依據參與的人數,可分為單打與雙打。

相對於性質相近的網球運動,羽球選手除了體能要求以外,更講究短時間的爆發力以及反應力。

1992年起,羽球被列為奧運會的正式項目。

目錄1歷史2比賽規則2.1賽制2.2球具2.3場地2.4發球與接發球2.5得分2.6違例3基本打法3.1持拍與擊球3.2基本球路4羽球運動員的體能要求5羽球的球速6國際組織7重要賽事7.1全球性國家隊團體賽事7.2全球性個人賽事7.3地區性賽事8羽壇名人9參考文獻10外部連結歷史[編輯]參見:伯明頓莊園古代類似羽球的運動羽球運動的前身是板羽球(但現在羽球和板羽球已發展成不同的兩種球類運動),也就是使用木板拍打紮有羽毛的球體(類似毽子),並讓它避免落地的遊戲,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在古代歐洲、中國、日本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1][2]。

其中源自古希臘的一種板羽球,更發展出將實木板拍改為木製外框,並在中間綁著緊繃的羊皮,因具彈性而更容易拍打。

這種遊戲曾向東方傳播至古代印度,並遠達暹羅、中國與日本等地[3]。

然而這類遊戲的目的都只是讓球儘量保持在空中而不落地,與現代羽球運動的精神大異其趣。

19世紀中,印度西部的浦那出現了現代羽球運動,當時是以地名「浦那(Poona)」來稱呼這種運動。

因為在當地英國人頗為喜愛這種新運動,因而將它傳回英國本土。

1873年,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伯明頓莊園舉行了一場公開表演,引起許多人的注意,並逐漸傳播開來。

後來人們便以該場表演的莊園名稱「伯明頓(Badminton)」來稱呼這項運動,然而在華語地區該名稱並未普及,而是依球具而稱之為「羽球」運動。

早期的英國羽球運動仍然使用來自印度的不成文規則,但因不夠嚴謹而經常引發爭議。

1887年,「巴斯羽球俱樂部」加以研究改良,完成了第一部書面羽球運動規則[4]。

1893年,英格蘭羽球協會成立,重新修訂並統一了羽球比賽的規則。

1898年,被認為是羽球首次正式公開比賽的基爾福公開賽在英格蘭薩里郡吉爾福德成功舉行,並促成歷史最悠久的羽球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在隔年4月4日舉辦第一屆賽會。

1934年,第一個世界性的羽球組織—國際羽球總會(IBF)在英國成立。

1981年與成立於1978年的世界羽球聯盟(WBF)合併,名稱仍為國際羽球總會。

2006年9月24日,國際羽球總會改名為世界羽球聯盟(BWF),目前共有159個會員國或地區。

比賽規則[編輯]賽制[編輯]一場羽球現代羽球賽分為男單、女單、男雙、女雙及混雙,共5個單項。

羽球的計分制度最初採取15分制(發球得分制),通常採用「三局兩勝制」。

但舊制的明顯缺點為:比賽長度不易受到控制,容易導致比賽持續時間過長,削弱觀眾的觀看欲望,以及不利於電視轉播和吸引更多贊助商。

為了縮短比賽長度,國際羽球總會曾從2001年6月1日起,試行每局7分和「五局三勝制」的新賽制。

雖然新賽制在理論上縮短了比賽長度,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而且遭到了許多行內人士的批評,他們的理由是:7分制使比賽變得簡單粗糙,缺乏觀賞價值。

[5]國際羽總最終在實行新賽制一年後,恢復每局15分制和「三局兩勝制」。

2006年5月6日,國際羽總通過21分新賽制(落地得分制),同時規定:每局某方先到達11分時可休息60秒,第一局完和第二局之間、第二局完和第三局之間可以有2分鐘的休息時間。

[6]球具[編輯]羽球參見:羽球(球)羽球由16根羽毛及球托組成。

羽毛長62-70毫米,頂端圍成圓形。

球托直徑25~28毫米,重量4.74-5.5克,底部為半球體。

羽球拍的長度不得大於680毫米,拍面的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