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 | 氣功

氣功(炁功)是透過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鍛鍊方法,可達到強身健體、健康身心、抗病延年、開發潛能等目的。

氣功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7年7月)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7月)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氣功"—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中醫學中醫理論氣-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望聞問切-辨證論治四氣五味-君臣佐使治療方法中藥-針灸-推拿導引-氣功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雜病論-海上醫宗心嶺基礎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溫病學-針灸學中醫學史-各家學說臨床學科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針灸科-骨傷科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喉科民間療法推拿-刮痧-拔罐其它中醫學家列表祝由十三科-馬醫科中國民間信仰系列中國民間信仰哲學天-上帝道德氣神靈顯靈陰陽五行命運緣分報應得道理論善書中國神話仙真人混沌龍和鳳凰中國神祇中國開創傳說中國人精神世界觀念實踐敬香敬祖功德求籤擲筊氣功方術風水術數符咒神職巫乩童法師廟祝場所祠宮廟佛堂神龕內部傳統傳統哲學或教義: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其他學派傳統宗教儀式:祭祀齋醮誦經東北民間信仰法教乩童儺文化中國傳統巫教神明天公土地公灶君門神祖先媽祖川主王爺信仰秘密社會:德教羅教氣功天帝教三一教天道軒轅教理教與宗教相關的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本主教畢摩教苯教東巴教儒教摩教苗教梅山教中國民間信仰閱論編氣功(炁功)是透過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鍛鍊方法,可達到強身健體、健康身心、抗病延年、開發潛能等目的。

氣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

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氣功,如導引派以動功為主,特點是強調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

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

大多氣功方法是動靜相間的。

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會練習導引、內丹術氣功。

氣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

[來源請求]漢傳佛教儘管吸收了道教的元素,然而禪定、靜坐等顯密修行理念,其出發點和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究其根本仍然與許多宣揚狂信的氣功殊途殊歸。

[原創研究?]目錄1歷史2分類2.1硬氣功2.2軟氣功3氣功的要素3.1調心3.2調息3.3調形4氣的概念4.1本來字義4.2中醫的概念4.3其他5氣功派別6氣功的研究6.1有效性爭議7參考資料8參見9外部連結10參考文獻歷史[編輯]氣功發源地是中國。

已知與氣功一詞相關的最早紀錄,首見於晉朝許遜著的《靈劍子》描述氣術的修練法[1],有關氣的概念歷史則更為悠久,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分為吐吶、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

中國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的養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

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春秋戰國時期,一部分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

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煉方法。

《老子》中提到「或噓或吹」的吐納功法。

《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

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書《卻穀食氣篇》和彩色帛畫《導引圖》。

《卻穀食氣篇》是介紹呼吸吐吶方法為主的著作。

《導引圖》堪稱最早的氣功圖譜,其中繪有44幅圖像,是古代人們用氣功防治疾病的寫照。

1979年7月15日,中國國務院召開的「中國氣功匯報會」中,將傳統練養功夫統一稱為「氣功」。

在此之前則無統稱。

分類[編輯]硬氣功[編輯]又稱排打氣功,氣功武術的一種。

練習者經過長期練習與意念導引,利用本身肉體肌肉與骨骼的力量,配合特定的呼吸方法,形成強固的防禦,以抵禦外界的攻擊。

硬氣功的練習者,可以意念來強化身體的某一個部份。

軟氣功[編輯]佛教之坐禪冥想,道家之養


常見生活風格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